反平庸化的历史学考研指南(文字稿).txt
本文重新修订如下:
第一部分 择校与复习基本原则(适用于统考和自命题)
第二部分 世界史备考教材、专著与教辅评价(适用于统考和自命题)
第三部分 中国史备考教材、专著与教辅评价(此部分由北大中国史同学完成,适用于统考和自命题)
第四部分 额外统考复习建议
第五部分 以往的个人辅导成果与常见误区提示
更新日志:
2023.2.2 全面更新中国史和世界史经验,并根据统考方面的最新信息更新统考经验
2022.8.21 自2020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更新书单,删
掉不太重要的专著,增加更加适合备考的书籍。并且增加择校分析。
2022.4.14 更新复试经验链接、常见问题答疑链接以及电子书下载网站。以及第三年的指导成果:北大x4,南大x2,川大x3,首师大x2,暨大x1,上大x1,天师大x1。连续三年有这么好的效果,可见历史系老师们还是相当认可本文所主张的复习和答题理念。大家如果有什么我文中未提到的问题可私信问我,并且我也会把相应的解答放在文章里。
2021.6.16 庆祝点赞过千更新一下,此次更新书单及最近新想到的复习注意事项。并说一下复试情况, 助3人北大上岸,2人南大上岸,2人首师大上岸,暨大那位表示复试自己准备然后翻车了……(另外原本上传了截图,发现图太多文章太臃肿,大家可能都不爱看了,所以只留着2020年的,剩下的可私信找我看)
2021.3 更新今年初试情况:成功 助3人进北大前5,5人进前10,2人南大400+,2人进首师大复试,1人暨大390+,又是一个惊喜之年~
有个小插曲:有位同学觉得自己没发挥好从去年12月26日到2月26日直接失联两个月,好家伙昨晚突然告诉我能进复试。不知道她本人作何感想,反正我一下子就不困了,马上发微信去问另一位同学成绩如何。结果等到凌晨他也迟迟没有回复(成绩都不查就跑去睡觉心挺大,心态真的稳)。事实证明心态稳有多重要,今天早上我睁眼就看到他回复我了:昨晚睡得早,刚查,名次稳进复试……
2020.5.28 北大官宣了,成功 助4位同学上岸(效果也挺令我吃惊……),当然也有考其他学校的同学上岸(见本文末尾,不包括2021年的成果)
2020.1.3 增加了q同学的复习经验
12.12 根据近年的经验重新全面修订了该答案
11.6 更新参考资料使用心得
2019.8.1 经北大中国史w同学授权更新北大中国史复习经验
2019.7.17 经北大中国史l同学授权更新中国史参考书目
2019.7.9 更新世界史参考书及其评价
2019.1.26更新答疑内容和著作篇
本文现由北京大学中国史和世界史同学共同更新,皆为跨专业考研,一战上岸,复习时长9个月,长期更新中
第一部分 择校与复习基本原则(适用于统考和自命题)
注意:以下内容不仅适用于北大,其他学校、统考乃至中国史领域一样适用,因为整个历史学界的方法和思维模式都是共通的。
择校篇
无论是自命题还是统考,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必须要重视,历史学考研的门槛是越来越高的,原因很简单:现在考研这种形式考查的能力和历史学学科培养的目标并不相符。历史学培养本硕博学生的目标,是学术科研能力,或者说的直白一些,论文写作能力。认真完成一篇论文,从选题、查资料、考证分析到论文定稿,至少需要几周的时间,而考研只有三个小时去答一些名解简答论述。从学生的答案中是否能看出来他的科研水平和潜力?实话说,能,但比较困难。因此高校老师们普遍不愿意用这种方式选拔学生,尽可能的提高保研比例。但是由于教育公平性的要求,考研又必须保留,所以老师们一方面在命题时反押题,出一些冷门知识点,另一方面在史实之外越来越注重考查学术动态和学术史的内容,这将成为拉开分差的关键。这种趋势既是一个坏消息,门槛高导致跨考越来越困难,也是一个好消息,利用这个特点可以针对性准备,从而拉开分差。
在了解以上注意事项后,接下来是择校,难度由大到小:自命题双科>统考>自命题单科
自命题
优势:命题和阅卷风格灵活,更看重学术素养,容易针对性准备
劣势:名校多竞争激烈,考双科的自命题复习压力太大,难调剂
统考
优势:更多强调史实掌握(但是对学术素养的强调程度逐年增加),统考学校考同一套卷子方便调剂
劣势:竞争同质化太严重(如果都是背书很难分出高下),难以确保自身优势
综上所述
无论如何希望一战上岸,双非也无所谓,选统考
基础比较薄弱或者不接受去较差的学校读研,选自命题单科
历史系出身,基础较好,或者干脆就是本校的,随便选
对于我这种三跨考生来说(算上理跨文应该是四跨),同时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压力其实是比较大的,所以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开考的学习比较适合我。我当时通过调查了解到北大、人大(现已变为统考)、南大、川大等学校是分开考的,所以出于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心态决定考北大。因此虽然竞争激烈,但考名校也不是各方面都难,从复习量来说反倒简单一些。中国史世界史分开考的学校更适合跨考生,这一点列位看官要注意,权衡一下难度。
统考和自命题的复习方法篇
