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保研竟成最大笑话!研究生毕业生广州市四川大学_网易订阅(川大张薇保研)
四川大学新闻专业女研究生张薇,这几天依旧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人物。
她在广州地铁上诬陷一位无辜的农民工,并且发网络帖子试图利用“性别”发动一场针对该农民工的网暴,以此博取流量关注。
结果,却引火烧身,大有可能落一个玩火者必自焚的下场。
随着事件的持续酝酿,围绕张薇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一点想必新闻专业出身的张薇十分清楚,在网络时代,一旦被社会舆论的显微镜盯上,她所有的“少不更事”和“走过的捷径”,甚至说过的一些话,都会成为日后击中她软肋,足以让她“社死”的子弹。
比如,她引以为傲的“保研”。
就让很多人都在质疑,她是如何从河南大学保研成功?
在此,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保研”究竟是怎么一会儿事儿,才能更好认识张薇如何操作的。
1985年,国家制定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也就是现在的“保研制度”,到今天已经38年时间了。
这个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全面”“平等”发展。
举个栗子,就是出台一些政策,鼓励高等人才向中西部或者偏远乡村进行流动。
为人熟知的就是“研究生支教团计划”“硕师计划”“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等与保研相关的政策。
后来,保研制度开始借鉴结合国外教育制度的一些经验不断完善,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最重要的是:
选拔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但什么是“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这些“人才”有什么样的标准?
因为无法准确定义,最终还是变成了流于形式的“纸面成绩”大比拼。
简单说:
“保研”,就是一个“头部玩家游戏”。
只有那些“综合成绩”排名靠前(一般是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获取保研的机会。
而这个“综合成绩”的计算,也日渐趋于一种机械的套路:
课程分数+科研成果+竞赛加分+学生干部任职。
这些换一种说法就是:
考试成绩+发表文章(参加科研项目)+各种比赛活动+担任学生干部。
现在结合张薇事件中爆料出来的问题,很明显,张薇也是按照这一套路取得了成功。
比如,她有不少学术成果。
虽然这些成果涉嫌学术造假。
她参与很多竞赛项目并获得了名次。
虽然这些项目和她所学的新闻传播专业相差甚远,隔行如隔山。
她担任学生会主席一职务。
虽然她并没有全身心为师生服务,反而利用职权打压同学搞孤立霸凌,并获取一些普通学生难以接触的优质资源……
跟很多还处于迷茫期的学生相比,张薇无疑是一个洞悉规则,善于利用规则谋取自己利益的小姑娘。
这些也说明张薇与同龄人相比,更加成熟、有城府。
如果所有这些“成绩”都是自己努力获取的,那就是另一个故事。
比如,张薇不但凭自己真本事写出了好论文,获得各项竞赛好成绩。
又能在学生会主席的位置上为大家服务,广受师生赞誉。
那没的说,只能说明这个小姑娘综合能力确实强,确实是优秀而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目前来看,她用来为自己保研铺路的东西,未必经得起检验,未必是牢靠的。
正如《周易》说的那样: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张薇成功保研进入四川大学,然后又成功进入大厂为自己履历贴金,眼看着她一步步在构筑人生的宏伟大厦。
看得出,张薇对自己的“成就”颇为满意。
甚至在个人社交账号上还骄傲地标注上“985保研”“四川大学保送硕士研究生”等字样。
但可惜的是,她忽略了这一切的基础并不牢靠。
出问题就变成了大概率事件。
她确实熟稔高校和社会上一些套路和规则,也已经习惯于走捷径就能成功的“经验”。
以至于不认为她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有什么不对。
甚至,她已经在心理上把自己界定为“人上人”。
正因为如此:
才会在明知人家没有“偷拍”她的情况下,还要故意
引导网曝那位民工;
才会面对公众质疑,固执地拒不道歉。
即便迫于压力道歉,也没有半分诚意;
才会说出那样让公众反感的话:
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维权了吗?
非要等发生什么我才能说什么吗?
如果他真的没有偷拍,那为什么他没有为自己发声?
四川大学没有说我什么,说明我没错!
我一个研究生,需要你们教我吗?有本事你们上个研究生再教我吧!
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她内心本不应该有的“优越感”。
现在,看看保研成功的女研究生张薇,回头再看看“保研”这个制度,得承认:
这个制度确实存在问题!
例如,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程序不够透明;招生壁垒与地域保护;缺少必要的监督;考察保研对象的标准不一致;人为操作的空间还明显存在……
但我们不能就此把该事件的批评目光和讨论焦点,转移到制度本身的完美与否。
因为,制度的不完美,可以通过在发现问题之后不断地修正完善,来不断接近于完美。
而真正的重点是:
一个人,如果从骨子里已经“失德”,她在人们心中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