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研经验心得五篇
学生考研经验心得五篇
效率一定是最重要的,与其在图书馆硬熬时间不如回宿舍好好睡一觉。不需要被别人的进度而乱了分寸,脚踏实地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来就可以了。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学生考研经验心得五篇,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生考研经验心得1
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有效学习时间。
这点我感悟是很深的。就我复习的那个固定自习室而言,不少同学总是早上很早就进教室了,但进了教室经常会趴着睡一会觉、出去打电话、出去吃饭、出去买东西、和一起复习的同学聊个天等等,很多很多小块的时间其实就把你的学习时间挤掉了。也可能在学习的时候不能高度集中,导致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其实很短。我觉得这点是非常致命的。考北大要看的东西非常多,没有时间拿来浪费。对我个人而言,我从小就爱赖床,所以我每天再怎么挣扎都早起不来,一开始会逼自己早起,却发现效率很低。后来我干脆让自己睡够,我差不多每天得睡到8点半多,然后9点多点到教室。因此接下来的时间我必须抓紧学习。复习后期我几乎早上到教室以后一天就都不出去了,没有时间给自己睡觉,吃饭也是叫外卖送到自习室外边,草草吃完,有时白天实在学不下去了,下午会出去吃顿饭让自己调节一下。这样算下来,我从早上9点多学到晚上11点回宿舍,有时中间休息一下,差不多平均每天学到13小时,而且是全身心投入。当然这只能放到后期,否则战线拉太长身体会受不了,对学习也会感到厌倦。
第二,一定要做笔记。
可能有很多好同学认为应当把做笔记的时间用来多背几遍书,我认为也很好,但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的建议最好是要做笔记。北大的题型同其他学校不同,全部都是主观题,因此,你要想得高分,一定要答的很广很深很全,这样一来,看一本书是肯定不够的,尤其是针对专业课考试。我专业报的刑法,当时手头的复习资料有陈兴良的蓝皮规范刑法学+张明楷的黄皮刑法学+双杨的中国刑法论+高明暄的刑法学+人大出版社的刑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陈兴良的刑法案例教程+自己买的两本法学考研参考书+图书馆借的一本辅导书+网络上卖的很红的彭鹏的考研笔记。这怎么看的完?我的答案是千万不要一本一本的看,不然一定会浪费死时间的,而且看完会发现什么都记不住(我一开始的复习就是这样的,每天给自己规定页数,逼自己几天之内看完一本书,后来发现全都是徒劳。)我的建议是这些书同时看。所以我复习刑法时就在宿舍复习的,因为太多书了。。。提不去自习室。。。方法就是把各书及资料上的对一个问题的各种见解观点整理到一块记到笔记本上,你整出来什么,考试时就写上什么。那时我每天都在不停地写,一天就要用掉一根笔芯,但事实证明这样为最后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全面掌握观点,毕竟各种书上的观点都有差异。举个例子:比如说论述罪刑法定原则,你就可以分以下几点回答:1.概念(即经典表述“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条规定(第3条),这在大多数教科书上都可找到;2.历史渊源,这主要在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介绍较多;3.基础,这点可参阅张明楷的刑法学,有沿革意义和近代意义上的基础;4.内容,这是重头戏,可以参阅张明楷刑法学中的内容,即包括形式的侧面和实质的侧面,其中形式的侧面中又有从绝对罪刑法定主义到相对罪刑法定主义的演变,这可以在中国刑法论和规范刑法学等书中找到;5.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这也可以在中国刑法论和规范刑法学中找到;6还可说说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及改善方法,这些可以在一些辅导书或者相关论文中找到。答这么多,对这道题而言算是比较全面的了。看起来有点恐怖,但这是获取高分的必经途径。其实落实的过程中会发现乐在其中。
第三,参加辅导班的问题。去年我是英华暑假辅导班和冲刺辅导班都参加了,至于值不值、有用没用,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个人认为冲刺班更有价值,其实当时也觉得暑假班不错,但复习到最后再看发现它讲的我也明白,就是串讲一遍,我认为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些信息、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见见传说中的各大教授,有时他们讲的会有点拨启蒙作用(我选择刑法其实就和上这个班有很大关系),再有就是一个心理安慰吧。如果不参加的话我觉得在自己把东西整理完一两遍以后,可以搞来录音听听,串一遍,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但千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辅导班上面,关键还是在于自己。
