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学长贸大金融硕士经验不抛弃、不放弃的“考研三步曲”

本文旨在分享我考研半年以来不足称道的“可取之处”。文章由考试信息、备考策略和经验借鉴三部分组成。

一、?考试信息

外经贸金院和经贸院共享一套题,一套评分标准,拥有几乎相同的初试线(金院往往略高1-2分)故难度平分秋色,不做分类讨论。

初试包括四门课:

(一)政治理论100分。内含马哲、纲要、毛中特和思修四部分;

(二)英语一100分。难度高于英语二,高于六级;

(三)396经济联考150分。40分逻辑,70分数学,40分写作;

(四)431专业课150分。目标院校自主命题,包括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公司理财学和投资学(少)

二、?备考策略

总战略:理解后刷题,熟能生巧。

(一)?政治

作为理科生,我的政治不强,在考研冲刺班的两次模考中,我连60分都没到,因此最后考67分在2018年考题较难的情况下已经是运气很好了。

我学习政治是听得集训营张鑫老师的课,做的题是张鑫老师和考研老师的练习题。对于政治是“姓张还是姓肖”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张老师的政治框架性很强,很适合初学者,他的课程都是以真题作为练习的;肖老师对于政治的理解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了,但他在教课水平上和张老师还是有些差距的(即不是每一个英国人都会教英语)。因此我建议课程看张鑫老师的,练习题做考研老师的。

(二)?英语

我早在考前一年就深知英语一的难度,因此对英语的钻研甚至超过了专业课(最终考75分是因为考试时没看好时间导致没写完大作文),因此在这里详细介绍一下英语一。

英语一由完形填空,阅读,翻译,大小作文组成,简言之,考书面英语。其目的在于为研究生期间文献翻译工作创造便利,似乎单词只需明白意思套到句子里就能成立,完全不必在乎语体;似乎作文只需模板、阅读只需抓关键句。

我不这样想。

首先,这是对外经贸大学的招生考试,学校需要的是英语综合水平较高的学生,哑巴英语是吃不开的;其次,研究生期间要花大量时间和英语打交道,只学应试套路缺少踏实笃行不利于长期发展;随后,复试要考英文口语,提前学习对整个考研成功大有裨益;最重要的是,不好好学英语可能初试考不过。

因此我为英语做的准备就比较充分了。第一,购买了价格不菲的牛津英语原装字典,一有时间就翻字典;第二,背《新概念英语》(第四册)从6月底到12月初每天早上6:30起床去操场背课文,刚开始时一天背一篇,到后期基本一天16篇,写作文就不怕了;第三,做“超精读”即翻译阅读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第四,将英语二的近十年真题做一遍,将英语一的15年真题做3遍……这看似浪费时间的投入一定有收获,我在复试的英文问题回答中给面试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5分钟就让我出来了。

(三)396经济联考

我对这门课不太重视,因为难度不大,类似于高考的文数,但由于近年难度有增

加趋势,故强调一下重要性,集训营也讲了很多方法技巧,很实用。

1.逻辑这门课有套路,可以用“技巧秒杀”,也可以用正统逻辑学的“三段论”进行研究。对于哪种方法好这个问题我在考前曾与考研的校长王哲老师探讨过,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为什么考逻辑”的问题:逻辑无非为将来的文章撰写提供思维支持,好让文章看起来不过于离经叛道,而这项能力是大家基本都具备的,因此掌握一下“秒杀技巧”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我建议听王洋老师的课程,题就做人大出版的逻辑题库。

2.数学虽然和数三差距很大,但不掌握透也是考不好的,强烈推荐《数学精点》,把题认真做一遍基本就没问题了。还要推荐考研的李东红老师,她的讲解很有章法,每道题都按套路解决,对于萌新可以背套路,对于大佬可以复习知识点,查漏补缺。396不难,每天看1-2小时就够了,但这要长期坚持保持题感。

3.写作则是类似语文的科目,前期不必看,留到最后一个月了解套路即可(我一共做了3篇写作,模考396

是131分最后是129分)

总之对于396,数学不留分逻辑争取高分(错1-2选择题),写作不犯重大失误(偏题,字数不够)即可

(四)431专业课

外经贸金融学,这里有三个最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解决了他们也就基本搞定431了

Q:我是跨考生,没学过431,要看哪些资料?

A:我也是跨考生,从行政管理跨到金融,算是“小跨”,我还是本校考生,在本科大二时就跟着本校商学院、经贸学院、金院老师学了考研科目,然而后来发现这并没有什么用处,本科学得浅,《货币金融学》不学通胀和国际货币体系;《公司理财》不学IPO并且教材也是蒋屏教授版而非Steven Ross先生版本(考研版);《投资学》倒是有点帮助,但考研基本没有投资学计算,因此“看哪些资料”的问题就很简单了:蒋先玲处长的《货币金融学》(白皮蓝皮均可);Steven Ross先生的《公司理财》(最好中英两版,英版做题准备复试,中版看知识点准备初试);姜波克教授的《国际金融新编》(略看一二,考试没那么深入)。、

因此,本校学生兜售的“本科教学课件”、“本校押题透题攻略”什么的都是没用的(我没买过,我了解行情)

Q:我有了资料,该怎么看?