接下来我所要讲的内容不同于常见的其他备考经验,而是功利性地直奔两个主题:反平庸化和优化效率,毕竟大家自己复习背诵教材和教辅材料最后都能复习得比较好,但是对于考研来说,“比较好”是远远不够的,想被录取必须得成为少数几个最优秀的人才行。
简化记忆
笔者一向是很反对背题背答案的,因为这是一种填鸭式教育,不具备泛用性,效率太低。人类历史无穷无尽,命题者想刁难你有的是办法。以北大为例,和魂洋才(忘了哪年了)、苏格兰启蒙运动(2015)、拉美发展主义(2016)、美国工业主义(2017)、斯瓦西里文化(2018)、哥德斯堡纲领(2019),年年简答题防不胜防……而且通过背题背下来的知识点难以变通,常常换个问法就又不会了。我继续举例:克吕尼运动、教皇改革运动和叙任权之争都是10-12世纪天主教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答题时要答的内容基本一致,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如果你不了解整段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背题的话,你需要背三遍,事倍功半。再换个问法,比如评价格里高利七世或卡诺莎事件,还是能考倒你。
所以还是要回归教材,按照作者的思路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或者说记忆宫殿,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法律等诸多前因后果囊括进去,考试的时候直接从记忆宫殿中检索提取(当然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做到)。这就需要反复的读书,理解作者的历史观,按照他的逻辑思考问题。这种方法比背题更加省时间省精力,但是确实需要多动脑子,尤其是记笔记方面。此外,为了节约精力,在看不同的教材时,感觉前书讲过的内容可以快点看乃至跳过,19世纪国际共运那种不再重要的内容同理。
记笔记方法:记笔记最忌讳直接抄书。你要明白记笔记是为了应试,为了方便你更好地记忆,因此必须要简略,重新抄一遍除了感动自己毫无意义,只写要点即可,足够让你回忆起整个知识点就行(当然一开始确实还是挺厚的……)。慢慢将他们整理到你的知识框架中,争取将笔记越记越薄。到考前我的笔记只剩下正反面的一张16开纸。靠它回忆起所有知识点。理想的知识框架就是一本书的各级标题(至少要有三级),记笔记时从下至上一步步简化,答题时从上至下一步步细化
当然,百密难免一疏。如果考试时真的遇到不会的知识点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用到一个小技巧,我将它称之为“修昔底德式方法”。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引用了大量演说词,但他不可能亲耳听过所有演说词,因此他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尽量保持接近实际上所讲的话的大意,同时使演说者说出我认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说出的话来。”举个例子: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我们不熟悉,但是我们知道她是启蒙时代的俄罗斯君主,了解彼得大帝改革和启蒙思想,那么我们就可以答彼得改革的内容,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去想:一个受到启蒙主义影响的专制君主会做些什么?所以,开明专制≈启蒙主义+绝对君主制。只要掌握了等式右边的知识点,就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去“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改革,一篇像样的答案就完成了。其实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一个西方的专制主义国家发展到了启蒙时代,它的发展趋势是可以根据之前的社会状况和当前流行的思潮推测出来的。大家看到这也能发现,仅仅背书背答案的人是不可能掌握修昔底德式方法的。
越接近当今,历史发展的共性与逻辑越明显(当然这涉及到一个全球史的问题,属于辅导课内容)。例如,欧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比如进步主义运动、罗斯福新政、伟大社会),以及亚非拉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凯末尔、明治维新、东亚模式),都高度的同质化,仔细归纳总结的话可以省掉不少精力。把各个区域各个时期的专有名词记住,然后透过名词掌握高度同质化的本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修昔底德式方法”不等于历史发明家,后者是会犯明显的史实硬伤的,比如黑人民权运动是在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所以答进步主义运动和罗斯福新政时不要重点谈论种族问题,否则就是历史发明家了。