第四,一定要不断地复习。在整理完所有的笔记以后,只复习笔记就ok,一定要反复地看,最好能背会,我不太相信有同学会过目不忘,况且有这么多的内容。列个计划,分几轮不停地复习吧~我就是最后背的时间不够了,所以整出来的东西挺好,但是没有消化,如果多给我半个月时间也许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第五,答题方法的问题。我认为这个和复习是同等重要的。当时上冲刺班时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就是“你自己知道没有用,关键是让批卷老师知道你知道。”有时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自己心里知道但是考试时写不出来,其实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学的不扎实。要点是:把自己整好的内容灌到脑子里,见到每个题目都有话说。对一个问题掌握的广度是必备的,最好能掘的再深些,写出一两句让老师两眼放光的话,作为自己的杀手锏,否则大家写的都一样,凭什么让批卷老师给你打高分呢?对吧。当时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一定要让判卷老师知道你知道”,他说如果问题是论述故意犯罪,你不仅仅要答故意犯罪,而应该从犯罪的主观方面写起,然后把故意犯罪、过失犯罪都答上,最好再把二者比较一下,有空再把犯罪构成要件的其他方面说说,哈哈,当时都笑了,虽然有点夸张,但多写点总归是有好处的。另外要注意的就是思路一定要清晰,条条分明,点点到位。
第六,到复习后期一定要研究北大的出题规律。把历年真题找出来仔细揣摩。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仔细研究肯定会有收获的。今年我把民法题和刑诉题都蒙到了,刑法专业卷也蒙到三个。不过这件事情只能最后再做,毕竟有些冒险,重要的是全面复习,打好基础,蒙题只能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用来在最最后比如考前几天或考前晚上重点背。
学生考研经验心得2
一、心路历程
选择考研并不是我的初衷。选择北大也不是我的初衷。最初,我觉得大家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学生活无非是由那些已经形成套路的部分组成的,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而已。
直到我瞥见了新的世界,遇见了新的人。我逐渐发现了差距,这种差距就像一条缝隙,慢慢地,不知什么时候,细小的缝隙变成了一个漏洞。当然,在那些优秀的人身上也存在很多所谓人性的弱点,但是想遇见更好的自己,就一定要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我决心改变些什么,我不想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我想亲自踏入那个所谓优秀的世界,亲眼看一看那里的风景。
妹妹问我:姐,你为什么要考北大,是因为你喜欢的李健曾经在清华吗?如果非得找一个浪漫的理由,我想说,是的,我想遇见自己憧憬的"李健"。
我的一些显著的变化是发生在大三下学期。那时候为了准备考试,每天过着早六晚九的生活。一个不爱学习的人突然规规矩矩地在自习室学习,这是连我自己也感到惊讶的。每周五我会休息一天,其他时间都按照正常的作息进行,风雨不误。有时也会觉得自己辛苦,会可怜自己,会抱怨。但是我想说,你想得到就必须付出。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地认真执着,剩下的就听天由命。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遇见质疑,会遇见诱惑,但我觉得人还是应该坚守些什么,尤其是年轻的我们。那是需要你拼尽力气去保护的,那是即便所有人都否定而你自己依旧坚定的信念。或许你会为此头破血流,你会失败,但是,至少,你不会有遗憾。很久以后,记忆里的那段时光会变得模糊,似乎那是很遥远的事情,遥远得很不真实,但是,当时艰辛的努力已经坚实地铺垫在你的脚下。
我也没有相信过自己一定能考上,但是,既然已经决定,试试又如何。就当我是仗着自己年轻好了。人有的时候就是需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如果说准备考研是在谈一场恋爱长跑的话,那么被录取就像领证结婚了一样,有一些释怀,也有一些新的顾虑产生。
二、专业选择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这件事情上我犹豫了很久。我的本科是日语翻译专业,最开始我是不想再继续学日语了,有跨考的打算。当时定下来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专业定下来了,但是在择校上依旧犹豫。一直到大三,上翻译课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些喜欢翻译。确切地说,我能在翻译课上寻到一点点自信,虽然我在班级的存在感几乎没有,但是在我的心里还是有欢喜的。应该是从这个时候,我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我要考日语的mti,我要考北大。