A:谁的课也别听,先认真看一遍书,一个字也别错过,之后用逻辑思维把这一节、这一章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一遍过后再看第二遍,要挑出不会或不清楚的点问老师、同学;第三遍书就基本能背了。在此之后(间)可以跟随老师的串讲再一次温故知新,把别人的思想拿来和自己作比较;开始做题,准备一个错题本,按照知识点整理错题本。考研的老师都很不错,但也不能一味依赖老师而失去思考能力,这样考上研也白搭。

Q:书本是死的,而考题是活的,每年不同的考生都看这同一本书会不会不够?

A:诚然,每年题都不一样,这是结合该年时政拟定的,但无论什么考题都基于课本理论(例如2018年考察“非常规货币政策”就是基于蒋处长版《货币金融学》“货币政策”一章的“货币政策工具”一部分)。即,真正看懂了教材,应付考试就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再看其他书只有辅助和增益效果;而看不懂教材却去看其他书,那么其他书也看不懂。

三、?经验借鉴

我把“成功经验”按百分比分配,得到如下结果:

50%个人努力,20%学习氛围,20%学习环境,10%其他

(一)?个人努力

个人努力占50%,没错,如果不是我自己每天6:30起床坚持到操场背英语,从不给自己放假、无数次顶着楼管大爷骂声也要做完题,我是考不上的,尽管我是本校学生。这在前文提到很多,这里不再赘余。

(二)?学习氛围

这点放到第二位,在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无线网的环境中人们才能专心学习,发挥最大潜能。这要感谢考研。我从暑假就在考研学习,断了6个月网。开始时极度烦躁,就是想玩游戏,经过一周左右发现学习也蛮有乐趣的,后来把女朋友也叫过来一起来考研学习,结果我俩都考上了。

环境很重要,试想,如果你在一个别人都玩手机的喧闹的房间里学习,是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相反,大家安静地学习时,你便不好意思发出声音或者玩游戏了。

(三)?学习环境

这点和上一条区别在于,这一点主要是你身边的“人”,好的老师和研友特别关键。我考研成功特别感谢三个人:考研的班主任丁JW老师;考研的宿舍舍友杨S和任ZW同学。

?

丁JW非常负责任,老师虽然擅长数学但他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学科难题也会试图解决或是亲自代替询问;老师很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过节送我们月饼,考前送“考研必胜”大苹果,还给我放了个空气净化器;老师心肠好,他愿意接纳学生倾吐的考研压力,愿用真心去换取同学的拼搏热情……丁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这比仅仅具有专业性技术性而缺乏精神鼓励的老师们要好得不知多少

杨S同学是我佩服的人,他的数学三成绩在几个月期间内几乎都是130以上,金工科班出身。在考研期间他耐心帮助解答了我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我的好老师。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仍会以杨S同学作为榜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任ZW同学勤奋踏实、热情待人。在考研后期,我初学政治知之甚少,多亏ZW同学推荐张鑫老师并告诉了我学习方法,甚至将全部视频课拷到我U盘上,好让我在后期能够及时赶上。我认为在考研后期学习压力十分大的情况下,还能做到与人为善并将帮助行为真正付诸实施,这是十分困难的。

(四)?其他

这里包括“学习方法(前已提到)”、“临场发挥”、“考试心态”等,这里主要就“考试心态”进行展开。

我考英语时没把握好时间导致大作文没写完,在此后我做了非常不合理的事情(其实也算合理):考完英语当晚没有立刻看书,而是花2小时去网上搜查英语一答案。经与某位老师的答案对比,我惊讶地发现,所有客观题只错了4分(尤其是排序题,虽花费大量时间但收效显著),便信心又生,投入复习。

事后回想,我认为这是风险很大的。如果我当时对答案发现自己错的不是4分而是20分,我是否有勇气参加剩余两门主要课程的考核呢?读者在读到这里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大作文没写完(大概一半多一点),对答案发现自己错很多,即英语一分数必将很低但会高于国家线,你还要不要继续努力呢?

我认为是一定要的!半年或一年的努力就为这一年一度的考试准备,放弃考试的都是懦夫,精心准备却心态崩溃的则是愚蠢之人,精心准备却因心态崩溃而放弃考试的则是愚蠢的懦夫。

综上所述,打造自己的硬件条件(知识水平),辅之以软件条件(强大心理),则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602.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