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考研考研中国美术史要怎么复习(央美考研有多难)
先放一个原文链接,方便手机阅读:考研中国美术史要怎么复
习?
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深度、广度极强的科目,在美术学和艺术理论学考研中,一直都令各位小伙伴感到头疼,作为央美考研的过来人,我对此深有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尽管花了很多时间积累了许多知识点与材料,但仍然对中美史的复习与研究感到无所适从。
不过,在不断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在我看来比较高效而又“与众不同”的方法,也凭着这样一种方法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所以在此为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所 助,也希望一直努力进取的你能在考研路上坚持下去。
01永远的“图像”思维最开始的开始,我们还是要从一组图说起
图片转载自“观复猫”
唐 阎立本 《步辇图》(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相信很多熟悉美术史的小伙伴,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场景是以《步辇图》为原型的。那么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这张连人物形象都已经“异化”为一只只猫的插画是如何被我们轻易地识别出来的呢?
很明显,我们不是靠文字来辨识这张图像,而是通过画上各种“动物化”的小人的自身特征和彼此间的组合关系来判断的。简单说就是根据“图像”来进行观察、分析并得出判断,这其中拿着笏版的使节、坐在步辇上的皇帝、簇拥着的宫女等诸图像要素和“主大从小”、“不画背景”等图像特征都成了我们视线中关注的重点。
而这种对于图像的认识、分析能力永远是美术史研究、考研中最核心的能力!!!!!
但图像问题是老生常谈,其重要性大家想必已经听过无数的前辈、辅导老师反复强调了多次。不过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的三个问题,无非就是:
- 我到底要怎么利用图像?如何观察和分析图像?所谓的图像思维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所有的考研经验帖多会把“图像思维”通俗地解释为:当面对图像(一张画或其他)时,你能不能写出千八百字的小文章或者滔滔不绝地讲上五分钟?但大家要明白这种表述程度是一个目标,不是方法。实际上“图像思维”更像是一种能准确而全面地描述图像,并通过观察揭示图像背后的内涵的一种能力。当然,这种描述、观察和分析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着一定的思考角度和规范(有点“八股文”的感觉),这些思考角度就是大家可能都被“洗脑了”很多遍了的“三板斧”:形式、内容、社会史(即图像外内容)。
作品的形式——材质、构图、色彩、尺寸、技法等作品的内容——题材、主题、象征等等作品的社会史——阶级、功能、作用、流传这样讲可能你会迷迷糊糊,不过你可以设想一下(并不贴切的设想),你刚谈了个对象(其实你应该是没有),如果你要向你爸妈坦白,那你会怎么介绍你对象呢?
上来你首先要讲一下对象是男是女,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等,这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外貌特点,差不多对应了美术作品中材质、构图、色彩、技法等等形式描述。
接下来你可能会介绍对象到底是居家型的还是事业型,是暖男哥哥还是霸道总裁,是腹黑天蝎座还是热情狮子座等等,这些与主体息息相关,但需要一定接触和了解后才能总结的特征,类似于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描述。
一般来说,父母更感兴趣的还有主体之外的事儿,这就类似于作品外围的社会史部分。当爹妈的总想了解:他是工薪阶层还是富二代(作品阶级)?哪个大学毕业的(艺术流派)?这么混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历史背景)?他的闺蜜或者是兄弟是什么样的(同风格作品)?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玩笑话,只是 大家从感性角度去体会。
02“图像”也得记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仅仅有图像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它只能 你处理一些图像题。为了处理各种层出不穷的题型,你还需要掌握图像识记的能力,它与图像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图像识记能力需要训练大家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地记住图像的形式内容,这不但能 助你更快地记住名词解释,还能应对一些“超常规”的题型。
以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的考题为例,这几年喜欢考一种所谓“画图题”(画出作品的草图并分析图像),18年考的是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和李唐《万壑松风图轴》三张山水画。如果没有有效的图像识记,仅凭书本上的文字概括去重现画面,那么你大概率会画得一团糟(尤其是重气氛表达的《早春图》)。与此相反,如果你之前牢牢记住了三幅画的图像内容,那这道题简直就是送分题。