最开始我很开心,我觉得,拥有这样一个梦想是很奢侈的。但是复习一段时间之后,压力无形地增加。我不断地给自己催眠,只要坚持复习就好,别想太多。磕磕绊绊,也算走了过来。
三、备考经验
日语mti考试科目有四科,政治、日语基础、翻译基础和百科知识。
1、政治:
我当时报了一个政治辅导班,老师非常良心,但是最后我只得了65分,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学习方式。我觉得坚持每天都学政治,寻找适合自己的套路就好。政治的选择题有的时候真的不能想太多,有些题需要基于一种常识,而不是知识点。
2、百科:
百科知识的复习就比较广泛,这一科就是在考积累。北大的百科知识基本偏重中国的历史文学地理,日本的也会有所涉猎,但比重不大。考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需要多多翻看自己整理的词汇,寻找一些通用的语言,这样,即便不熟悉这个词,也有话可说。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不需要准备太早,要以实用性较强的文体作为复习重点,北大的考题基本是我们想不到的,不用押题,只要看到题目时能判断出属于什么类的文章,能够正确地写出该类文章的格式,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条理清晰,基本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第二个大作文没有什么复习方法,全靠平时积累,而且北大这一道题的出题方向是非常不明确的,没有限定在某一方面,题目非常广泛,角度也有很多。
3、日语基础:
专业课的复习,没有标准真题,所以就报了一个辅导班,感觉还不错。日语基础部分题目比较基础,知识点考的十分仔细,细致到一个接续词、拟声拟态词的用法,所以,平时一定要认真细心。我把从1990年的一级真题到2015年的大致做了一遍,考题里会有原题出现,所以一定要重视。此外,惯用语要注意每天都积累,并且时常复习。
4、翻译基础:
翻译基础部分的题量很大,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新词,尤其汉语中出现的一些网络用语、日语中的外来语和汉字词汇,出考题的概率很大。日译汉部分是一个领导人发言和一篇小说翻译,难度不大,但是涵盖的词汇很多。建议多看nhk和クローズアップ現代,尤其是热点新闻。想把小说翻译好很不容易,所以,在做到没有明显错误的基础上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简洁明了,如果能翻得出彩当然更好。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很难兼顾这么多。汉译日有三篇文章,一篇是中日经济发展,一篇是讲儿童文学出版的相关文章,剩下一篇记不太清楚了。我对翻译这部分最深刻的感受是,文章不难,但是出题很狡猾,想得高分不简单。
北大日语mti主要考积累,考素养,任何投机取巧都会死得很惨。最后感谢那些远远比我优秀的选手,他们可能已经被推免,可能选择留学。谢谢他们给我让路,让我少了很多阻碍。
学生考研经验心得3
1.为什么考研?什么时候做出的决定?
对于我来说,在没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决定考研。2004年7月份,中考结束后,我的父亲为了鼓励我,带我来到北京,游览了北大校园。从那一刻起,我的心中就种下了北大梦。
2007年,高考落榜,不能依靠高考的方式进入北大。因此,考研是我实现北大梦的途径。而立志考北大的原因,一方面是被北大的湖光塔影、厚重秀丽吸引,更重要的是想借此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虽然大学伊始就决定考北大研究生,但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什么专业?怎样去准备?大一时候并没有确定。甚至,大一那年我一直处于因高考落榜而产生的挫败、沮丧和抑郁中,一度消沉。
大二下半学期,开始正式考虑考研,起初是想考哲学,后来在一次考研宣讲会中,认识了一个朋友,他给我介绍了北京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经过一周的了解,于是决定考北大法硕。两年后顺利考进北大。
2.怎样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考研
这个要看三点:第一,你的理想和兴趣是什么?第二,你现在的处境与情况如何?第三,要了解考研能带来的好处和优势。
考研最大的好处是带来改变:如果对自己目前的学校、学历、地域、专业、环境不太满意,希望改变,考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保证你很有钱,但是能给你更高的人生平台,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强人生的抗风险能力。
所以,合不合适,主要还是看你对人生的定位。
从另一方面说,也可以说什么人都适合考研,只要做出决定,肯付出努力,都可以去考研,也都可能取得成功。
3.读研还是工作?二者有没有冲突?怎样去思考和抉择?
