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考研真题题库视频网课!
郭庆光传播学考研真题题库视频网课!
参考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全套资料【笔记+题库+视频】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真题精讲
郭庆光传播学考研真题题库视频网课部分摘录:
传播[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答:传播是指信息的流动过程,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一定结构顺序的信息流动过程。其中信息是传播的材料,流动是传播的方式。信息和流动是传播必然包含的两个因素,它既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传播的本质是信息流动,是一切!交往的本质。对传播的认识要越来越走向开放、连续、动态和联系。传播的特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②互动说。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③符号说。传播双方应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④关系说。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⑤行为过程系统说。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双重偶然性[湖南大学2016年研;北邮2009年研;武汉理工2008年研]
答:“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是指由于传播过程的参与双方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活动做出的选择有可能遭到拒绝。“双重“是指在信源和信息接收方两个角度,这种双重性是基于传播本身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是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具有互动性,他们同时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偶然是指人类社会信息与生物、物理信息不同,它没有固定的闽值和反应条件,由于传播障碍以及传播隔阂的存在,人们往往无法对于同一信息完全一致的看法,由此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这种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预知的。因为其涉及的变量是多且复杂的。同时,双重偶然性带来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难以避免的结构性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减少由“双重偶然性“带来的“被拒绝”的损失也是提高社会效率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传播学理论。在确定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交往“的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他们所说的“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个层面,这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是现代传播学派分支之一。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想、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直接产物,强调了人们的精神交往是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但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简述宣传与传播的异同。大2003年]
答:(1)宣传与传播的含义。
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②传播是人类对现实进行的象征性表述,以及使这种表述得以成为可能的物质手段和制度条件,它直接表现为信息的社会流动和信息系统的运行。
(2)宣传与传播的相同点。
宣传本质上是传播的一个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宣传的主要元素与传播一样,包括传者、媒介、信息、受众和效果。
(3)宣传与传播的不同点。
传播是一个一般的范畴,它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递活动,包括新闻、娱乐、广告、书刊评论、公关、宣传、演讲等。而宣传则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它特指那些借助于各种手段来对受众施加一定影响的有目的的传播形态,一般强调其政治含义。
信息过载”(信息超载)[厦门大学202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又称信息超载,是指信息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故障的状况。信息的意义确定是一个过滤过程、把关过程。当信息被传播、被表现时,受者需要对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流进行判断和评价,确定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与己无关、无意义的
信息。无意义的信息表现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组织处理。信息过载使受众产生心理焦虑,从而削弱受众信息筛选、甄别和整合的能力。
G.H.米德[电子科大2013年研]、乔治·赫伯特·米德[中传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简答题,浙江工商2021年研;上海大学2020年研]
(2)简述主我与客我。[简答题,上海师大2021年研]
答:G.H.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提出了“主我“与“客我“理论,被称为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并且在米德看来,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富有意义的。许多社会行为不仅包含了生物有机体间的互动,而且还包含了有意识的自我间的互动。在人的“刺激一反应“过程中,人对自己的姿势可能引起的反应有明确的意识。当一种姿势对其发出者和针对者有共同意义时,它就成了“有意义的姿势”,即符号,符号互动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互文性[暨南大学2020年研;北大2012年]
答: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其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其理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方向,故受到了普遍重视。互
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高语境与低语境(high context&low context)[北大2008年研]
答:高语境与低语境是美国学者霍尔提出的两个概念。根据传播中所传达的意义是来自交流的场合还是来自交流的语言,它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种。高语境传播是指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传播。例如,家庭成员来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默契,交流中直接编码的信息较少,而两个陌生人的交流,却要花费更多的口舌。霍尔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高语境传播,而美国文化属于一种较低水平的语境传播。
噪音
答:“噪音“最先使用在无线电通信的研究中,泛指那些不符合信息本来意义而又附着在信号上的意义或物理形式。在传播学中,噪音是指任何干扰讯息传递的东西。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德弗勒对其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的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都是受到噪音干扰所致。社会传播的过程中,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都是噪音干扰的结果,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是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
亲身传播[西南大学2021年研;吉林大学2020年研;上海交大2007年研】
答:亲身传播是指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人体自身为媒介的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亲身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言语传播,如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等;②文字传播,如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mail、手机短信等;③体态语言传播,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④信号传播,如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的窗外悬挂物、海上航行时的信号旗等。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不足之处在于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
>>>本文为节选>>>相关资料均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