修昔底德式方法应该用在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却又较难详细考证的领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到考研性质的特殊性和老师的阅卷习惯了,考研不同于写论文,在谈及史实内容的时候,你是没有论证义务的,不可能答个史实内容还要把出处列出来,所以是由老师自己来判断的。而老师判那么多卷子又不可能挨个核实每个人答案中的史实,所以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的。这就留下了可乘之机,例如林登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包括几百条社会改革法案,他们怎么可能做到每个都能记住,所以,这里只要答得符合历史逻辑,并且不出现明显硬伤,就完全ok。(又是一个明显功利主义化的思路)
补充一个答疑时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问知识点太多背不下来怎么办。这里举一个例子:
简述大流士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一) 背景:1) bc517夺取印度、远征斯基泰、征服色雷斯2) 波斯帝国成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二) 内容:巩固波斯帝国、加强专制统治1) 政治上: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神化君权、建立王室经济、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派遣总督负责行政税收。建立新都波斯波利斯,密探制,利用官僚制衡贵族2) 军事上:设置五大军区、军事长官总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设立近卫军“长生军”3) 经济上:规定各省贡赋制度、制定全国统一币制(源自于吕底亚,分为国家金币、行省银币、自治市铜币)、全国建立驿道,开通红海—尼罗河运河4) 宗教上: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不排斥干涉各地原有宗教,向被征服民族一定程度上开放政权(三) 历史意义1) 两个未能消除:未能消除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未能消除被征服地区反抗2)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依据、巩固帝国统治3) 客观上促进帝国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落后地区发展以上是我笔记里的一道典型的论述题,关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答案乍一看可能很多,并不容易背。但是其实没必要全篇背诵的,在记答案的时候要着重注意大流士改革涉及到了哪些领域:中央/地方政治、经济政策、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习俗、军事、社会等级、法律等等。先把这些大的领域记下来,具体内容先放一边。等你看书看多了就会发现,一些传统的东方专制君主,如苏莱曼一世、阿克巴、阿育王等人,其统治内容和大流士是大同小异的,很多施政措施是可以通用的(对外政策除外),你所需要记忆的只是他们的统治涉及到了哪些领域而已,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背诵量。
在复习时间和答题时间都很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要用上面的方法去尽可能简化记忆。这样就能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掌握尽可能多的史实知识点。当然,一定记住,简化记忆并不意味着知识点的缺漏!考试时把史实知识点答得全面是基本要求。任何高阶操作缺乏史实支撑的话无异于无根之萍。
建立时间轴
很多人复习就是纯背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那样既不好背熟,答题也容易缺漏知识点。最好要对各主要国家的时间轴有一个梳理,把大事按时间线串下来。否则就可能出现以下状况:
不知道15世纪末的意大利战争的话,答文艺复兴意大利的背景恐怕就只会答意大利分裂割据、教廷势力对世俗事务影响力强大,从而漏掉神罗和法国等外国势力对意大利的干涉这一重要因素;
不知道米德哈特宪法与血腥苏丹的话,恐怕就无法定位坦志麦特改革的终止时间与事件;
不知道西班牙溃疡的话,恐怕就无法把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因果关系搞清楚;
不知道兰学的话,恐怕就无法把倒幕运动的背景因素答全。
重大历史事件前后其实是大概率存在因果关系的,你梳理明白的话既可以补全知识点,也能根据因果逻辑关系让自己把旧知识点记得更牢。
所以最好读一下国别史的著作,毕竟世界通史限于篇幅无法叙述得很全。
抓不住重点?
