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情侣一起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视频…来自长治君-微博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8河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克里特文明

是指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古代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亦称米诺斯文明。根据考古材料,克里特文明可分成两个时期;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和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释读。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统治克里特岛,还建立了海上霸权,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公元前1400年,讲希腊语的亚该亚人入主克里特,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

2.普洛尼亚制

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科穆宁(1081—1185)王朝时期确立。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3.密苏里妥协案

1820年美国国会为解决密苏里州加入联邦引起的争执而达成的妥协法案。1819年之前,美国自由州与蓄奴州数目相等,南北双方在参议院中的势力是平衡的。1819年,密苏里申请以州的资格加入联邦,引发南北双方争执。1820年,国会通过了妥协案: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分出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同时法案还为尚未建州的西部广大土地划定了奴隶制与自由制的分界线——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密苏里妥协案》只是暂时缓解了南北双方争执,并未解决奴隶制问题。

4.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公诸于世。全书除前言外,分为四章:一、资产者与无产者;二、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5.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 ,对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奠边府战役

1954年发生的法越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奠边府位于越南西北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战争的一方为越盟领导的越南人民军,另一方为法国伞降兵。越南人民军在中国军事顾问团直接 助下于1954年3月13日发起攻击,5月7日解放奠边府。这次战役改变了印度支那的战争局势,对迫使法国签署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法国殖民军撤出印度支那、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乌鲁卡基那改革

(一)改革背景。乌鲁卡吉那是苏美尔城邦之一的拉伽什城的统治者。公元前 2378年,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吉那(约公元前2378-前2371年)推翻了卢伽尔安达上台执政。乌鲁卡吉那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卢伽尔安达时期的“弊政”。乌鲁卡吉那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城邦内部的矛盾,以加强统治。

(二)改革内容。(1)将卢伽尔安达霸占的神庙土地和建筑归还给神庙,取消改革前向部分祭司征收的捐税,免除平民所欠王室之赋税,撤销派往各地的监督和税吏;(2)禁止以人身作为债务抵押,释放因债务而被奴役或遭拘禁的平民(3)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以平民为军队主力的制度,由平民组成的步兵代替由贵族组成的战车兵。

(三)改革意义。乌鲁卡吉那改革限制了贵族的利益,减轻了平民的负担;扩大了公民人数;废除了先前的种种弊政,实际上是对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成果的承认。

2.?简述阇提制度

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该制度按行业划分成众多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章者要受到惩罚。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该制度成为印度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障碍。

3.简述开明专制

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一般来说,“开明专制”出现于资本主义已有发展,但革命条件尚不成熟的地方。

(1)18世纪欧洲大陆的“开明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英国、荷兰等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出现的,也是欧洲大陆各国人民反对专制的一种副产品。

(2)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不得不改变统治方式。

(3)开明专制是没落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有限度地适应改变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以防止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维持自己统治的尝试。

(4)开明专制的主要措施是:在政治上,接受启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张,如在国家观方面的社会契约说、国家应该关心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等,并改进司法制度。在经济上,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在思想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等。

从主观上看,开明专制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种妥协,它虽然没有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一条通道,但是在客观上为后来德意志等国通过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4.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1)根本: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最终使沙皇亚历山大认识到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自我改革。

(4)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5)直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规定农奴在法律、政治上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能够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③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④农民在赎买之前,仍要为地主交租税、服劳役;⑤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严格监督和控制农民。

(2)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3)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简述麦卡锡主义

1946~1955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1950年2月9日, 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发表了一次演说之后,成为煽动这场反共浪潮的领袖式人物。麦卡锡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共产主义分子在政府中遍布影响的更为戏剧性的断言(事后无一项得到证实)接踵而来,如1954年麦卡锡又宣称美国陆军“纵容共产党”,1951~1954年他利用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调查小组委员会和其他机构,对美国政府一切机构和个人进行“整肃”,开展所谓的“忠诚调查”等,麦卡锡因此提高了知名度和煽动了公众的支持。1954?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6.简述亚非会议的意义

(一)内容。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作了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长篇开幕词。会议议程共有五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 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一项最重大的成就。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二)意义。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四,论述题

1、论述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 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 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 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2.?论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配合,亚非会议更是鼓舞了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斗争。

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至50年代初)亚洲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取得胜利,一系列国家独立。

第二阶段(50年代中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第三世界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开始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体现出如下特征:

a,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b.成果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c.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d.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3.论述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

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

1.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注重科技创新,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中国在全球化的分工中不再只是加工者;

2.创造属于中国的品牌,使产品增加附加值,不再只为别人打工,挣点加工费;

3.加强工业设计,使中国的产品更具吸引力;

4.打造国家品牌,提高中国的国家品牌形象;

5.注重文化宣传,建设国家的软实力;

6.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在世界银行、imf、wto等组织中的话语权,与国际接轨,避免贸易摩擦,正确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7.保持和形成中国的相对比较优势,使全球化对中国有利.

应对政治多极化,中国应该:

1.努力推动政治多极化,防止单极化和避免单边主义的危害;

2.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国际合作,发挥好联合国的作用,树立联合国的权威;

3.避免中国崛起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注重周边关系,以多边外交来突破外交困境.