我曾遇到过三次读书与工作之间的矛盾。第一次,是考北大研究生与本科毕业求职,这对我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考北大是我本科的唯一目标,没有去找工作。
第二次,硕士毕业与读博之间的抉择。我刚刚读硕士的时候,目标是去做律师挣钱,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进入北大的第一周遇到了北大法学院强世功教授,在这里我要向他表示感谢,是他让我走进了读书与的世界,进而决定读博。其实家里人希望我去找工作,我也在犹豫,最终做出选择,采取了一些技巧,如读博是一种工作,读博后工作前景更好等,说服了家人。
第三次冲突是博士毕业后是去做学术还是工作,一般人读博后做学术的比较多。但是我由于学术兴趣太广泛,不太适应学术圈的氛围,家人也希望我去工作,于是并没有说一定去做学术,而是各类工作都去找,学校、研究机构、公务员、国企、私企、事业单位等。最终选择来一家央企,但是做的还是法律服务与研究工作。十分感谢我的导师张骐教授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4.读研都有什么途径?都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呢?
研究生从种类上可以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在职研究生与全职研究生,从考核方式看有考研和保研。在这里主要说一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区分。学术型硕士的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每个专业都有对应的学术性硕士,如果期望在自己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可以选择学术性硕士。
专业硕士的目标是培养实务人才,如法律硕士、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等40多种,几乎每个专业都可以找到与自己领域大致相符的专业硕士。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有一些区别:第一,专业硕士重点是基础知识和考试能力。本科学校、本科成绩、学术能力等因素权重不大,相对公开,比较公平,是跨省份、跨地区、跨方向考研的最轻松选择。学术硕士,考察的侧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复试主要形式是面试,有时会有英语口语测试和笔试。导师的作用很大。
第二,专业硕士学制3年的比较多,学术硕士2年的比较多,也有三年制。课程开设方面,专业硕士比较基础,学术硕士的课程会更加细致深入。例如,我读的法律硕士,第一年是法学各学科的基础性教学,如法理学、法制史、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第二年开始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第三年写论文和找工作。学术硕士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你已经经过四年的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因此直接开设学术型课程,读研主要围绕着论文进行。
第三,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和难易程度。表面上的要求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读学术硕士的要求会更高。但是很难判定难易程度。因为学术硕士论文要求高,但是他们做研究能力却很强,专业硕士要求提,但大部分人不是在做学术性研究,更多去实习,论文写作能力会弱一点。这个要看个人情况。有的专业硕士是不需要毕业论文的,例如哈佛法律博士(jd)毕业考核是平时论文、课程备忘录和志愿服务。
第四,求职方面。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性质差异。学术型研究生大体上有两个就业方向,一是继续读博,走上做学术的道路;二是去做其他实际性工作,但由于研究的惯性,会倾向于研究性和文职工作。专业硕士主要去做实践性工作,但也有继续读博的,我就是从专业硕士转到学术性博士的。?
5.本科和研究生有什么区别?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同:
本科学习与高中学习十分类似,书本是学习的主要对象。文科研究生,主要进行文献、资料、数据、调查结果研究。理工科,如医学、化学等,实验就是做研究的主要方式。对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不同。本科阶段,按部就班地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一定要有新意和创造性。
?生活方式不同:
本科生的评价考核标准很多,学习是一方面,综合素质也很重要,因此需要参加班级、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生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学术研究能力和写论文的能力是最主要的标准。
导师的作用不同:
本科阶段,导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论文;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带领和指导可能更加全面,例如学生很可能要跟导师在一起做实验和做研究课题,导师影响甚至决定论文和研究的方向,也影响着未来的职业发展。
6.怎样具体准备考研?