抓重点最根本的方法,其一是找统考和各大高校的历年真题,其二是阅读各名校历史系所用教材(要求阅读量要高),出现频率高的内容自然是重点。但复习伊始阅读量显然是达不到第二条要求的,所以有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暂时用辅导机构出的名词解释,先通过这了解一下大概,等阅读量上去了,再自己整理,毕竟机构的教辅也整理得不全,覆盖不了各类通史和专著,远远不能满足考试要求。
体现史学素养
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基本分了。但是讲真,这肯定不足以使我在考研中被录取。把史实基础打好仅仅是一个方面,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你复习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目标院校的老师们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要带着这个问题去看书。我当时的思路是,老师们喜欢的学生首先对基本史实的了解要扎实,更重要的是,史学素养要好,即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拥有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动态要了解,对他们的学术观点要足够熟悉,这样省去了他们重新培养你的时间和精力,你也可以更快的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毕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搞研究的学生,绝非一个只会背书的考试机器。而且掌握这些知识之后在答题时会有奇效。所以,在看书的时候绝对不能只读教材和辅导书,那样考上的可能性基本为零(除非你真的变成了人体google)。一定要去读该院校老师们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可以不用读太多,一人一本足矣,但是每位未退休老师的著作都要读。
避免平庸化:注意,以上优化效率省出来的学习时间用来刷参考书或刷题库就大错特错了。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假如你和你的竞争对手们都非常勤奋,都很能背参考书和题库,那么最终考试时,如果你们所用的参考书没有什么区别(比如都用六卷本和长孙博),那你们的答案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性呢?阅卷老师凭什么让你脱颖而出?要知道考研是选拔性考试,不像四六级那样过了就行,如果你不能明显甩开其他顶尖的竞争对手那就是极其危险的。这种“平庸化”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很显然,历史考研的阅卷老师(无论是不是统考)都是大学的学者,其主业是搞科研,其次是教学,最次才是招生考试。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所以历史考研和高考文综阅卷的严格按点给分完全不一样。答主之前经常担任北大历史系本科生课的助教,有一些期末考试的判卷工作是由助教来完成的。卷子上有大量的简答和论述题,但老师给我的参考答案非常简短,并且告诉我,“除了参考答案的内容,其他方面重点关注学生的史学素养”。因此最后分高的没有一个是死背书的学生。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掌握史实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认真努力的学生不会有太大差别,决定你是否能够大幅 竞争对手的关键不在这里。
你没有必要非得在【极其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把知识点向老师解释得非常详细,老师比你了解的详细多了,ta更想知道的是你的学术素养!在卷子中体现出来!
