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研究生新生始业教育之“学科培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代玉启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9月9日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开篇,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时时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励自身,致力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把握其精神内涵,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为了让新同学更快更好地了解学院、融入学院,代玉启老师从学院、研究所、导师三个层级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学院负责统筹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服务全过程的培养;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个人生活和未来发展。代老师将理想的师生关系概括为“学生充分尊重而不盲从老师,老师致力培养自己崇拜的学生”,希望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处理好导学关系。
代玉启老师进一步交流了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四个特质:第一,以创新为核心,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在理论发展、政策梳理、实践进程的综述和追问中提升研究的解释力。第二,以正气为品格,提升与人交往的格局,多琢磨学问,少琢磨杂务。第三,以家国为底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社会发展态势,通过学术思考服务现实。第四,以卓越为追求,挖掘自身潜能,提升执行效率,力争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
关于研究生学术写作规范,代玉启老师分享了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一是思想,即论文的选题立意、思想深度和论点论据;二是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至关重要;三是文笔,包括修辞和文法。代老师指出,追求文笔的优美并非鼓励词藻的堆砌,论文的语言之美最终服务于思想的更好呈现。他寄语同学们,要养成写读书报告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有我”的阅读,锻造“有我”的研究。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能够像一张图画一样徐徐展开,将问题的黑箱还原为明亮的世界,得出其必然要得出的结论。
最后,代玉启老师以竺可桢老校长“醒时即起”激励在场同学,期待各位新生将未来的质变还原为点滴的量变,收获一段丰富而有意义的成长之旅。
图片:段雪薇
文字:慎金阳
编辑:张晨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