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亡女孩考研成功失声痛哭#4月11…来自河南交通广播-微博

??已是年末。2021年的秋招接近尾声,而我终于在最近深圳市考结束后,为自己三个多月的秋招历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坐在返程的飞机上,总觉得这一切仿佛还是在昨天。这几日的大湾区之旅让我一直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下来,有时间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初心是什么,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回首过去的秋招求职经历,有被得到认可和表扬的喜悦,也有与心仪单位失之交臂的失望,有收获,有欣慰,有感动,也有落魄,有焦虑,有迷茫。这是一个不断探索自己、不断试错的过程,是对未来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生活的追寻和努力。求职的过程充满坎坷,心路亦是上下起伏。最后的结果虽说没有达到自己完全期待的目标,但也属于一个还算不错的结果,当然这并不一定是最终定论。总结这段经历,是对自己求职历程的一次回顾和复盘,也是对小语种毕业生求职的一些参考。全文共计约26000字,篇幅较长,如果你有耐心且对我的经历感兴趣的话,那就请看下去吧~?

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双非外语院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预备党员,专业成绩属中上水平,尚可但不能算是拔尖或优秀,通过阿语专四,有部分专业相关奖项和两段互联网实习经历,以及一些其他机构或是社团的工作兼职经历。总体而言,个人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处一般水平,与身边同专业求职同学相比情况基本类似,能力优势并不是很突出。在开始秋招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和调研工作,在确定了以求职找工作为主要毕业去向后,我通过网络信息、请教前辈等方式了解到了包括本校在内的全国各大高校本专业毕业生(包括本硕)的就业情况信息,包括工作单位、行业、地点、薪资、工作内容等,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同时也考虑了跨专业求职,了解了自己偏好单位及行业的工作基本信息,特别是就业竞争情况。最终还是决定毕业求职时以本专业为主要导向进行求职,利用小语种专业的优势,寻找专业相关及有交集的工作。

?此次秋招过程中,我共计选定目标单位62家,其中报名或投递简历57家,收到了34家单位的回复,包括20家单位的面试邀请和12家单位的笔试邀请(在线测评除外),共参加了14家单位的面试和8家单位的笔试,共收到中铁国际、长城汽车、徐工集团、海信集团、美的集团、万孚生物、雅乐集团、深圳建行的8个offer,目前签约海信集团。另有4家单位的笔试已结束,尚在流程中;中国石化进入递补名单。?

秋招进度表
在正式回顾秋招历程前,还是先花一些篇幅聊一下毕业选择及求职前准备等的相关问题,理论指导实践。有关大学毕业生去向选择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毕竟这是关乎人生命运的一个重大选择,我觉得它可以和高考、结婚都归为人生的重大节点。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哪个答案就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个选择就是一定正确的。这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都一定要找到自己所坚持和热爱的那条路,追寻初心和理想,不管我们走的如何,至少问心无愧。

?当前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大体可分为两种:升学和工作。升学又可分为国内读研和出国读研,按升学方式又可分为考研、推免读研和申请留学。这几种道路中最流行和受关注的无疑还是升学了,无论人们出于何种原因,当前社会上无论是工作要求、个人发展还是整体氛围,追求更高的学历已经是一种极为普遍和正常的现象,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需求。

?先来说说国内读研。今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457万人,比去年整整多了80万人,其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在我印象中,中国考研的流行大概是201

