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3四川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13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婆罗门教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的神衹主要有梵天、舭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3.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卓越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故名。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它取材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伊大卡国王、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不仅是古代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的作品,而且对研究古希腊早期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一些对于迈锡尼文明的模糊回忆,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社会情况。
4.西塞罗
古罗马政治家。公元前63年任罗马执政官。公元前60年“前三头同盟”成立后,拒绝凯撒要他参加政治同盟的邀请。公元前57年被放逐,次年返回罗马。公元前49年,凯撒与庞培内战爆发后支持庞培。凯撒被刺后,他热衷于恢复共和,连续发表演说抨击安东尼。公元前43年“后三头同盟”成立后,被安东尼部下杀死。主要著作有《论国家》《论法律》《论神的本质》《论善与恶之定义》等。
5.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6.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7.马丁路德·金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29年出生于佐治亚州。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1955-1956年,金成为民权运动黑人领袖。1957年起领导一系列黑人民权运动。1963年8月28日组织20多万人发动向华盛顿“自由进军”的活动,并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在田纳西州被刺死。
8.新社会史学派
英国现代历史学学派。以整个社会为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指导,同时广泛吸收英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的优秀遗产,以及欧美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研究的课题有人口与宗族的关系、历史上的城市问题、阶级与社会群体、社会运动、社会变革、文化现象、社会心理等。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鲍姆、汤普逊等。他们既重视动态地研究阶级和社会群体,又注重研究他们的文化心理,以求从多层面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简答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大体上以今之希特-萨马拉为界,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尼普尔以北称阿卡德,以南称苏美尔。
(一)楔形文字。古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楔形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3部分组成。其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与埃及象形文字的同类符号相同,而表音符号在构造上与埃及的表音符号有所不同。苏美人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公元前后。楔形文字逐渐被遗忘成为一种死文字。1857年楔形文字释读成功,由此产生了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学问—亚述学。
(二)吉尔伽美什史诗
苏美尔-巴比伦文学作品多是宗教神话和史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诗。这部史诗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同各种暴力进行斗争的某种情景,歌颂了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和英雄壮举,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认识自然法则和探索人生奥秘的愿望。
2.基督教产生的社会思想根源
(一)社会根源。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群众中间,不久便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它是受罗马统治的人民特别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的群众运动的产物。罗马各地人民不断掀起反罗马的斗争,都遭到残酷的镇压,他们找不到出路,转而把希望寄托于宗教。
(二)思想根源。
(1)基督教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成为教徒,得到上帝的拯救和赐福。加上基督教改革礼仪,废除了原始宗教大量的献祭和繁琐的仪式,为其在罗马城乡居民中尤其是社会下层中的广泛流传打下了基础。
(2)在社会观方面,原始基督教有着朴素的社会平等思想,主张建立人人平等、 共同消费的理想社会和国家。信徒之间衣食互济、患难相恤的淳朴之风,以及对富人权贵的鄙视,对末日审判正义必胜和救世主行将降临世间的信念,对于受尽现世压迫和呻吟于奴隶制之下的广大劳苦大众,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简述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
(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便以此为根据地,把从麦加迁来的穆斯林(称为迁士)和麦地那的穆斯林(称为辅士)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乌马”,即穆斯林公社。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在公社内,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领袖,同时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后来的哈里发国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穆斯林公社建立以后,穆罕默德依靠穆斯林的支持,积极图谋发展和扩大伊斯兰教势力。624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击溃麦加古莱西贵族的商队;627 年,穆罕默德在“壕沟之战”中取得对麦加贵族的胜利。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万名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麦加古莱西贵族迫于形势,宣布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受伊斯兰教。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许多地区和部落,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
4.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一)内容。1945年2月4-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会议。会议发表了《雅尔塔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以及有关附录等文件。主要内容是:(1)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2)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最后达成原则协定: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即受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的民主力量。关于波兰疆界,东部依照寇松线,而在西部和北部波兰应得到领土补偿,西疆的最后定界应待和会解决。(3)关于联合国。经过争论,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成为创始会员国。二是提交安理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质性问题,美、苏、英、中、法五大国有否决权;另一类是程序问题,如果常任理事国为争端当事国,则该国不得参加投票。会议还决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后达成秘密协定,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应予维持;由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恢复,包括归还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大连商港国际化、恢复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二)影响。雅尔塔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大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三、论述题
1.分析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影响
(1)经济动因。
第一,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欧洲人特别要求进行空间扩张,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为空间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传统商路垄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垄断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商路,欧洲商人渴望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第三,“寻金热”的出现。16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达,货币作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渐趋成为财富的象征,加之《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的描述,使得欧洲各国的君主、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都渴望到东方攫取黄金。
(2)政治动因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各国封建君主积极支持海外扩张。
(3)其次是宗教动因。
传播基督教福音,宣扬自己文化的普世价值,是促成欧洲人完成地理大发现的精神动因。
(4)再次是思想文化动因。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念所蕴含的为创造现实幸福而努力奋斗、发挥人的潜能的精神,也为航海探险事业提供了思想支撑。
(5)此外,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专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缘优势等,也使地理大发现的发生具有了客观的、有利的条件。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往来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洲、非洲、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2)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货币的贬值和物价上涨对西欧国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不同影响,加剧了阶级分化的过程,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西欧国家从此超越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3)开辟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从此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殖民掠夺的总先锋。而后起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挤掉西班牙和葡萄牙,继续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分析1832、1867议会改革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
①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衰败的选区,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②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民获得选举权;
(2)影响:
①选民人数增多,参政权扩大.但以中产阶级为主,反而工人阶级未受重视。
