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新型啃老”叫毕业生考试,考研三次失败后,接着转战考公
根据相关统计,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突破990万,这意味着现在市场上,至少有990w的年轻人需要寻找就业机会。
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令很多年轻人都不堪重负,一些学生另辟蹊径,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考试”。
有一种“新型啃老”叫毕业生考试,考研三次失败后,接着转战考公
现在的就业形势有多紧张,相信不用仔细说,大家也都清楚,很多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发愁,一些学生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选择了考研。
今天要说的这位同学,正是考研大军中的一位,这名学生已经毕业3年了,他在自己大四那年就选择了考研。
可惜因为准备不充分,没能上岸成功,接下来的两年也都相继考研失败。
学生的父母表示,孩子考研失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学生是典型的三分钟热度,学两天歇一周,根本没有认真学习。
在考研三战都失败以后,父母都劝学生放弃,出去找一个工作先上着。但是学生却不太乐意,他不愿意出去工作,还指责父母不愿意供他读书。
几天之后,学生告诉父母他这回不考研究生了,改考公务员。夫妻俩看着“一心向学”的孩子,真是有苦难言。
新型啃老之下,孩子一心向学,家长有苦难言
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他们一心向学,势要成为“金字塔”最上面的一批人,这些学生有的选择考研、有的选择考公、考编制等。
可这些学生真的是“一心向学”吗?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和上面的这位同学一样,他们只是用考试来逃避就业罢了。
这种以考试之名,靠父母接济生活的“新型啃老”方式,让很多家长无奈。
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是大富大贵之家,对于一些收入一般的家庭来说,供孩子读完大学已经是“极限”。
如果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依旧让父母养活,那么对于父母是不公平的,学生已经完成学业,更是早就过了18岁,他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养活自己。
退一步说,学生有上进心是好事,但却不能让父母为你的梦想买单,学生要学会自己承担生活的压力,而不是把问题都抛给父母。
分析: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都不能成为年轻人啃老的理由
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都不应该成为同学们啃老的理由,如果学生真的有考研或考公的想法,那么可以从大一就开始准备。
尤其是考研的同学,可以多问问院系的情况,看有没有“保研”的名额,这对于有考研打算的学生,也算是一条捷径。
对于学校没有保研名额的二三本生,学生也不用气馁,从大一开始就努力学好专业课,尤其是基础学科,高数、大物、英语等。
这些科目在日后考研时,都是会用到的,学生一定不要松懈,现在的努力是为了日后考研在做准备。
至于打算考公的学生,也在在大三以后开始做准备,可以报班也可以自学。
不过,学生需要注意一点,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都需要学生有本科毕业证才行,所以说同学们一定不能因为准备考试而耽误平时的学习。
否则即使学生考试通过了,也是一样无法上岸的,毕竟本科学习没有完成,其他单位是无法将你的档案提走的。
给毕业生们的建议:多多尝试,主动探索
毕业生选择考研、考公无可厚非,这是一件值得支持的事情,不过有些学生却拿考研、考公当作不努力的借口,每天在家啃老。
这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学生既然选择了在毕业之后考试,就应该做好全力以赴的准备,努力备考,争取一次上岸。
当然,有些考试的确竞争很激烈,学生可能无法一次成功,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要提前做好预判,尽量选择有把握的院校和单位。
如果学生考研、考公失败,可以选择二战,不过却不一定要“全职考试”,学生可以先找一份工作,等到8月之后再辞掉工作,备战考试。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备考状态,其实这些“二战”的学生多是已经有了一年的经验,知识底子还是比较扎实的。
工作一段时间并不会影响到最后的复习,反而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生活,又能帮助父母减轻经济压力,何乐不为呢?
今日话题:大家如何看待这种“新型啃老”方式的?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