2-2014年间兴起的,此后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考研和读研成了社会热门话题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整个社会舆论都在倡导考研,老师家长更是希望孩子能继续读研,越来越多地大学生也认真到学历的重要性想要继续深造。而各高校的研究生每年也在扩招,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如今大学生已遍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普通的本科学历似乎不再值钱,自然需要更高的学历。对于要不要读研深造,我认为还是要看个人的理想,发展志向,可以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增强个人竞争力;可以是追求名校梦,渴望在更高的象牙塔里所熏陶;当然更多的相信还是出于对自己将来理想工作的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总体趋势是,更高端更有含金量的工作职位需要更高的学历水平:各大医院的入门门槛是硕博以上,科研院所和高校至少硕士起步,而且像研究员、教师等大部分岗位要求博士,大量的国企央企偏爱和要求硕士以上人才,而学历高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有更大优势和发展晋升空间…回归现实,大家考研的动机五花八门:热爱本专业,想在这个专业继续深造的;渴望通过获得硕士学历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不喜欢本科专业或其就业难以满足自身需要,想在研究生阶段换专业的;不喜欢本科学校,或是高考失利未升入符合自身实力的高校,想在研究生阶段升入名校提高学校档次的;心仪工作需要其在某高校某专业深造的…当然也有一些可能有待商榷的原因,像很多人考研完全是毕业时没有方向不了解本专业就业升学情况,毫无目的地去考研;或是在考研大趋势下人云亦云,看到别人考研我也考;想通过读研暂缓和逃避直接就业;不了解考研难度及竞争的情况下盲目选择院校专业;家长老师的引导而又没有独立思考,“我妈让我考研的”。特别是后者,家长的影响在决定是否考研中占有越来越大的因素。作为家长,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发展,加之考研大趋势,几乎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读研深造的,至少我了解的都是如此。然而家长往往只能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认为你需要读研,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这其实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做选择既要看整体背景又要分析自身,切不能一概而论之。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主见,特别是面对这种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别人的意见都只是参考,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

?考研是一个十分考验意志力和学习力的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努力,而现在的考研形势也是越来越卷,特别是像金融、会计、管理、文学、理工、医学等专业都是考研的重灾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考研院校、专业、城市的选择,学硕还是专硕,追求好学校还是好专业,这些都是需要细细思考的。考研不像是高考,大家都是公平的,每天有家长的呵护、老师的指导、学校的管理、同学的鼓励,考研更多是一个人的战斗,靠自己的毅力坚持下来,每天从早到晚在图书馆学习(说到这里,真的无比怀念在忻州一中大家一起奋斗的日子)。而考研上岸的成功率其实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不完全是靠努力就一定能得到的,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每年二战的大有人在。而这种不确定性,也是我非常担忧的问题,毕竟这是要付出很多时间成本、以错过很多机会为代价的,特别是应届生的身份是很宝贵的。但通过考研攻读研究生仍是大部分人的途径,而这段考研经历无疑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

?相对于考研,推免保研无疑是一种更好的途径。保研的同学往往专业成绩靠前,能力扎实,有较多的奖项和实践经历,特别是不需要付出考研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更不用在卷到惨烈的考研战场上竞争,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不是人人都能得到保研名额的,这与学校、专业和个人综合成绩有很大关系。985、211高校的保研名额会更多,保研几率也更大,而双非院校往往要在本专业综合排名前两名才有保研的机会,这需要从大学前几年就开始努力。保研也并非轻松的过程,期间需要对自身实力的评估、对目标高校的匹配、个人材料的准备、夏令营的申请和成绩等等。在几种毕业去向中,我相信保研是结局和过程都最令人满意和向往的方式。?

说到留学,这一块以前对我来说一直比较陌生。我过去一直将出国留学看做是富裕家庭孩子的优先选择,毕竟其花费不是每个普通家庭能承受得起的,对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现在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国留学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而且不再是有钱人家的专利了。在疫情之前,像北外等高校的留学比例甚至略高于国内读研比例。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各个知名高等 ,规模巨大。英美澳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毕竟这几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名校众多、实力强劲。当然在这几国留学的花费也是巨大和惊人的,而一些小众留学国家也有不少名校,像北欧、西班牙、俄罗斯等,法国、德国的公立大学是不需要学费的,也吸引了大批的中国留学生。亚洲同样有很多不错的留学国家和名校,我们临近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的众多高校。在我看来,抛开花费什么的不说,留学的一些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避免了国内考研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必花费过多时间精力在备考上;不会像考研一样有考没考上之说,只有申请的学校好与不好;采用申请的形式,避免了考试的唯分数论,用更加综合多元的角度进行评价,考生除专业能力外的其他优势更能被看到(只是相对而言);国外名校资源众多,可以以一种相对容易和便捷的方式进入名校读书并获得学位;时间优势。英制高校通常只需要一年时间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美国等的学校也最多两年一般都可以毕业,相对于国内学硕三年的时间,国外读研的各种学习安排都相对更加紧凑,这节省的时间不可谓不宝贵,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此外,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多元文化的碰撞、陌生国度的学习体验于每个人都是非常宝贵难忘的经历,外语水平也可以得到较大提升。如此来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出国读研似乎有更多优势,但事实也许并未完全如此。随着出国留学的普及和留学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国外留学。国外学校的申请并不是学校普通、成绩普通、能力普通就没有机会,因此各个档次的国内高校毕业生都有在海外同一高校学习的,而很多国家高校毕业条件相对灵活宽松(有待商榷),造成很多富二代去留学混日子的现象。像“英国水硕”这一说法在近两年颇为流行,英国留学人数多,门槛低,时间短,毕业容易,在国内求职时常常不被单位认可,甚至会优先考虑国内名校毕业生。英国硕士文凭的含金量大不如从前,像g5高校还有一定说服力,其他无论是曼彻斯特、爱丁堡、伯明翰,还是利兹、谢菲尔德,学校实力并不一定能成为求职时的敲门砖。而这我觉得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国外教育方式和理念的特殊性,最终成果还是看个人,在留学期间是不断学习探索还是游山玩水混日。决定要不要留学还是要看家庭经济实力、外语水平、学习成绩、个人规划、国外大环境、回国竞争力等因素综合考量。