②树立改革的典范,为不流血革命.19世纪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保守党,为争取选民支持,均以政治社会改革作为诉求。
③两党在组织上从议会内的团体扩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党,并逐步演变成自由党和保守党,对英国两党制的确立也具有很大意义这项改革对促进资产阶级制度的民主化具有积极意义。
④1832年改革促进了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
?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①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户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磅的人;
②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867年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员的地位的到进一步加强。
(2)历史意义:
①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导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③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
④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背景是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内容: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意义: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3.?二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表现
(一)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表现:(1)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中,无论是原反法西斯民主国家,还是法西斯战败国及其仆从国,都必须依赖美国的工业品和设备。(2)货币金融方面,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形成。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从而建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掌握了国际金融的控制权。(3)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通过对外投资,掌握了一些国家的经济。1947年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它是由美国首先发起和筹建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4)科学技术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 地位。
(二)美国全球军事、政治霸权的表现:(1)美国的实力在战后大国中首屈一指,一跃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战后美国拥有30艘航空母舰,在全球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2)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美苏两大国妥协的产物,它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3)美国主导建立了联合国。
4.分析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因,主要内容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即新技术革命。这次革命在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到80年代以更大势头发展。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因。(1)科学理论的准备。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准备应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世界引向微观世界。(2)技术与物质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得以诞生的直接前提。(3)社会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1)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7月16日,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等。(2)电子计算机的利用与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流通、企业与行政管理、国防军事、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空间技术的利用与发展。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一系列新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生产要素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善了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性能,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资本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2)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管理的现代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3)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与社会产品的丰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导致了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变化。(4)社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带动了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5)教育的现代化及价值观念的变化。现代技术手段的引进同样使教育和文化艺术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
?
2013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婆罗门教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的神衹主要有梵天、舭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3.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卓越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故名。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它取材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伊大卡国王、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不仅是古代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的作品,而且对研究古希腊早期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一些对于迈锡尼文明的模糊回忆,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社会情况。
4.西塞罗
古罗马政治家。公元前63年任罗马执政官。公元前60年“前三头同盟”成立后,拒绝凯撒要他参加政治同盟的邀请。公元前57年被放逐,次年返回罗马。公元前49年,凯撒与庞培内战爆发后支持庞培。凯撒被刺后,他热衷于恢复共和,连续发表演说抨击安东尼。公元前43年“后三头同盟”成立后,被安东尼部下杀死。主要著作有《论国家》《论法律》《论神的本质》《论善与恶之定义》等。
5.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6.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7.马丁路德·金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29年出生于佐治亚州。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1955-1956年,金成为民权运动黑人领袖。1957年起领导一系列黑人民权运动。1963年8月28日组织20多万人发动向华盛顿“自由进军”的活动,并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在田纳西州被刺死。
8.新社会史学派
英国现代历史学学派。以整个社会为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指导,同时广泛吸收英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的优秀遗产,以及欧美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研究的课题有人口与宗族的关系、历史上的城市问题、阶级与社会群体、社会运动、社会变革、文化现象、社会心理等。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鲍姆、汤普逊等。他们既重视动态地研究阶级和社会群体,又注重研究他们的文化心理,以求从多层面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简答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大体上以今之希特-萨马拉为界,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尼普尔以北称阿卡德,以南称苏美尔。
(一)楔形文字。古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楔形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3部分组成。其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与埃及象形文字的同类符号相同,而表音符号在构造上与埃及的表音符号有所不同。苏美人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公元前后。楔形文字逐渐被遗忘成为一种死文字。1857年楔形文字释读成功,由此产生了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学问—亚述学。
(二)吉尔伽美什史诗
苏美尔-巴比伦文学作品多是宗教神话和史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诗。这部史诗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同各种暴力进行斗争的某种情景,歌颂了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和英雄壮举,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认识自然法则和探索人生奥秘的愿望。
2.基督教产生的社会思想根源
(一)社会根源。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群众中间,不久便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它是受罗马统治的人民特别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的群众运动的产物。罗马各地人民不断掀起反罗马的斗争,都遭到残酷的镇压,他们找不到出路,转而把希望寄托于宗教。
(二)思想根源。
(1)基督教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成为教徒,得到上帝的拯救和赐福。加上基督教改革礼仪,废除了原始宗教大量的献祭和繁琐的仪式,为其在罗马城乡居民中尤其是社会下层中的广泛流传打下了基础。
(2)在社会观方面,原始基督教有着朴素的社会平等思想,主张建立人人平等、 共同消费的理想社会和国家。信徒之间衣食互济、患难相恤的淳朴之风,以及对富人权贵的鄙视,对末日审判正义必胜和救世主行将降临世间的信念,对于受尽现世压迫和呻吟于奴隶制之下的广大劳苦大众,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简述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
(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便以此为根据地,把从麦加迁来的穆斯林(称为迁士)和麦地那的穆斯林(称为辅士)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乌马”,即穆斯林公社。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在公社内,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领袖,同时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后来的哈里发国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穆斯林公社建立以后,穆罕默德依靠穆斯林的支持,积极图谋发展和扩大伊斯兰教势力。624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击溃麦加古莱西贵族的商队;627 年,穆罕默德在“壕沟之战”中取得对麦加贵族的胜利。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万名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麦加古莱西贵族迫于形势,宣布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受伊斯兰教。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许多地区和部落,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