?

2018河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克里特文明

是指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古代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亦称米诺斯文明。根据考古材料,克里特文明可分成两个时期;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和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释读。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统治克里特岛,还建立了海上霸权,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公元前1400年,讲希腊语的亚该亚人入主克里特,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

2.普洛尼亚制

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科穆宁(1081—1185)王朝时期确立。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3.密苏里妥协案

1820年美国国会为解决密苏里州加入联邦引起的争执而达成的妥协法案。1819年之前,美国自由州与蓄奴州数目相等,南北双方在参议院中的势力是平衡的。1819年,密苏里申请以州的资格加入联邦,引发南北双方争执。1820年,国会通过了妥协案: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分出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同时法案还为尚未建州的西部广大土地划定了奴隶制与自由制的分界线——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密苏里妥协案》只是暂时缓解了南北双方争执,并未解决奴隶制问题。

4.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公诸于世。全书除前言外,分为四章:一、资产者与无产者;二、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5.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 ,对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奠边府战役

1954年发生的法越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奠边府位于越南西北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战争的一方为越盟领导的越南人民军,另一方为法国伞降兵。越南人民军在中国军事顾问团直接 助下于1954年3月13日发起攻击,5月7日解放奠边府。这次战役改变了印度支那的战争局势,对迫使法国签署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法国殖民军撤出印度支那、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乌鲁卡基那改革

(一)改革背景。乌鲁卡吉那是苏美尔城邦之一的拉伽什城的统治者。公元前 2378年,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吉那(约公元前2378-前2371年)推翻了卢伽尔安达上台执政。乌鲁卡吉那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卢伽尔安达时期的“弊政”。乌鲁卡吉那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城邦内部的矛盾,以加强统治。

(二)改革内容。(1)将卢伽尔安达霸占的神庙土地和建筑归还给神庙,取消改革前向部分祭司征收的捐税,免除平民所欠王室之赋税,撤销派往各地的监督和税吏;(2)禁止以人身作为债务抵押,释放因债务而被奴役或遭拘禁的平民(3)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以平民为军队主力的制度,由平民组成的步兵代替由贵族组成的战车兵。

(三)改革意义。乌鲁卡吉那改革限制了贵族的利益,减轻了平民的负担;扩大了公民人数;废除了先前的种种弊政,实际上是对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成果的承认。

2.?简述阇提制度

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该制度按行业划分成众多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章者要受到惩罚。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该制度成为印度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障碍。

3.简述开明专制

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一般来说,“开明专制”出现于资本主义已有发展,但革命条件尚不成熟的地方。

(1)18世纪欧洲大陆的“开明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英国、荷兰等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出现的,也是欧洲大陆各国人民反对专制的一种副产品。

(2)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不得不改变统治方式。



3)开明专制是没落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有限度地适应改变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以防止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维持自己统治的尝试。

(4)开明专制的主要措施是:在政治上,接受启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张,如在国家观方面的社会契约说、国家应该关心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等,并改进司法制度。在经济上,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在思想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等。

从主观上看,开明专制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种妥协,它虽然没有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一条通道,但是在客观上为后来德意志等国通过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4.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1)根本: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最终使沙皇亚历山大认识到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自我改革。

(4)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5)直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规定农奴在法律、政治上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能够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③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④农民在赎买之前,仍要为地主交租税、服劳役;⑤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严格监督和控制农民。

(2)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3)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简述麦卡锡主义

1946~1955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1950年2月9日, 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发表了一次演说之后,成为煽动这场反共浪潮的领袖式人物。麦卡锡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共产主义分子在政府中遍布影响的更为戏剧性的断言(事后无一项得到证实)接踵而来,如1954年麦卡锡又宣称美国陆军“纵容共产党”,1951~1954年他利用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调查小组委员会和其他机构,对美国政府一切机构和个人进行“整肃”,开展所谓的“忠诚调查”等,麦卡锡因此提高了知名度和煽动了公众的支持。1954?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6.简述亚非会议的意义

(一)内容。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作了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长篇开幕词。会议议程共有五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 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一项最重大的成就。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二)意义。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四,论述题

1、论述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 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 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 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2.?论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配合,亚非会议更是鼓舞了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斗争。

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至50年代初)亚洲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取得胜利,一系列国家独立。

第二阶段(50年代中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第三世界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开始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体现出如下特征:

a,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b.成果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c.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d.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3.论述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

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

1.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注重科技创新,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中国在全球化的分工中不再只是加工者;

2.创造属于中国的品牌,使产品增加附加值,不再只为别人打工,挣点加工费;

3.加强工业设计,使中国的产品更具吸引力;

4.打造国家品牌,提高中国的国家品牌形象;

5.注重文化宣传,建设国家的软实力;

6.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在世界银行、imf、wto等组织中的话语权,与国际接轨,避免贸易摩擦,正确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7.保持和形成中国的相对比较优势,使全球化对中国有利.

应对政治多极化,中国应该:

1.努力推动政治多极化,防止单极化和避免单边主义的危害;

2.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国际合作,发挥好联合国的作用,树立联合国的权威;

3.避免中国崛起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注重周边关系,以多边外交来突破外交困境.

?

?????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314.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