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考研、辞掉编制,我想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_父母(辞掉编制可以吗)

二战考研、辞掉编制,我想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生命中的两次“意料之中”

我来自西部地区的一座“十八线”小城市,父母对我寄予了厚望,而我从小就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很多时候都是乖顺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高中时我从没想过要考什么大学,想学什么专业,更别提将来想做什么工作了。每天循规蹈矩,成绩一般,在班上完完全全是一个“小透明”。2007年高考,我们班50多人,考上本科的还不到5人,不算努力的我自然是跌落了独木桥。

意料之中,但还是很难过。父亲问我有什么打算,我低着头不吱声,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

“去复读吧。”

“好。”

于是我又经历了一次高考,考上了省内一所师范院校,学汉语言文学。学校、专业都是父亲一手包办的,我只记得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并没有多开心,虽然喜欢中文,但我那时对于当老师没有什么兴趣。可是习惯了对父母言听计从,从头到尾我没有表达过任何意见。

我的大学生活平淡如水,没拿过奖,也没有挂过科,最多也就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逃掉了英语课,去学校的湖边吹风。

转眼就要升大四了,我本打算毕业后直接回家乡做个语文老师,安安稳稳,也好陪伴父母。但是父亲一再劝说我要继续读书,我不得已加入了考研的阵营。

我报考的是北京语言大学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只是因为北京离家不算远,北语这个专业还不错,我就报了,完全没有考虑到当时全年级200多名考研的学生中,只有5个报考了北京的学校,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

可是,对于一个被迫前行的人来说,备考是缺乏原动力的,我终日泡在自习室,却总是在看书的时候不自觉地走神……意料之中,我没有进复试。

相比高考失利后的难过,这次我平静了很多,开始专心找工作,听从父母的建议考编。毕业后的八月,我考上了离家70公里的一个乡镇学校的语文老师。

周围的人都替我开心,觉得我拿到了“铁饭碗”。那时的我,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生活也怀揣着隐隐的期待,并且以为,我的未来便是属于那所学校的三尺讲台了。

第一次为自己做抉择

上班以后,我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乡村学校的学生流失很严重,有条件的家长都尽力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了。我们学校从小学到初中九个年级,每个年级都只有一个班,每个班二三十名学生,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学生少,老师也少,当初我报考的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岗位,可学校安排我去教初中地理和小学五六年级的社会课,还临时代一年级的语文课,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度把我压得喘不过气。

只有孩子们的真诚和善良是唯

一的一抹亮色。他们都很喜欢我,下课围着我问东问西,有的小朋友还带来自家种的果子悄悄放进我的办公桌。他们叽叽喳喳的“老师长老师短”,是我在那所学校短暂的任教期间仅有的幸福。

是的,后来我离开了。原因有很多,让我真正下定决心的,可能是某次和同事在办公室里聊天,讨论着非常日常的“婚姻”、“孩子”的话题。

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丝悲凉,我害怕日子就这么平淡如水地过下去,自己却还没有试过其他的可能性。我一直在听从父母的建议,我很感谢他们为我做了很多好的决定,但我是不是可以、哪怕一次——去为自己做一个选择?

想了很久,我决定二战,给自己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我还是想去北京,想去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试探自己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这次我的目标是半跨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我想着第一志愿报个好点的学校,万一要调剂也有更多的选择。虽然没接触过这个专业,但是汉语、英语都是我喜欢的,而且专业课有一半的内容我都很熟悉,只需要重点学习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就可以了。

于是,我的每一天不是在备课、批改作业,就是在看书、做题。白天时间零碎,我大多用来梳理知识、摘抄重点,方便后期背诵。晚上一般会学到12点,利用完整的时间系统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很多同事不理解我的选择,甚至会劝我放弃,在他们看来,这份工作安稳又有温情,而考研则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冒险的决定。

是的,的确有些冒险,但这是我第一次为自己做了重要的抉择,也是第一次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源源不断的热情和希望。不管结果如何,就且放手一搏吧。幸运的是,这一次我的坚定没有辜负自己,我顺利上岸了。

目标: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2013年秋天,我来到了北师大,依然记得开学典礼那天,天朗气清,连吹来的风都是属于新生活的味道。

研一课程紧张,我更多地是吸收和接纳专业知识,尚不清楚如何把所学付诸实践。因为我们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也比较高,于是在同学的推荐下,我开始在扇贝阅读读英文书。但那时候仗着自己英语底子不错,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直到这两年才重新捡起来,每天至少读两篇原版书。

到了研二,学校提供了去泰国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报了名。从那时候起,我真正爱上了我的专业和职业。

我任教的学校位于泰国东北部,和另一位同学负责中学六个年级、二十四个班的汉语课程。

湄公河

虽然我有过一年教学经验,但是教外国人还是第一次,而且还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再加上每周课时量很大,所以一开始压力很大,每一次课前我都会检查几遍课件,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对于汉字尤其是中华传统故事充满了好奇。我还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剪纸手工、写毛笔字、唱中文歌……

看着他们从只会说“你好”,到能用比较流利的汉语作自我介绍、对话交流,就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我只教了他们九个多月,却体会到了“双向奔赴”的快乐。

毕业之际,我原本打算继续从事这一行,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暂时没有签下合适的单位。于是我先去了北京的一所民办高校,教大一的现代汉语。因着对教授对外汉语的向往,我依然在关注所有可能的机会。

研究生毕业

2017年,我通过原国家汉办的选拔,去菲律宾做了两年的公派汉语教师。

任教证书

我的学生主要是大学生和公司职员,他们大多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但几乎都没有汉语基础。每一批学生只教一学期,所以每堂课我都尽可能多地为他们讲解汉字和中国文化,课后也经常和他们聊天, 他们纠正发音。

和学生一起剪纸

有一个班的学生非常活泼,最后一堂课上,他们带了电脑、音响,为我唱了好几首自学的中文歌。我翻着他们的歌词本,上面标满了拼音和记号,他们的发音也还带着口音,但那却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歌。

学生为我画的画

临回国前,一位学生联系我拷贝电子版教材,她说自己想继续学习汉语:“老师你知道吗?是你让我知道原来学语言可以这么有趣,原来汉字有那么多奥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对一直没什么自信的我来说,却是莫大的认可,也让我更加笃定了自己的选择。

马尼拉湾的日落

现在我是一名线上的中文老师,教学对象主要是海外的华裔儿童。有些孩子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有些则完全没有汉语基础,但是他们都学得很认真。如果你问我工作的成就感来自哪里?我想可能就是听到他们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能够用中文跟我分享趣事的时候吧。

记得一位家长跟我说,想让孩子学汉语、说中国话,是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根。我听了既觉得感动,又觉得肩上责任之大。

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我相信我所热爱的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明天。怀着敬畏,将汉语传播出去,也带着微笑,拥抱不同的文化。如果说“做一名中华文化传播者”这个理想太宏大,那不妨说,我想听到更多的外国人用汉语说“你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01.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