?心态:
想清楚为什么考研?有多大动力?是短期的目标还是长期的规划?我考北大原因一是要证明自己,也改变自己的社会处境,走出农村,所以考北大研究生只是我人生中一个必经的步骤,不是短期的目标。2009年我开始准备考北大,其实给了自己两次机会,如果第一年考不上,我会考第二次,失败的话就去工作,然后继续考。其实,一旦笃定了目标,不断努力,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
时间:
考研的志向越早确立越好,但是不要盲从和轻率,一个人喜欢什么生活?要不要考研?适不适合考研?考什么专业方向?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确定的。大三要有清晰的想法,大三下半学期需要正式开始准备。专业硕士一年、学术硕士两年足够,跨专业的话需要更长时间。无论何时确定,一定把英语学好。硕士研究生初试一般在12月下旬。注意时间节点。
专业课:
学术硕士的话,最重要还是平时的学习,和考前一年的系统性复习。跨专业考学术性硕士需要更多努力。专业硕士考研,因为一般都有明确的考试资料,按照高中方式进行复习就行,这里推荐给大家五轮复习法。基础差和时间少的学生需要提前准备。英语:考研中大部分人英语都考不过。考研英语备考常见的误区有只背单词、沉迷于做题、喜欢突击准备。但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个技能,像游泳、烧菜、开车一样,需要在应用中学习。要在语境中学习,慢慢培养语感。通过朗读和针对性练习可以事半功倍。翻译和写作技巧性很强,需要去针对性训练,分数提高会很快。
?政治:
政治的内容都是我们在大学学过的,它的优势在于我们很熟悉,问题也在于太熟悉,以至于感受不到兴趣。因此,考试的技巧和考前的突击是很重要。如果大学没好好学习政治,可以报个辅导班,课程会把政治讲的很有意思。背书很重要,如果时间不多,就需要好好背书。
客观题方面,要注意哲学的练习和时事政治的考前突击。其他的主要靠记忆。主观题方面,注意要写得清楚认真,有条理,分要点答题。一般经过系统学习、做题、背诵三轮复习就行,三轮复习不是说只背一遍,而是要反复的背。政治复习一大半的时间都应该安排用来背书。
面试:
主要针对学术型硕士,面试看的是综合素质,仪表、语言组织、学术能力、专业背景、未来的学术规划、对特定问题的看法等。不仅需要打好学术基础,也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你报考专业各位老师的学术著作、论文、课程等。了解老师们的观点,因为很多老师的观点可能是对立的。
最后,祝愿大家考研顺利,事事如意!
学生考研经验心得4
首先说一下个人情况,我本科并非哲学专业,也不是北大的学生,这次考北大中国哲学,算是“双跨”,准备的时间从去年八月某日开始,大约持续了五个月,大家在阅读帖子的时候,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加以体会。而最后的考试成绩专业课平均分过了130,这点论坛里许多的朋友也知道。所以我想我的复习方法和思路中,或许有和北大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相符合的地方。
下面说一下复习的主要情况,我大致看了一下我的考研备忘录,专业课总共是过了7轮,后面几轮我就不说了,关键打根基做笔记是8、9、10三个月。
在参考书目的选择上,这里要多说几句。北大历来给人的印象是参考书比较繁多,8月份我们在他们研究生院主页上看到的书目比较多,论坛里也有朋友转载了。
当时我还不知道其中的门路,结果一直到11月份,我还是按那个书目来复习,结果在西方哲学现代部分等不需要准备的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提醒大家,在考研信息的收集上,一定要作到十分的准确。
下面我大体列一下我第一、二轮复习时选用的书目。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这书大家普遍用新版的,我也推荐新版的)
中国哲学史(1-4册) 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哲学史 张文儒 郭建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智慧 向世陵 人大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明理学 陈来
理学范畴体系 蒙培元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复旦版)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 人民出版社(这书也有新版的)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象学运动 施皮格伯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史 梯利 商务印书馆 (增补修订版)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大辞典 冯契
以上是凭记忆写的大概,下面具体的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取舍的原因。
