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肖四考研#看到 肖爷…来自济南生活-微博

???

?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考点

考点:新国画运动

考点:油画民族化

考点:新年画运动、

考点:伤痕美术

考点:“乡土”发现

考点:几场重要的艺术辩论

考点:“85”新潮

考点:黄秋园与陈子庄

考点:新文人画与笔墨之争

考点:民族美术意识的崛起

重难点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十七年的美术

新中国建立到“文革”前的17年(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建国初期,美术家们在充满激情的年代紧随国家的文艺政策,努力构建新中国的美术体制,推行新年画运动,改造中国画和油画等画种。该时期在各美术类别中都出现了打着强烈时代烙印的优秀作品。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文化部成为美术工作的领导机构。旧的美术院校被接管和改造。1957年中国陆续成立了安置老画家的三大画院:北京中国画院(后改成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还成立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等机构,并形成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机制。这些都形成了新中国的美术体制。该时期的中国美术明显受到苏联和东欧的影响。一方面,公派优秀艺术家赴苏联进修;另一方面邀请苏联的盖拉西莫夫、扎莫斯金、马克西莫夫和罗马尼亚的博巴等专家来中国指导。

?

1、新国画运动

一、背景与开端:

1949 年 7 月举办第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数量少且传统山水和花鸟画稀缺。在同期文代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推动“新国画运动”,改造旧文艺。

二、关于文人画的争论与新国画的倡导:

1950 年,李可染、李桦和洪毅然批判文人画,倡导新国画。

1953 年初,艾青、王逊等撰文讨伐文人画,推崇科学写实技术,反对传统笔墨观念,遭到秦仲文等老画家反对。

三、中国画素描教学的争论:

江丰以革命美术观批评中国画诸多问题,认为中国画没前途会被淘汰,引起叶浅予、潘天寿等老国画家的论辩。

新国画教学中素描有两条线索:一是徐悲鸿、蒋兆和的“以西润中”,用西方写实素描改造中国画;二是齐白石、潘天寿等在传统本位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反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四、国画家的突破与成就:

国画家通过深入生活写生取得突破,如李可染等人的江南写生、傅抱石等人的万里写生,让传统山水画焕发生机。徐悲鸿强调的西方素描基础训练得到蒋兆和等支持,形成全国性的彩墨加素描画风。

总之,建国初期中国画领域经历了从观念更新到技法探索的一系列变革,在争论与实践中寻求发展。

?

2、油画民族化

一、新中国开国初期油画的发展

1955 年,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苏式教育体系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主流。

油画民族化早在上半叶已有关注和实践,40 年代董希文、吴作人已有成果,如董希文的《苗女赶场》《哈萨克牧羊女》等。

50 年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具有民族化特色,1956 年开始的“油画民族化”讨论持续约 5 年,催生了一批民族风油画作品。

二、版画与雕塑的发展

套色版画展现生机,出现北大荒、四川、江苏等版画家群体。

北大荒版画以黑龙江自然风光和下乡青年劳动生活为主题,代表画家有晁楣等。

四川黑白版画表现少数民族和农村生活,代表画家有李少言等。

江苏水印版画代表有吴俊发等。

还有浙江、陕西、安徽等地的版画以不同地方特色丰富了创作面貌。

总之,新中国开国之际,油画在苏式教育影响下发展,并推动了油画民族化的探索;版画在各地形成不同特色的群体,共同丰富了当时的美术创作。

?

3、新年画运动

一、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年画一般始于汉代的门神,明清时期木版年画盛行且题材扩大,如出现表现林则徐禁烟的年画。20 世纪初,年画成为社会移风易俗的手段。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年画运动

1949 年 11 月,文化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美术家踊跃参与,“新年画运动”遍及全国。

1950 年初,众多画家创作多种新年画,发行量巨大,还举办了年画展览,文化部征集作品并评奖。

三、新年画的衰落

1956 年新年画呈颓势,“文革”后在全国美展中成为陪衬。原因主要有:与农业社会及审美相关的旧年画与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及审美相左;吉祥喜庆的年画无法承担过重的宣传或批判任务。

总之,年画有着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年画运动曾繁荣一时,但后来逐渐衰落。

第二节 从“伤痕”美术到“85新潮”

1、“星星”美展

一、中国新时期美术史的开端

学术界通常将北京的星星美展视为中国新时期美术史的开端。

二、星星美展的举办

1979 年 9 月 27 日,星星美展第一次画展在美术馆东侧街头小公园举行,由黄锐、马德升发起,参展者包括王克平、黄锐、艾未未等画家及北岛、钟阿城等诗人。

展览自发组织,无赞助和作品出售,展品标准在于有无新意,作品不再是政治宣传与图解,具有先锋性。

三、星星美展的遭遇

开展两天后,展览因“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被禁止。

总之,星星美展作为中国新时期美术的开端,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创新的作品内容引发关注,但很快遭遇了被禁止的命运。

?

