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云南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2.三世纪危机
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现象,历史上称作“三世纪危机”。三世纪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在于奴隶制度已走至穷途末路,从而导致各种经济部门衰落,各种矛盾激化,引发了全面危机。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的衰落是互相联系的。在奴隶制大田庄繁盛的时期,各地的农业曾有过较高的商品生产率。粮食、葡萄、橄榄都有过较大的市场。三世纪以后,大农庄生产日趋萧条,对市场的供应日益减少,加上城市商业的衰落,这个萎缩的趋势更加迅速,结果是大农庄越来越变成了自给自足的整体。缺少奴隶劳动的大农庄,只得放弃大规模的耕作,把大农庄的土地分成许多小块,分租给隶农耕种。经济方面的危机表现是,农业萎缩,手工业衰落,商业萧条,财源枯竭。政治方面的危机表现是政治混乱。康茂德被杀后,爆发了4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
3.凡尔登条约
公元九世纪,分割法兰克人的加洛林帝国的条约。这一条约是加洛林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840年路易死后,爆发了公开的战争。路易的第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联合查理攻击长兄皇帝罗退尔一世。罗退尔在丰特努瓦败北求和。843年8月,在凡尔登达成协议,罗退尔仍保持帝号,获得中法兰西亚,即包括今比利时、尼德兰、德国西部、法国东部、瑞士和意大利大部的一个狭长地带。日耳曼人路易获得东法兰西亚,即莱茵河以东的地区。查理获得西法兰西亚,即今法国的剩余部分。《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圣像破坏运动(拜占庭)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5.诺曼底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6.希吉拉
又成为“希吉拉”,意为“出走”、“迁徙”。 伊斯兰教创立之初的一次重要事件。622年,穆罕默德因受迫害而带亲信从麦加迁往雅特里布,该地从此改称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后确定希吉拉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迁徙的那一年作为阿拉伯太阴历的岁首(622年7月16日),即伊斯兰教历元年元旦。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和建立国家奠定了基础。
7.德川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的幕府(1603-1868年)。又名“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战中消灭了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完成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时期形成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天皇的权力进一步丧失;等级制度严格;儒学特别是理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对外实行锁国政策。1868年被推翻。
8.凯末尔主义
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在1919-1931年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9.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二、简答题
1.彼得一世改革
(一)背景。17世纪,俄国与西欧各国相比,仍十分落后。尽管在冶金、制革、造纸、玻璃等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但总计不过30余家,而且除个别外商开办的之外,全都使用农奴工人。商业也有所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开始形成。正因为在落后的俄国出现了这些新的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地主和商人便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希望国家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人也在寻求摆脱国家落后状态的途径,彼得一世的改革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二)内容。(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三)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2.罗马教廷在中世纪的兴衰(政教之争)
中世纪西欧同时经历了封建化和基督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法兰克王国历经几个世纪才最后完成的。其间,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展开了长期斗争,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西欧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会得到世俗王权的庇护。754年,教皇斯德望二世为丕平加冕。此时罗马教廷受到伦巴底人的武力威胁,为了报答教皇,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底人,将夺得的拉温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二)教皇权势强硬阶段。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查理曼帝国分裂,西欧世俗王权衰落,这为教会权势的加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10世纪,克吕尼修道院发起教会改革,即“格里哥利改革”,主张教权高于王权。1059年,教皇在拉特兰宫召开会议,规定教皇只能由掌管罗马近郊几个大教堂和教廷各部的枢机主教选举产生,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从俗界接受教会职务。1075年,格里哥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随后发生的“卡诺莎事件”显示了教皇对王权的强硬态度。11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整顿和扩大教皇宫廷的机构,并改进教皇使节制度。1199年,英诺森三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因此大有增加。英诺森三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教皇的权势达到顶点。
(三)教皇权力受到王权压制。14世纪,随着英法等国王权的逐渐加强,教皇权力开始受到王权的压制。法王腓力四世禁止法国教会和诸侯向教皇纳贡,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法王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迁至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 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教皇权力受到王权的强力压制。
3.英国君主制的演变
英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始于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统治。为彻底消除内战隐患,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从而解决了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的长期对立和纷争。1487年和、1504年,先后颁布法令,解散大贵族的家臣私兵,平毁贵族堡垒,特设星室法庭,可不受一般法律程序的束缚,专门惩治叛乱贵族。在政府用人政策上,亨利七世进一步抑制大贵族势力,加强国王内廷权力,由国王直接控制,同时重用被称为乡绅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亨利七世在地方各郡任命新贵族担任地方治安法官,掌管地方行政和治安工作。
亨利八世统治初期,在大臣托马斯??沃尔塞的大力扶持下,强化国王个人权力。后又在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辅佐下,实行宗教改革和行政改革。1534年,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国王在英国宗教事务中的”至尊”领袖地位,从此,英国教会成为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同时又进行政改革,亨利八世首先将原先的国王秘书提高.为首席国务大臣,首席国务大臣上承王命,下辖专门官署,实为政府机构的首脑。担任首席国务大臣的人都出身低微,忠子国王,是国王的重要辅佐;其次是正式设立枢密院,成员多为新贵族。枢密院为政府的行政中枢,主持星室法庭,掌握最高司法权,负责任命和监督地方治安法官。伊丽莎白即位后,重申国王的至尊地位,巩固枢密院作为政府行政中枢的权力,有效实行专制统治。至此,都绎王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国会对都铎王朝专制统治的逐步强化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大贵族在国会中的势力日益减弱,大量的新贵族进入国会,给专制王权以巨大支持。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具有 双重作用:一方面,都铎王朝历代周王大都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统治王朝,都铎王朝必然要维护封建剥削阶级的整体利益和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4. 论述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配合,亚非会议更是鼓舞了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斗争。