首先在中国哲学参考书的选择上,北大哲学系自己编写的那本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本,这点已经被许多研友所认可,希望大家在复习的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本教材。而任继愈或者肖捷夫的哲学史,大家可以作为北大版的补充,毕竟人家北大的就一本,任老的有四本,肯定要详尽一些的,而且有一些知识点和人物任老的书里写的稍为多一些,时间允许并且希望取得高分,同时又老是对自己没信心的朋友,可以花一定的力气去读任老的四本,但最好以北大版为核心。这个主次关系一定要明确。
至于我没有选择的中国哲学资料选辑,有我个人的原因,因为我曾经花过不少时间去读四书五经诸子等等,所以自己感觉还好,而且我复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宽余,所以放弃了这本。另外,北大版的教材中已经有了不少的原文,大家对这些原文一定要好好掌握。就我个人的感受,纯粹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北大版的原文已经差不多够了,当然如果大家时间比较宽裕,而且希望研究的更加深入一些,那去读读原文一定是好的。
而中国哲学的现代部分,尽管理论上是要考的,但实际看来,考到的概率比较低,据说只是在某年考到过冯友兰的一个知识点。所以时间比较紧张的朋友,可以考虑放弃这部分,但时间宽裕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毕竟人家没说不考。而如果要考,最可能考冯有兰、熊十力、金岳霖三位先生,其他的我感觉可能性不大。
大家可以注意到,北大陈来老师的宋明理学是参考书中没有的,但当时一个师兄曾经告诉我,这本书是他们考试时非常强调的。现在我也可以理解,毕竟理学是中国哲学中的重点,而北大版在一些方面论述的不够详尽。比如曾经考过的“孔颜乐处”和“程颐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 两题,北大版教材中说的不是很多,但陈来的宋明理学中都有独立的小标题来阐释。而且理学的不少范畴比较复杂,区分也不是很明显,陈来老师的这本书,在阐释上做的很不错,读一读可以加深理解,加之陈来老师现在是北大中国哲学教研室的老师,所以(以下省略五百字)。
至于蒙培元的理学范畴体系,这本书读的人相对较少,这是我大二时老师让我替他讲朱子哲学时使用过的一本书。蒙老师本身是现在做宋明理学比较突出的一个学者。他的这本书和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陈来是以人为纲,而蒙的书是以范畴为线索,对于理气等几十个核心的理学范畴,往往就其因循沿革阐释的比较清楚集中。大家可以对比着陈来的书看。当然时间不够的也可以不看。
而中国哲学智慧,我的一个老师是其中的作者之一,所以当时他给我们上课就是使用这本教材,我不向大家推荐,毕竟北大没有列它为参考书,而且这本书也确实写的简易了些。当时我看的时候也是出于休息,而且一些问题这本书换了一个角度来描述,读了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这么说的意思是,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不见得要盯住那些教材,有时候休息的时候,翻翻一些简易的哲学简史,里面或许有那么一两句话,就能加深你对某个哲学家或者范畴的理解,至于这样的书的选择,可以随意些。
最后要强调的一本书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就是中国哲学大辞典。当然,这本书并不容易找,我自己也是托的旧书商才给找到。推荐这样一本大砖头,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是费力不讨好,对应试不见得有效果。但考过北大的朋友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北大的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偏,而作为一本大辞典,搜罗的词条自然比较广,我对比过以前的一些试题,比如“五德终始说”“天爵”“三理”等等,教材都不是很重视,而在辞典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词条。就我自己的使用来看,可能我从小就有读辞典的习惯,所以这本书用起来很顺手,前后大约看过四遍,状态最好的时候,大约能有四五百条的词条我能大体背诵下来,因为里面最核心的词条我都摘录到我的笔记里,所以读的次数可能更多一些。能借到这本书的朋友,可以看看后面的一个索引,即使不完全看这本辞典,也可以借后面上千个词条来检验自己复习的全面性,如果里面大体的词条能说个大概,那说明复习的比较全面了,如果看到基本或者大半不清楚,就要加快进度和调整复习范围了。但这本书确实不容易找,我后来三月份的时候,才替一个安徽研友找到第二本,而且里面有800页,复印起来又不太方便,所以一般的朋友可以考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来代替。
下面说说西方哲学部分,一开始我并不清楚报考中国哲学方向的考生并不需要考现代西方哲学,所以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当然如果从学习的角度而不是应试来看,收获还是很多的。
