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把寝室搬到实验室,湖北民族大学学生考上名校研究生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杨磊蕾 刘镇荣
“我想为抗击疫情做些贡
献,把奖学金捐给村里,也参与抗疫工作。”疫情期间,湖北民族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韩丽把奖学金捐献给家乡,她还参与抗疫工作,同时一边准备考研复试。今年6月,她虽遗憾没有考入理想中的学校,但收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
韩丽生活照
捐钱出力,95后姑娘在家乡抗疫
韩丽家乡所在的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界岭村,地处鄂陕交界,地势偏远,防疫难度较大,医疗防护物资缺乏。在此情况下,韩丽毫不犹豫地拿出奖学金捐助给了“抗疫”一线。“我其实也没想那么多,就是当天村里组织捐款,我就直接把存的奖学金的钱捐了出去。想着为家乡抗击疫情做点事情。”韩丽说。大一学年开始,韩丽多次获得学校的各类奖学金,她告诉记者奖学金用于抗击疫情特别有意义。
韩丽捐款给家乡
2月下旬,韩丽报名参加防疫工作,她主要参与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她还积极宣传疫情防控工作,向居民普及防疫知识,协助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我们村很多人都很热心的参与抗疫工作,村里知道我是大学生,后期就让我在家里学习,有需要再跟我联系。”韩丽说。
韩丽抗疫工作中
结缘科研,大一就扎进实验室
“很感谢吴老师带我走上科研的道路,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加明确。”大一下学期,当多数同学忙于参加各类校园活动时,韩丽已经和室友张晓敏一起把宿舍搬到了实验室。
大一下学期,韩丽的专业课老师吴德勇在班级招募科研助理,韩丽和室友张晓敏报名参加,基于两人在课业学习上的表现,两人都加入实验室团队。
“在进实验室做研究前,我们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很多光催化材料的相关背景知识,我在图书馆借了些书学习,在网上查找相关学习资料。系统学习之后,我制作了一个PPT给老师汇报学习情况。”韩丽回忆。
大一下学期开始,实验室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课余时间经常前往实验室学习。韩丽告诉记者,最难忘的一次是自己测试光催化材料的吸光度时,因为实验操作不当等原因,3个小时的工作白废,她又做了3个小时的实验。
扎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韩丽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她共发表了4篇光催化材料相关的论文,研究论文对她考取研究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备战考研,每天学习10几个小时
大学刚入学,韩丽
就确定了考研的目标,“年轻人就一定要多读书。”去年3月,韩丽开始复习数学,学校还有课程安排,她经常一下课就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暑假,韩丽全身心的复习考研,相较于其他学生喜欢的结伴学习,韩丽选择了独自学习。“我和室友是住在一起,但是我们在不同的考研自习室,这样大家不会相互干扰,但是有什么信息也可以及时交流。”韩丽说。
每天早上6点多她和室友来到考研自习室,晚上10点多再一起回家,午休是韩丽考研路上最头疼的事情,“我中午在教室趴着午休,一开始我不午休,但是同学告诉我不午休对我下午的学习状态肯定有影响。我就尝试午休,但是我一午休就容易睡的头疼。”韩丽告诉记者。睡觉一度成了韩丽考研时期最大的奢望,因此在学不进去的时候,她就会选择好好休息下或者在校园溜达下。
3月,考研复试成绩出来,韩丽因为数学发挥失误,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她没有沉浸在失败的心情中,马上着手准备调剂工作。“我每天早上6点多就爬起来盯着电脑看各类调剂信息,晚上1点多才睡。”韩丽回忆到。
最终韩丽成功调剂到上海师范大学,她告诉记者自己能调剂成功离不开大学的积累与沉淀,未来自己也许会继续读博深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