要体现学术素养势必要额外的看很多专著,所以记忆量会很大,因此要在尽可能简化的基础上,对各【类】考题进行功利性的整理与研究应对策略,做到不同类的考题都有固定的策略来应对,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就不需要随机应变了(随机应变非常不靠谱,相信我,真到考试的时候你会由于紧张和时间紧迫而很难想出非常精妙的答案),但要注意这不是直接背题库!考试范围那么广,要读的书那么多,你背不过来的,要先简化一遍才可以。
读到这里就能发现,考研思维和一般读书、做学术研究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目的性极强,带有明显的马基雅维利式功利色彩。“我在考研期间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通过迎合目标学校学术风格而实现提高分数”,虽然我也不太喜欢这种过于功利的思维,但是没办法,在目前的应试模式下它就是最有效的!这一点是我们一切历史考研复习的出发点,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时刻牢记,一旦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就想想这句话。
总之,你和出题老师唯一的交流机会就是这张卷子,千万不要答出“平庸化”的答案,风险太大了,一定要在试卷中鲜明的展示出鹤立鸡群之处。于是我就研发出了以上两种方法来提分,上述是原理的大概介绍,两种方法的详细操作内容和其他应试思路/小技巧同为私下指导内容,如果同学希望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私信我。
复习规划
本来不想写具体规划,毕竟每个人自身情况不同,强行削足适履不可取,但被问次数太多了还是写一下思路。
我们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大量阅读专著,复习量势必很大,因此假如你每天能保证9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即不摸鱼的那种),至少三分之二以上时间用于历史,剩下三分之一则是外语,完全不要考虑政治,政治9月再开始。9月之后时间分配应为历史4.5:外语3:政治1.5,考小语种者可适当降低外语学习时间,分给历史。但是每天的睡眠时间一定要充足,透支精力反倒会降低有效学习时间。
6月之前完成教材的复习,然后进入专著阅读,大约3-4个月完成一轮(其实是二轮,因为看专著相当于更全面透彻的又复习了一遍)之后教材和专著一起看,直到最终考试。其他注意事项上下 有讲到。
其实总结一下就是别慢悠悠的,在遵循上述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快看多看!
第二部分 世界史备考教材、专著与教辅评价(适用于统考和自命题)
为了知识的广度,教材和辅导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世界史的考生,笔者推荐以下几本书:
(统考、自命题)《世界史》六卷本,吴于廑、齐世荣著。该书虽然是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是最经典的教材,在所有的通史教材中是知识点覆盖最全面的,而且知识框架完整(大佬就是大佬啊……)。考生可直接按照书中的专题整理笔记,我个人的笔记也是以这套教材为基础的。缺点在于出版时代过于久远,其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史观和关注点已经明显跟不上学术界的动向,比如花了大量篇幅叙述十月革命前的国际共运,但是各个高校近年来已经很少考这方面的内容了,所以读书时需要根据学术动态做一些取舍。我对该书的评价是:必看,至少三遍。
参考资料使用心得:
(统考、自命题)长孙博名词解释、论述题、历年真题,范无聊论述题。我对于所有教辅材料的态度都是:有用,但对反平庸化来说不够用。编者收录了一些高校的真题,包括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但是严重不全),用于考生备考时了解重点知识点,并且了解命题者如何针对知识点出题。因为命题者永远会用冷门知识点挖新坑,考生是防不胜防的(对,说的还是每年固定一道简答恶心死人的北大……)。但是你可以从真题中了解简答和论述题的命题切入点和问法,这个是不会变的。注意:简答和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自主命题的高校!书中所有的答案都是编者自己整理的,不具备任何权威性,直接背书中的参考答案没有用。我建议还是回到通史中自己找答案,没找全的史实内容可以看下辅导书补充。但是背景意义评价等内容最好还是自己整理答题套路比较好。
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还不错,可以用,复习初始阶段用长孙博名词解释和历年真题寻找可能会命题的知识点,然后记笔记,等到熟练以后就可以自己额外总结了(因为长孙博的总结也不全,所以不能一直依赖那个)。但他的论述题就非常明显体现出“平庸化”的问题了。要学术综述没综述,要学术理论没理论,只有随处可见的基本史实,完全拉不开和竞争对手的差距,论述题这本书在备考985以上的学校(包括统考,因为统考的逻辑也没变)时基本没什么重要 助。
比如下题,长孙博基本摘抄了六卷本的内容,对国内外关于进步主义内容的研究完全没有提到。自由主义的新内涵呢?现代福利国家的起源呢?什么都不提的话能和其他对手拉开决定性差距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