先说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尽管很多人对其学术价值有看法,但从应试的角度看,非常重要,而且赵老师现在是北大的系主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而且这书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小标题,大家复习的时候可以按这些小标题进行掌握。但这本书也有不足,就是太过简略。前边古希腊部分的还好,到了后边德国古典哲学,就明显不够了,所以这时候大家要正确找别的哲学史著作来加以补充。当然,如果从应试的角度看,这个补充的范围也不需要太广。以黑格尔哲学为例,历年的考题中,直接考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某一大块的概率不高,倒是屡屡考到黑格尔哲学的几个特点。毕竟从应试的角度看,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太方便出题目。
至于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本,今年的考题虽然不能很好的体现这本书在复习中的作用,但我曾经问过靳希平老师,他就非常强调在复习的时候要抓紧这本书。但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些哲学命题的阐述,可能一些教材的思路和原著有所区别,大家就要多进行补充和综合了。这书可能一般的书店都不见得有,北京倒是在个别小书店里能见到,现在开始准备复习,时间还是比较宽裕,大家最好能抽空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原著选读,这对大家以后入学也有好处。
苗力田老师的西方哲学史新编是我当时针对赵版的不足而读的,在国内学者写的西哲史中,苗老师本身的学问根基恐怕是最深厚的,这是我当时选择这本并不在北大范围内的参考书的主要原因。而西方哲学史(复旦版)很多人可能觉得有一些“政治”色彩,所以并不重视。而这本书有他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很多哲学问题,或许在别的书里阐释的很晦涩,但这本书里就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明问题,尤其是其现代部分。当然,这本书里对某某哲学家的评价和生平,大家可以不用费时去看。
至于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个人觉得远比赵老师那本好。实际上我在复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时候,就是赵版、复旦版和刘版同时比对进行的。因为中哲方向并不考现代西方哲学,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剃利罗素等人的哲学史,从应试的角度,并不是很突出,但可以考虑作为补充。而我买西方哲学大辞典,其用意其实和反复阅读中国哲学大辞典一样,就是图个全,而且一些词条解释的很权威和简明,但这本西方哲学大辞典,使用起来并不如中国哲学大辞典好,至少从应试看
来是如此。所以大家可以另外选择别的西方哲学大辞典。
下面提一下历年试卷的问题,建议大家尽自己所能去收集三年以上的试题,这个对一些尤其是考过两次的朋友来说,不是很难。一定要仔细分析。比如大家看中国哲学的考题,就会发现每年的试题分布是有一些特点的。比如几乎每年都会考一道佛教的题目,而佛教可以出题的时期又只有两个时期,人也是那么几个反复考过的,如果大家把那么几个点掌握了,就能确保这个分数了。相应的,其他的也是这个道理。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就是教材要看几遍。其实教材是不好按遍数来计算的,有时候你复习的第一轮就能看几遍,或者你可能某一个章节看了好几遍。但一位师兄曾经告诉我,哲学复习必须超过五轮。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尤其是前三轮,一定要十分的扎实。
同时,北大和其他学校哲学系入学考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北大喜欢出偏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他们的考察面比较广,大家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不要轻易放弃某一块,尤其在时间允许的时候。这点只要大家看
到往年的试题,就能很深刻的体会到。
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总结和比较,这点在中国哲学的复习中尤其突出。
学生考研经验心得5
我本科就读于某普通一本学校微电子专业,大一也因为贪玩而挂了两科。进入大二之后,慢慢的班里关于考研的话题多了起来,而我也深知继续混日子并不能得到我想要的生活,便开始努力学习,也逐渐有了考研的意识。
而我的择校也是没有什么风波,自决定考研起,我就选择了北大,而这个决定总会给我莫名其妙的力量让我坚持下去。也同时希望2021年考研的同学们,在决定了方向之后,就不要再考虑什么其他的可能性而给自己徒增压力了,只需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往前走就可以了。
一 政治
政治是一门典型的投入少收益高的科目,在一年的备考中,9月份之前我只是随意的看了看网课,其实什么也没有记住。正式开始准备大概可以在9-10月份,我的复习时间是每天晚上2-3个小时,前期的学习只是需要对知识点有大致的认识,在11月份就要需要抓住重点开始复习了。在后期12月份需要背诵、总结的时候,政治才会花费掉大部分的时间。
