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团队推选“模式分析与智能计算”研究生教育团队一套秘方…(2020年优秀团队推荐理由范文)

推荐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分析与智能计算研究生教育团队

成员名单:陈松灿、张道强、谭晓阳、戴群、蔡昕烨、黄圣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分析与智能计算”研究生导师团队由计算机学院4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组成。成员中有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iapr fellow),国家优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各1人,也包括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3人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陈松灿教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脑影像分析、计算机视觉、智能计算等。从199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累计培养博士

生50余名,硕士生100余名。其中2人获得全国优博提名奖,6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得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7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指导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国际权威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双年度最佳论文提名奖、国际重要会议icpr 2016最佳论文奖、计算机学报5年优秀论文奖等重要奖项近10次。毕业学生已在众多高校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成长为骨干。

先进事迹

“模式分析与智能计算”团队在陈松灿教授领导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传承,已形成了一套指导研究生的独特秘方,浸润在日常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成为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总结起来,这一套秘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与特殊并举

研究生的招生渠道决定了学生来源相对本科生来说更加多样。有免试保研的,也有考研的,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有来自985高校的调剂生,也有来自非211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差别很大,学习习惯也各不一样,给指导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挑战,团队的导师们会采用平等对待与特殊处理并举的措施。

首先,团队里指导的每一位学生在导师眼里都是平等的,并不会因为其学校平台或者学习基础的差异而有所区别。这种平等的相处方式往往体现在一些平常的小细节里,而这些细节则来自于导师们从心底里对每一位学生的认同。陈松灿教授招收学生时从不考虑学生的出身,但是经过他的指导之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往往也能取得非常优秀的成果。比如来自于河南大学的高能能同学本科并不是学的计算机专业,刚开始学习非常吃力。经过导师的耐心指导,发表了多篇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的论文,毕业后就职于搜狗公司。而来自于通化师范学院的杨波同学,也经过几年的学习,最终获得了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平等还体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在这个团队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学术讨论并没有高低之分。在学术研讨班上,老师与学生因为不同意见争论到面红耳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也正是这种平等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透彻的理解研究问题。

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又是让每个学生发挥其潜力特长的必要措施。导师们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基础、个性等定制不同的培养方式。张道强教授在这方面很有心得。他的一位博士生刘明霞是山东泰山学院的一位女老师,她在学习之余还有来自工作单位和照顾家庭的双重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张道强教授会注意避免给她太大的压力,并让她从较为容易的课题入手,逐步建立自信。经过几年来的学习积累,她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获得国际miccai学会青年科学家提名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江苏省计算机学会2016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荣誉。另外一位外籍博士生muhammad yousefnezhad来自伊朗。张教授针对这位学生个性开朗喜欢讨论的特点,特意安排更多的私下讨论时间,充分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目前,这位学生已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ccf-a类会议论文2篇,ccf-b类会议论文2篇,并获得2016 bics最佳学生论文奖,成为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2、过程与结果互促

团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当谈到这些成绩时,陈松灿教授表示:这些成果并不是培养学生的追求,而仅仅是培养过程中的副产品,我们的真正追求是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与能力。正是这种注重过程,而非唯结果论的培养思路,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和氛围,在整个团队间默默地蔓延和传承,也让学生们也逐渐形成了对科研的真正热爱。

在过程的把控上,导师们会注重基础,把握节奏,强调循序渐进。在刚入学时,导师往往会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基础积累计划,从课程选修、文献阅读等方面夯实数学和专业方向基础。此后,导师往往会给学生提供若干较为具体的课题,并给予一段时间自由探索,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随着研究的开展,内容也会逐渐深入。这种培养计划不仅能保证学生们做出阶段性成果,更利于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拓宽知识面,从而为他们未来整个职业生涯做好原始积累。

此外,培养过程也会有针对性的制定。例如相比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跨度更长,也需要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其深入的研究。因此,导师们不但不会催促博士生发论文,反而会鼓励他们拥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心态,扎实的一步一步走。如果说对硕士生的指导更多是点,那么对博士生的指导则更多是面。导师们会更重视博士生长远发展的研究能力培养,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独立开展研究。这一培养方案的效果也在毕业生中得到体现。团队培养的大多数博士生在其毕业后1-2年内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成长为学校的科研骨干。例如陈松灿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张道强毕业后破格晋升为教授,获得国家优青,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目前担任南航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另一位博士毕业生王喆也已是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博导,并担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获评上海市曙光学者等。此外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过程也不尽相同。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而专业型硕士则侧重于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导师们会注重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并支持到企业进行实习。

有了合理计划和扎实践行的过程,结果也自然有保证。这种良性的互促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和保持对研究的兴趣,也更能激发学生钻研难题的热情。

3、严格与温情共存

团队导师们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严格与温情共存。导师们安排了严格的学习研讨制度,定期进行一对一和大范围等形式的学术讨论。而老师与学生也互相影响形成了勤奋的氛围,从而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学生们经常深夜收到导师们的邮件,经常在节假日看到导师们加班,自然而然就受到影响和感染。严格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学术态度上。导师们经常教育学生,在研究工作上不能有半点将就。有这样一件事情让人印象深刻。一名研究生经过半年勤奋研究,在截稿日期前超负荷的工作,终于完成了论文。但是导师发现了实验中的一个瑕疵,最终放弃了投稿。这位学生后来回忆说,虽然放弃的时候非常难受,但是回过头来还是非常感激导师的严格要求,让他把那个工作做出了更出色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严谨的研究习惯。

导师们在生活中又处处体现着温情的一面。比如每年的中秋节,团队的教师们会轮流为所有的学生准备一份小礼物分发给大家。小小的礼物传递的却是暖暖的温度。还有一件小事情也让团队毕业的同学们印象非常深刻。每年的毕业聚餐上,陈松灿教授都会亲手为每一位毕业生盛上一碗面条,并一一送上他的祝福。那种场面,就像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在向他即将远去的儿女道别,让人道别。也正是这种温情,让毕业多年的学生也依然念念不忘,即使身在天南海北,也心系如一家。

4、个体与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不仅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重要,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团队中包括6名导师,他们的研究方向和个性特长也各不相同。这种互补性为团队整体的学生培养带来了有利的条件。而每周一次的大组会则让这种有利条件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收获。在大组会上,每位老师的学生会轮流报告自己的工作,而导师们则分别会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指导和讨论。很多有趣的研究工作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碰撞出来的。例如14级研究生朱春阳和15级研究生孙浩然在蔡昕烨老师指导下共同组队参加了cec2018国际大会超多目标优化竞赛,获得了该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与外界的协作同样也是培养学生中的重要一环。团队会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进行科研讲座,这有利于学生们了解国际前沿动向,并结合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同时,导师们还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会议交流研究工作。团队中的博士研究生基本都得到了半年至一年的海外访学机会。而硕士生也有绝大部分获得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学生们与高水平学者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吸取到不同的经验和方法,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总结起来:平等与特殊并举,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同时因材施教,发掘潜能;过程与结果互促,专注于合理的计划与扎实的行动,让胜利果实变成自然产物;严格与温情共存,勤奋严谨的作风辅以温暖有爱的氛围,塑造成有战斗力的团结集体;个体与团队协作,注重交流合作,博采各家之长。这就是“模式分析与智能计算”导师团队硕果累累的秘方,也是十几年来用心培养学生的行为准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06.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