而19年的央美人文名词解释中有两个公认的颇有难度的名词解释“剔红”和“茂林远岫图”同样离不开图像的识记。例如“剔红”作为一个极少出现的工艺美术类的名词解释,大家可能不会抽出时间来背诵文字材料,但是如果你愿意画二十秒的时间记一下这个图,那最起码它的“材质”、“色彩、“工艺”、“品类”、“特征”等得分点大家绝对能答得上来(至于时代、产地等则需要记忆),拿到一个相当漂亮的分数。
《茂林远岫图》同样如此,这张其实著名度不低的李成风格作品常被考生忽略,不过如果之前有心记忆图像内容的话,对于此画的“三远”构图和前中后三个层次的景致元素的话应该并不陌生。
03该背真得背除了图像外,美术史中其实还有不少内容是需要背诵文本材料的,这是完全无法避免的事。很多培训机构会善意地提醒大家死记硬背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尽管美术史是“图像为王”,但它本身也是历史研究的一种,而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绕不开一些客观的史实表述,这些“死内容”需要我们不断地强化记忆。
一般来说,需要背诵的主要有人名、作品名、流派名、工艺、藏地等非视觉性的信息,这些内容多会用在填空、名词解释中(对于选择、判断亦有 助),尤其是在名词解释中,这些信息往往是重要得分点。
当然,背诵也是有方法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背诵来巩固记忆(遵循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先理解再背诵或者自创口诀等的方法来 助背诵。例如顾恺之名作《女史箴图》是根据晋代张华的文本《女史箴》而创作的,头一回碰到“女史箴”三个字的考生可能有点摸不着北,而一旦理解了“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有规劝之意,这个有点“女德班教材”意味的“女史箴”便可以较容易地被记住。
最后一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还要注重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和艺术家的生平。比如说起吴门画派的特点和成因,就离不开对苏州政治传统、经济状况、科举环境的全面掌握,甚至包括此地艺术传统、艺术市场、赞助人等内容也需要熟识。在具体的画家层面,沈文二人的地位与身份、唐寅的坎坷身世、仇英的职业身份等等也都是绕不开的点。再比如说汉代墓室壁画,大家则先要了解汉代的丧葬文化、灵魂观念、神仙信仰、儒家伦理等等内容。
更重要的是,这些背景知识还要通过不断地训练最终落实到大题写作上,将其与具体作品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史论结合。同样以吴门画派为例,通过有效的训练你应该能在图像与时代背景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例如沈周的哪张作品体现了文人画的“士气”,文征明的哪张作品作品反映了赞助人的作用,仇英的哪张作品表现了艺术市场的环境都应该成为写作的内容。
比较麻烦的是,这些历史背景在教科书多是一笔带过,需要大家额外花一些时间去搜集并熟悉这些材料,当你能真正在文字(史实)——图像(作品)建立起有机联系的时候,那么很多情况下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并以不变应万变了。
附赠:中国美术史复习的阶段安排一、泛读教材,建立框架。如果觉得教材太过枯燥不妨翻看一些通俗读物,对于美术史的分期有个大概的了解。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掌握主要人物、作品和流派的“坐标轴”:例如提起“苏黄米蔡”就要迅速地将它贴上“北宋”、“书法”、“尚意”等标签;提起“青藤白阳”则要贴上“明代中期”、“花鸟画”、“水墨大写意”等标签。
二、细读教材,熟悉细节。这部分主要应对填空、选择和判断等题型。其中对于各种之“最”(最早、最有名等)、“代表”等关键词要格外关注,例如最大的青铜方鼎、最早的绢本绘画这样的小知识要烂熟于心。同时,各种画派的代表人物、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重要的工艺名称等也应当留意。由于这部分内容多而杂,因此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来强化记忆,例如央美人文学院曾考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陶俑的朝向(15年单选题的第2题),这道题如果有意识地了解过秦始皇吞并东方六国的野心和陵门东面朝向的话,就可以在阅读教材时地记下秦陵陶俑面东这样细碎的知识点。
三、系统背诵。名词解释的背书应当越早越好,这种积累可以让你快速建立知识体系并树立信心,但同样还是那句话,任何背诵都有方法,名词解释的背诵就可以将每个条目都分成定义、内容、外延扩展等若干层次去实现高效记忆。
四、掌握图像,知识拓展。图像的识记方面需要大家自己建立较为完整的“图库”,对于教材上提到的作品要全面地涉猎,而一些经典作品更要反复而仔细地看,注意细节,始终用上面提到过的图像思维去观察并记忆图像。拓展阅读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经典论文和一些论著都可以有选择地拿过来阅读(例如“开放的艺术史丛书”;高居翰、方闻、柯律格、石守谦等的代表作)
五、写作训练、大题的写作完全可以在第二阶段就开始同步进行。题目应当选择所报考学校的历年真题(央美人文的真题很好,想考高分的同学也可以拿它练手),可以从2010年左右的题目开始练起,年份建议由前往后做。大题写作最好能找到此专业的学长学姐们给批改一下,这样能保证效率和质量。
作为一个考研路上菜鸟级的新手,成功的关键其实不外乎四点
只要大家能做到这几点,相信优秀的你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 助。
关于中美史的学习方法、内容重点、参考书目、课程计划等内容,欢迎大家私信与我交流哦。同时,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这些还算言之有理的话,不妨也转发分享一下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