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逆向考研”引热议,名校生扎堆考双非院校,原因令人深思
如今,金秋九月已经来临,很多学生又重新回到了校园。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而言,2023年的研究生考试报名时间正在一天天逼近,很多人都在犹豫是否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其实,对于曾认真备考过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心里早已有了答案。
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决定考研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统计,在二十年前,我国的考研人数只有二三十万,而去年已经增长了十倍左右,有专家估测,今年的考研人数将继续大幅增长。考研人数的激增意味着学生上岸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逆向考研”的概念解释
一般情况下,学生考研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尽可能让自己拥有名校文凭,这样,在名校光环的加持下,学生未来的就业道路会更加顺畅。按照以往的惯例,大部分学生在填报考研志愿表时,都会选择比自己本科院校层次更高的研究生院,毕竟人都想往高处走。
可是这两年,“逆向考研”的社会现象越来越显著,很多原本来自名牌大学的学生纷纷报考一些普通院校的研究生院。比如,去年,广州大学就迎来了很多复旦、北大的高材生。广州大学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与复旦、北大这些顶尖名校相比,其自身的不足之处还是很明显的。可大量的名校生偏偏要挤破脑袋进入这所双非院校。
另外,在去年,有上百名浙大的学生纷纷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众所周知,在我国,除了清华北大外,浙大是我国最厉害的一所高校。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甚至连双一流大学都不算。浙大学生的行为充分印证了“逆向考研”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潮流。
二、“逆向考研”为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如果只是个别名校学生在考研时选择双非院校,那也许是因为他们有个人不可说的苦衷。但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时,人们就必须探究现象背后所体现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名校生纷纷退居双非院校的背后原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学生很重视院校的专业实力
众所周知,我国有很多综合类大学,就是一个大学开设了很多种类的专业,可以用包罗万有来形容。但是,每所大学的办学经费、人才结构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一所大学不可能把每个专业都建设成全国一流学科。清华北大的弱势专业可能远不及一个双非院校的王牌专业。
在以前,很多高中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纷纷劝告学生报考名牌大学。如果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学校还会奖励他们十几二十万的奖学金。在学校的影响下,学生过分看重高校的综合排名,只要能考上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即使学就业前景不好的、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无所谓。
进入大学前,学生选专业、选院校更多的是听从老师、家长的指导。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视野渐渐变得开阔,在生活学习中往往更有主见,他们很在意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发展,而不是徒有虚表的名校光环。很多学生宁愿进入双非院校的王牌专业,也不愿进入著名大学的冷门专业。
浙江电子科技大学虽然不出名,它的综合实力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算靠前,但它电子信息专业的实力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出类拔萃的。名校学生之所以选择它,更多的是因为仰慕它的专业水准。
这种原因是积极的,它意味着学生在选专业时更加理智,也意味着我国各院校的生源结构日趋合理。人们更重视在大学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混一个体面的文凭。
2、学生为了降低上岸难度
有的名校生报考双非院校纯粹是为了减低自己的考研压力。在一二十年前,我国的考研人数非常少,学生的成绩只要在教育部划定的国家线以上,那考生十有八九能顺利上岸。可如今,部分名校的复试线已经达到了400分,而且就算进入复试也不一定能顺利上岸。
名校生的学习压力往往非常大,他们身上肩负着父母、师长的殷殷期盼,他们不像普通本科生那样,考上了研究生最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名校生如果考研失败,常常要面临二战、三站,所以,为了逃避压力,很多名校生甘愿归于平凡。
对于名校生而言,如果报考双非院校的话,他们的考研成绩只要过了国家线,基本上都能进入复试。而且在名校光环的照耀下,进入复试的名校生基本上都能顺利通过。这样一来,他们考研上岸的概率基本上可以达到90%。
另外,很多名校生在考双非院校时是很容易受到优待的。很多双非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源质量和知名度,在招生时很容易把优惠政策向名校生倾斜。在各项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院校会优先录取名校学生。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学历歧视行为,但对名校生而言,这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总结:学生不能把考研当成一种跟风行为,学生要真正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如果学生能在本科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大学生大可不必考研,如果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两三年,一样可以升职加薪,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学生未来想从事科研工作,当一名科学家,那考研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