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大学生,跨专业自学,今年考研进清华,没有遇到过鄙视链
2018-2019学年度,清华硕士毕业生4976名,但是,“清华硕士不如清华本科”的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其实,这只是少数人意想的“鄙视链”: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的本科不是清华大学,但丝毫不妨碍他日后的成就。
今天介绍的学生是南京工程学院马其远。大一入学是的专业是机械工程,大二转入电力工程学院继电保护专业,今年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录取。四年之间,从“双非”高校跨专业“跳入985学府”。
做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是马其远的特点,他将考研的大目标分解到每一学年。大一参加社团,大一下学期开始准备转专业,大二和大三上学期努力学好专业课,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增添考研的“资本”。
大三下学期开始心无旁骛、推掉所有社会事务,搜集资料,了解报考专业的考试科目、考试范围、每年的招录比,一切了如指掌之后,开始专心备战考研。
即使是充分准备和合理计划,马其远丝毫不敢松懈:“双非”高校的学生要考入清华大学,在别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可是,马其远始终没有放弃“疯狂”的想法:他要报考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为了实现目标,最后一年,他每天用4个小时来学专业课;每天在文理楼呆到晚上10点,暑假两个月也会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清华大学的专业课内容多,而且大部分知识点很难,做为“双非”学生马其远来说,能够得寻找到的帮助很少,基本是
靠自学,“到处都是不会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消化一个知识点花一天到三天都是经常的事。”
虽然马其远很努力,但总分距离报考的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仅差一分,被调剂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马春远没有时间气馁,因为参加调剂面试的有48名考生,只招收8人,对手基本上都是985高校的学生,有一半是往届的,也有不少两战、三战的考生,“不过好在大家都是调剂的,起点都一样,拼的就是面试表现。”
面试时,他在本科期间的科创、英语口语和现场翻译的能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面试没有遇到鄙视,老师也不在意马其远在“双非”高校期间参与过哪些项目,
重点考查他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谈论起考研成功的经验,马其远认为,与名校的学霸相比,自己的学业成绩是中等水平,但要敢于相信自己,“考研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当你决定考研的时候,你和他们其实是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不要怕输。”
在他看来,考上清华大学,并不是华丽的成长与蜕变,只是与以前的日子一样:找到目标,继续学习,特别是生物医学工程是个全新的专业,要补上没学过的内容,然后选好导师、做好研究。
成功,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成功考研秘籍,不过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不断地积累。至于“清华硕士与清华本科”之争,本身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