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至50年代初)亚洲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取得胜利,一系列国家独立。
第二阶段(50年代中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第三世界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开始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体现出如下特征:
a,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b.成果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c.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d.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三、论述题
1.论述罗马法的过程对西方的社会影响
(一)罗马法的渊源
(1)习惯法。公元前450年以前,罗马国家法律的基本渊源为习惯法。
(2)“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主要立法机关是民众大会、百人团议会与平民会议,它们制定的法律是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律。
(3)元老院决议。元老院是共和国时期罗马最高国家政权机关,并享有一定的立法职能,议会通过的法律需经它批准方能生效。帝国时期,元老院被皇帝所控制,其本身所通过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
(4)长官的告示。罗马高级行政长官和最高审判长官发布的告示具有法律效力,是罗马法的重要渊源之一。
(5)皇帝敕令。主要包括:敕谕、敕裁、敕示、敕答。
(6)具有法律解答权的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
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罗马法也随之产生。当然,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习惯法。罗马法是一种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阶级在国家机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奴隶的无限权力的社会规范体系。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一部成文法典。因法典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而得名。其原文已佚失,但从后是遗留的一些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看出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与民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内容。但是它作为平民反贵族滥用权力的产物,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它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二)罗马法的发展:
(1)公民法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共和国后期形成了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
万民法的产生,使罗马私法出现两个不同体系。但是市民法和万民法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实际上,经过一段时期的适用与完善,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使用有效,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
(3)主要的罗马法典有:
《罗马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宗旨,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巨大影响。
(二)影响。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不告不理”、一审终审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罗马法的立法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它所确定的概念、术语,措词确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
2.论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3.论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进程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种姓制度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2.三世纪危机
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现象,历史上称作“三世纪危机”。三世纪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在于奴隶制度已走至穷途末路,从而导致各种经济部门衰落,各种矛盾激化,引发了全面危机。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的衰落是互相联系的。在奴隶制大田庄繁盛的时期,各地的农业曾有过较高的商品生产率。粮食、葡萄、橄榄都有过较大的市场。三世纪以后,大农庄生产日趋萧条,对市场的供应日益减少,加上城市商业的衰落,这个萎缩的趋势更加迅速,结果是大农庄越来越变成了自给自足的整体。缺少奴隶劳动的大农庄,只得放弃大规模的耕作,把大农庄的土地分成许多小块,分租给隶农耕种。经济方面的危机表现是,农业萎缩,手工业衰落,商业萧条,财源枯竭。政治方面的危机表现是政治混乱。康茂德被杀后,爆发了4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
3.凡尔登条约
公元九世纪,分割法兰克人的加洛林帝国的条约。这一条约是加洛林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840年路易死后,爆发了公开的战争。路易的第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联合查理攻击长兄皇帝罗退尔一世。罗退尔在丰特努瓦败北求和。843年8月,在凡尔登达成协议,罗退尔仍保持帝号,获得中法兰西亚,即包括今比利时、尼德兰、德国西部、法国东部、瑞士和意大利大部的一个狭长地带。日耳曼人路易获得东法兰西亚,即莱茵河以东的地区。查理获得西法兰西亚,即今法国的剩余部分。《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圣像破坏运动(拜占庭)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5.诺曼底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6.希吉拉
又成为“希吉拉”,意为“出走”、“迁徙”。 伊斯兰教创立之初的一次重要事件。622年,穆罕默德因受迫害而带亲信从麦加迁往雅特里布,该地从此改称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后确定希吉拉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迁徙的那一年作为阿拉伯太阴历的岁首(622年7月16日),即伊斯兰教历元年元旦。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和建立国家奠定了基础。
7.德川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的幕府(1603-1868年)。又名“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战中消灭了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完成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时期形成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天皇的权力进一步丧失;等级制度严格;儒学特别是理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对外实行锁国政策。1868年被推翻。
8.凯末尔主义
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在1919-1931年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9.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二、简答题
1.彼得一世改革
(一)背景。17世纪,俄国与西欧各国相比,仍十分落后。尽管在冶金、制革、造纸、玻璃等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但总计不过30余家,而且除个别外商开办的之外,全都使用农奴工人。商业也有所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开始形成。正因为在落后的俄国出现了这些新的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地主和商人便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希望国家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人也在寻求摆脱国家落后状态的途径,彼得一世的改革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二)内容。(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三)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2.罗马教廷在中世纪的兴衰(政教之争)