2、“伤痕”美术

一、“文革”后的文学与美术

“文革”结束后,出现伤痕文学,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邓小平发起的讨论为文艺创作松绑,出现伤痕美术,如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 年 x 日 x 日雪》、陈宜明等人创作的《枫》等,这些作品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肯定。

二、伤痕美术的特点与意义

批判性的伤痕美术有真实社会心理基础,突破虚假创作模式和政治藩篱。

以“黑灰暗、小苦旧”的艺术形象对应“文革”时期的“红光亮、高大全”画风。

三、星星画展与伤痕美术的影响

星星画展与伤痕美术是“文革”刚结束时的重要事件,是对革命美术创作模式的反叛,在开放的环境下拉开了现代主义运动的大幕。

总之,“文革”结束后的伤痕文学和伤痕美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对旧的创作模式进行了突破,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3、“乡土”发现

一、具有影响力的美术作品

1979 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袁运生傣族风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裸体沐浴场面引发争论,但平常生活主题重回美术创作。

1980 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引起画坛关注,是西藏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写照,摆脱了“红光亮”形式。

二、乡土绘画的兴起

伤痕美术之后出现乡土绘画,如油画《父亲》。

不少画家承接建国后的写生传统到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写生。

约从 1982 年起,罗中立等画家以不同方式描绘“乡土”,尤其是四川农村日常生活场景。

三、乡土绘画的特点与发展

乡土绘画感情复杂,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对苦难和落后的批判、对自然山川的讴歌。

1984 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时,四川的乡土绘画达到巅峰。

总之,这一时期美术创作逐渐摆脱以往的模式,出现了更多贴近真实生活、反映多样情感的作品,乡土绘画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

4、几场重要

的艺术辩论

“文革”以后,在“思想解放”的时代思潮下,美术界打破以前的迷信,积极寻找艺术的各种可能性。该时期的学术探索相当活跃,古今中外的艺术观念开始汇集在开放后的中国,并发生广泛论辩。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的重新启蒙,也是自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艺术运动的继续。论辩的主要内容有:

(1)艺术的自我表现

在1980年前,对“文革”的清算还没有全面展开,“两个凡是”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中国大地,而星星画展的艺术家们以隐喻的艺术形象和实际的行为开始争取创作的自由。1980年3月《美术》杂志发表栗宪庭撰写的关于星星画展的报道和成员曲磊磊的文章《自我表现的艺术》。曲磊磊宣称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艺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80年代初在绘画、诗歌、小说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人提倡“自我表现”。

(2)内容与形式

“文革”以后,一些美术家开始关注长期被忽视的美术的审美本质问题。吴冠中受林风眠的影响,致力于绘画中的中西融合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1974年前后,他就开始用水墨语言探索油画的新形式,注意现实形象中的抽象因素和形式语言里的生活感性,创作了《太湖鹅群》等经典作品。低纯度的浅灰色调,用笔概括利落,块面简洁有力,有强烈的抒情意境。

(3)现实主义的再认识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引入中国并逐渐生根发芽。因为被认为涉及唯物主义范畴的问题,而在很长时期里无人敢质疑,西方的印象派等长期被认为是形式主义而加以批判。建国后原国立杭州艺专的三十多位老师被解聘一半,其中包括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油画系主任吴大羽等。“文革”以后的文艺政策有所松动,开始反思过去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单一的创作局面和其不利影响,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主义。

5、“85新潮”

“85新潮”是指1985年前后中国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泛指1985年至1989年的一系列美术现象和活动。该时期几乎每隔数周一种新的风潮、新的宣言便会发表,艺术家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各个流派进行创作,各色各样的活动在全国的大中城市展开。当时比较有影响的美术团体有厦门达达、湖南群体、北方群体、四川红黄蓝画会、重庆野草画会等。西方百余年的艺术流派在短短十年间被重演一遍,创作无数却基本上是受西方现代派影响的带有模仿倾向的艺术作品。

反传统是“85新潮”时期的青年美术家的共同艺术主张。他们将矛头指向专制时代的“极左”艺术和“文革”传统,目的是想将长期制约艺术创作的政治意识、长官意志、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剔除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之外。但是,新潮美术的明显不足则是在艺术语言形态上,往往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就是现代的、前卫的,不少作品模仿痕迹太重。

1989年高名潞、栗宪庭、范迪安等组织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展”。这是中国的现代艺术在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的一次全面展示,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然而,随着肖鲁的两声枪响,该展览被关闭,新潮美术开始落幕。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新潮美术的口诛笔伐和整肃接踵而至,不少前卫艺术刊物停办。

第三节 传统美术的新发现

1、黄秋园与陈子庄

在现代艺术甚嚣尘上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美术史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黄秋园、陈子庄等传统画家的被“发现”。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从小酷爱绘画,却从未受过学院教育和西画影响。1938年考入江西裕民银行任文书,建国后为南昌市人民银行科员直至1970年退休。长于山水,亦工界画,水墨、青绿并能,兼工人物、花鸟,能诗善书。

陈子庄(1913-1976),重庆永川人,幼年受家庭影响喜爱书画。16岁到成都店铺做学徒并从师习画,后以卖画为生。1937年参加成都武术打擂荣获金奖。曾陪同黄宾虹、齐白石游历四川,山水、花卉画受其影响。1955年任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和国画组组长。此后的21年是其绘画艺术逐渐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生活日益窘困的时期,经历了抄家批斗、老妻疯癫、儿子身亡等打击,穷困潦倒到连像样的宣纸和画桌都没有,经常用普通的夹江纸和包装纸作画。

?