二 英语一
单词一定是英语复习的重中之重,在我的复习过程中,9月份之前除了过了一遍语法,剩余学习英语的时间就全部用来背单词了。大家可能会在网上看到有些人说考研英语重熟词僻义,但其实在前期的背单词过程中并不需要在意这些,只需将常用的意思背熟就可以了。
9月份开始就会陆陆续续做考研的真题,精力大部分会花费在阅读部分,此时我们不会的单词以及熟词僻义便可以总结起来进行背诵了。在临考前1-2个月,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可以开始总结自己的作文模板了,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模板一定要可以熟练套用在每一种类型的作文下,并自己多次练习以使考场上可以熟练应用。
三 数学一
因为数学分值比重较高,整个复习中花时间最多的可能就是数学了。
关于复习的参考书大家只需选一种适合自己的做下去就好。在我的数学复习过程中,9月份之前做了考研的36讲,9-10月初做了考研的闭关修炼,从10月份开始逐步进入了真题、模拟题阶段。
我的建议是大家大可不必在意刷题量的多少,将每一个部分搞明白、弄懂原理才是最重要的,而肯花时间琢磨一定不是在浪费时间。多做总结也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好方法。
四 专业课
北大微电子学硕的专业课有两个选择,分别是数模电和半导体物理,我考的专业课是半导体物理,最初选择的时候也只是因为这是一门课而数模电是两门课,认为或许准备起来相对轻松。
参考书方面是刘恩科的《半导体物理学》,主要考察前十章的内容。
考试内容在2020之前为六个名词解释和五道大题,2020年变为五道大题,但其实关于名词解释的部分还是会穿插在大题之中。我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因为担心寻找考研资料会比较麻烦,便报了飞姐的考研辅导班,每周会有学长来讲一节课,不会的问题也可以提问,学长会耐心解答。并且辅导班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关于第一轮的复习(9月前),网课方面我是看了蒋玉龙老师的半导体物理视频,老师对半导体物理的知识讲解的很透彻,第一次看会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但不需要太担心,有个印象后再学起来就会轻松。认真过一遍参考书也是必要的,要将所有知识学习一遍,起码要做到不陌生,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深入理解。
第二轮的复习(9-10月末),将真题按照不同章节认真过一遍,并结合历年真题对书本进行第二次的回顾。对于书本上重要的公式要熟练掌握其推导过程(一定要自己动手推导!),要有可以闭上书根据其原理轻松推导出公式的能力,公式一定不只是记忆,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才是关键。名词解释也要开始总结并背诵了,真题上的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可能在刘恩科的书上会找不到,因此我还参考了孟庆巨的《半导体物理简明教程》以及自己在本科学习的尼曼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结合学长给的名词解释,我总结了一份对于自己容易理解和背诵的笔记。
第三轮的复习(11月-考前),真题可以按照年份卡着时间做了,真题上的知识点一定要全部掌握,这是我们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的关键。对于一些琐碎的知识点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总结。当然,对于将重要知识点全部熟练掌握,并学有余力、希望争取更高分的同学,也可以对书上的细节、非重点问题进行探究,但不要做舍本逐末的事情。
关于整个考研复习时间的分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尽量不要有拖后腿的科目,起码要保证过了单科分数线。我个人也因为英语基础差,复习英语的时间就加了许多。一般来说弱势科目的提分还是要比优势科目提分来得快很多的。
最后跟大家说一下我考研一路走下来的一些心得体会。整个考研过程持下来是比较辛苦的,但也没有必要去和周边的人攀比,该吃吃该睡睡,状态不好了偶尔休息半天也没有问题,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效率一定是最重要的,与其在图书馆硬熬时间不如回宿舍好好睡一觉。不需要被别人的进度而乱了分寸,脚踏实地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来就可以了。最后预祝大家付出的努力都可以收获一个满意的结果!
学生考研经验心得相关文章:
★ 大学生考研心得精选范文5篇1000字以上
★ 大学生考研指导心得5篇
★ 大学生考研心得总结最新精选范文5篇
★ 我的考研心得体会5篇
★ 大学生听考研讲座心得5篇
★ 研究生个人学习心得总结精选范文5篇
★ 最新学生考试心得精选范文5篇
★ 研究生个人年终心得范文五篇
★ 暑期考研心得体会5篇
★ 2020考研心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