中世纪西欧同时经历了封建化和基督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法兰克王国历经几个世纪才最后完成的。其间,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展开了长期斗争,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西欧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会得到世俗王权的庇护。754年,教皇斯德望二世为丕平加冕。此时罗马教廷受到伦巴底人的武力威胁,为了报答教皇,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底人,将夺得的拉温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二)教皇权势强硬阶段。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查理曼帝国分裂,西欧世俗王权衰落,这为教会权势的加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10世纪,克吕尼修道院发起教会改革,即“格里哥利改革”,主张教权高于王权。1059年,教皇在拉特兰宫召开会议,规定教皇只能由掌管罗马近郊几个大教堂和教廷各部的枢机主教选举产生,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从俗界接受教会职务。1075年,格里哥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随后发生的“卡诺莎事件”显示了教皇对王权的强硬态度。11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整顿和扩大教皇宫廷的机构,并改进教皇使节制度。1199年,英诺森三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因此大有增加。英诺森三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教皇的权势达到顶点。
(三)教皇权力受到王权压制。14世纪,随着英法等国王权的逐渐加强,教皇权力开始受到王权的压制。法王腓力四世禁止法国教会和诸侯向教皇纳贡,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法王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迁至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 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教皇权力受到王权的强力压制。
3.英国君主制的演变
英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始于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统治。为彻底消除内战隐患,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从而解决了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的长期对立和纷争。1487年和、1504年,先后颁布法令,解散大贵族的家臣私兵,平毁贵族堡垒,特设星室法庭,可不受一般法律程序的束缚,专门惩治叛乱贵族。在政府用人政策上,亨利七世进一步抑制大贵族势力,加强国王内廷权力,由国王直接控制,同时重用被称为乡绅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亨利七世在地方各郡任命新贵族担任地方治安法官,掌管地方行政和治安工作。
亨利八世统治初期,在大臣托马斯??沃尔塞的大力扶持下,强化国王个人权力。后又在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辅佐下,实行宗教改革和行政改革。1534年,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国王在英国宗教事务中的”至尊”领袖地位,从此,英国教会成为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同时又进行政改革,亨利八世首先将原先的国王秘书提高.为首席国务大臣,首席国务大臣上承王命,下辖专门官署,实为政府机构的首脑。担任首席国务大臣的人都出身低微,忠子国王,是国王的重要辅佐;其次是正式设立枢密院,成员多为新贵族。枢密院为政府的行政中枢,主持星室法庭,掌握最高司法权,负责任命和监督地方治安法官。伊丽莎白即位后,重申国王的至尊地位,巩固枢密院作为政府行政中枢的权力,有效实行专制统治。至此,都绎王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国会对都铎王朝专制统治的逐步强化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大贵族在国会中的势力日益减弱,大量的新贵族进入国会,给专制王权以巨大支持。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具有 双重作用:一方面,都铎王朝历代周王大都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统治王朝,都铎王朝必然要维护封建剥削阶级的整体利益和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4. 论述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配合,亚非会议更是鼓舞了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斗争。
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至50年代初)亚洲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取得胜利,一系列国家独立。
第二阶段(50年代中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第三世界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开始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体现出如下特征:
a,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b.成果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c.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d.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三、论述题
1.论述罗马法的过程对西方的社会影响
(一)罗马法的渊源
(1)习惯法。公元前450年以前,罗马国家法律的基本渊源为习惯法。
(2)“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主要立法机关是民众大会、百人团议会与平民会议,它们制定的法律是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律。
(3)元老院决议。元老院是共和国时期罗马最高国家政权机关,并享有一定的立法职能,议会通过的法律需经它批准方能生效。帝国时期,元老院被皇帝所控制,其本身所通过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
(4)长官的告示。罗马高级行政长官和最高审判长官发布的告示具有法律效力,是罗马法的重要渊源之一。
(5)皇帝敕令。主要包括:敕谕、敕裁、敕示、敕答。
(6)具有法律解答权的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
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罗马法也随之产生。当然,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习惯法。罗马法是一种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阶级在国家机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奴隶的无限权力的社会规范体系。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一部成文法典。因法典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而得名。其原文已佚失,但从后是遗留的一些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看出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与民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内容。但是它作为平民反贵族滥用权力的产物,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它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二)罗马法的发展:
(1)公民法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共和国后期形成了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
万民法的产生,使罗马私法出现两个不同体系。但是市民法和万民法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实际上,经过一段时期的适用与完善,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使用有效,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
(3)主要的罗马法典有:
《罗马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宗旨,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巨大影响。
(二)影响。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不告不理”、一审终审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罗马法的立法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它所确定的概念、术语,措词确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
2.论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3.论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进程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