4.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一)内容。1945年2月4-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会议。会议发表了《雅尔塔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以及有关附录等文件。主要内容是:(1)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2)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最后达成原则协定: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即受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的民主力量。关于波兰疆界,东部依照寇松线,而在西部和北部波兰应得到领土补偿,西疆的最后定界应待和会解决。(3)关于联合国。经过争论,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成为创始会员国。二是提交安理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质性问题,美、苏、英、中、法五大国有否决权;另一类是程序问题,如果常任理事国为争端当事国,则该国不得参加投票。会议还决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后达成秘密协定,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应予维持;由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恢复,包括归还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大连商港国际化、恢复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二)影响。雅尔塔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大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三、论述题
1.分析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影响
(1)经济动因。
第一,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欧洲人特别要求进行空间扩张,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为空间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传统商路垄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垄断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商路,欧洲商人渴望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第三,“寻金热”的出现。16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达,货币作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渐趋成为财富的象征,加之《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的描述,使得欧洲各国的君主、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都渴望到东方攫取黄金。
(2)政治动因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各国封建君主积极支持海外扩张。
(3)其次是宗教动因。
传播基督教福音,宣扬自己文化的普世价值,是促成欧洲人完成地理大发现的精神动因。
(4)再次是思想文化动因。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念所蕴含的为创造现实幸福而努力奋斗、发挥人的潜能的精神,也为航海探险事业提供了思想支撑。
(5)此外,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专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缘优势等,也使地理大发现的发生具有了客观的、有利的条件。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往来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洲、非洲、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2)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货币的贬值和物价上涨对西欧国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不同影响,加剧了阶级分化的过程,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西欧国家从此超越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3)开辟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从此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殖民掠夺的总先锋。而后起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挤掉西班牙和葡萄牙,继续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分析1832、1867议会改革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
①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衰败的选区,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②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民获得选举权;
(2)影响:
①选民人数增多,参政权扩大.但以中产阶级为主,反而工人阶级未受重视。
②树立改革的典范,为不流血革命.19世纪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保守党,为争取选民支持,均以政治社会改革作为诉求。
③两党在组织上从议会内的团体扩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党,并逐步演变成自由党和保守党,对英国两党制的确立也具有很大意义这项改革对促进资产阶级制度的民主化具有积极意义。
④1832年改革促进了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
?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①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户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磅的人;
②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867年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员的地位的到进一步加强。
(2)历史意义:
①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导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③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
④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背景是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

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内容: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意义: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3.?二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表现
(一)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表现:(1)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中,无论是原反法西斯民主国家,还是法西斯战败国及其仆从国,都必须依赖美国的工业品和设备。(2)货币金融方面,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形成。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从而建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掌握了国际金融的控制权。(3)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通过对外投资,掌握了一些国家的经济。1947年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它是由美国首先发起和筹建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4)科学技术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 地位。
(二)美国全球军事、政治霸权的表现:(1)美国的实力在战后大国中首屈一指,一跃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战后美国拥有30艘航空母舰,在全球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2)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美苏两大国妥协的产物,它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3)美国主导建立了联合国。
4.分析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因,主要内容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即新技术革命。这次革命在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到80年代以更大势头发展。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因。(1)科学理论的准备。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准备应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世界引向微观世界。(2)技术与物质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得以诞生的直接前提。(3)社会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1)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7月16日,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等。(2)电子计算机的利用与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流通、企业与行政管理、国防军事、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空间技术的利用与发展。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一系列新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生产要素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善了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性能,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资本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2)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管理的现代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3)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与社会产品的丰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导致了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变化。(4)社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带动了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5)教育的现代化及价值观念的变化。现代技术手段的引进同样使教育和文化艺术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
?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0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