2、新文人画与笔墨之争

1989年4月11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新文人画展”,展出王孟奇、方骏、徐乐乐、霍春阳等25位画家的以山水、花鸟及古典人物为主要题材,追求传统文人画风的作品。可能是针对近百年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和不久前的中国画“穷途末日”论,思想文化界喊出了“反思”和“回归传统”的口号。

1992年,香港《明报周刊》发表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一文,香港大学教授万青力随即写了一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无笔无墨等于零》。但在当时这两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1998年,张仃发表《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对“笔墨等于零”提出公开批评,从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再度引发了对中国画的概念、传统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此后,这股传统回归的潮流并没有消失,对传统文化和笔墨语言的尊重,形成了与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的分野。

3、民族美术意识的崛起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此时中国美术需要创造出增强民族自信心、具中国气派的作品。

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美术特别是文人画式微,原因包括社会因素、自身问题及中西方文化碰撞中自信心丧失,随后一系列改革举措展开。抗战、建国后及“文革”时期,中国美术受不同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状态,新潮美术受西方影响纠偏。

中国传统美术的现代转换必然,台湾美术在现代潮流中仍保留传统绘画。民族自信心的树立与民间文化关系重大,民间文化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价值,但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渗透使中国人产生文化“无根”焦虑,当下精神世界拯救更重要。

近年来,相关杂志对美术与国家形象问题进行讨论,中国美协提出“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构想。中国美术有独特文化特点,合理的文化态度应是具民族立场和世界眼光,重视民族文化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设计,展示了中国开放且具民族特色的国家形象,如奥运会的系列设计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传统斗栱形式与中国红主色调。

总之,新世纪中国美术应在传承与创新中构建当代艺术模式和国家形象。

第四节世界潮的交流与借鉴

1、苏联美术体系的引进

1)“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美苏领头的两大阵营,苏联美术因意识形态和国际形势成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效仿对象。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美术交流采取派驻留学生、引进译著、邀请专家讲学三项措施。

引进译著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率先成立美术理论研究室,翻译苏联美术相关著作,北京也组织相关翻译工作,“苏学”盛行。

派驻留学生方面,政府向苏联和东欧派遣留学生,中央美术学院和华东分院均有派出,1955 年、1956 年、1960 年分别开办苏联和罗马尼亚油画家主持的油画训练班。留学人员于 1960 年前后回国发挥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前留学主要地区是欧美日。

?

2、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

当时苏联美术在路线、方法、题材、技法包括基础素描教学方面被视为最高典范,形成“一边倒”局面。

1952 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与苏联美院交换素描作业并刊印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资料和语录,由杨成寅翻译介绍。

1955 年该教学体系在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上进一步推广,被推广到全国美术教育中。

契斯恰科夫创立基于唯物主义美学的艺术教育学体系,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的导师,其教学法强调自然、生活、科学和人的研究,基于西方文艺复兴学院教学传统。

契氏素描体系引入我国后地位极高,影响广泛,但也有负面影响,如对中国画的伤害和课时过长等。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画强调民族遗产。

?

3、美术交流借鉴的反思

探讨未来艺术发展趋势,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观点是否仍有价值。

中国美术对外交流源远流长,从晚明传教士开启西方写实美术东渐,到清代、晚清逐渐频繁,20 世纪上半叶呈现本土化倾向,新中国成立后美术有全方位规定、调整与引导,特定美术新样式成型,对西方美术样式和题材有所选择。

改革开放后出现多元时代,新传统、民间艺术等多元体系发展,中外艺术交流增多,如刘国松讲学、安迪·沃霍尔参观等,但也存在问题,如当代艺术多为对欧美模仿,缺乏本土化转换。

时下中国当代艺术多为对欧美艺术家的模仿,缺乏本土化语言符号转换。一百多年前欧洲受东方浮世绘启发产生印象派,但构建出本地特色。日本引进西洋写实绘画催生本土特色的“日本画”。艺术引进中国若缺乏当代转化、本土积累,直接山寨移植会漂浮,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曾因西方炒家成功,后他们撤走价格下跌。在文化自觉与自信风气中,以模仿西方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面临何去何从的难题。

今日打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星星”美展

2.“伤痕”美术

3.“85美术新潮”

?

二、思考题:

1.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美术运动?

2.对“文革美术”进行评述。

3.怎样看待中国的当代艺术?

4.美术与国家形象的关系是什么?????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01.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