?在升学极为火热的大趋势下,毕业工作就显得没那么热门和被人追捧,特别是本科毕业即就业很多时候不被看好。我们无论是本科生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的。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去工作在学历、能力、经验上都有更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热衷于招聘研究生的原因。毕业生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就体制内来说,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包括选调生,国企央企,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都是毕业生争抢的“香饽饽”“铁饭碗”。体制内工作的主要优势在于工作稳定,以国家为后盾保障较为可靠,没特殊情况几乎不会被裁员辞退;工资待遇虽不算特别高,但属于尚可的水平,各种补贴保障一应俱全,特别是有户口、住房、教育、食堂等的隐型福利;工作时间合理,往往是每天不超过八小时,周末双休,工作强度正常,加班频率相对不高;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工作光荣,使命重大,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体制内的这些优势特别是其工作稳定性让许多家长劝孩子尤其是女生去进体制内考公务员,而在大厂996、高强度工作加班、各种被辞退的情况下,体制内的稳定就显得弥足珍贵,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向体制内,考公的竞争更是激烈,许多岗位的报录比达到了几百几千比一。以前年轻人往往不希望工作一眼看到头,现在觉得工作一眼看不到头才是最可怕的。但体制外仍旧是大部分人的工作去向,特别是各类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抛开创业和自由职业者不说,毕竟这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探索的路径,各类民营和外资企业等薪酬待遇更高,发展空间也很大,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更高的工作压力和要求。以华为等为代表的的名企在毕业生中有很高的优先级,每年都能吸纳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互联网大厂近几年最受年轻人追捧,以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美团、网易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其 的收入、齐全的各类补贴、优雅舒适的工作环境、年轻化的工作团队、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互联网大厂工作。我也曾有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对此深有感触,特别是待遇这一块,高起来真的是数倍于常人。在互联网,讲求实干,只要做出业绩,给公司带来收益,你就会得到认可,就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晋升。当然也正是这一点,对工作成果的高要求体现在对员工的高标准上,互联网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kpi很大,加班是常有的事,而特别是互联网的“35岁危机”,面临被辞退的风险和职业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间的跳槽也十分普遍,很少有人能连续在一家公司工作超过5年的。而且互联网往往有红利期,某段时间某一模块发展不行就很可能被裁掉,像今年双减政策让在线教育亏得血本无归。有趣的是,体制内和体制外互为围城,体制内的人羡慕体制外的人的高福利高收入,工作充满干劲地拼搏,追求梦想,而反观体制内的僵化、枯燥的工作,别人已衣食无忧,自己却还为买房发愁;体制外的人羡慕体制内工作稳定,不用担心哪天突然没了饭碗,每天工作轻松,头发茂密,不像自己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有事没事被要求加班。

?说了这么多,每一种去向都有其优劣,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就小语种专业来说,这几张路径也各有特点和不同。选择出国留学的小语种毕业生,除去跨专业的,往往会选择区域国别研究、文学、国际传播这类专业。这几类专业与所学小语种有紧密联系,同时又能拓宽领域,成为复合型人才。像一些阿语毕业生会选择中东研究、葡语毕业生会选择拉美文学等。留学国家上,仍是以欧美为主,不得不说欧美在这些领域上一直是世界 的,很多研究领域在国内仍是空白。当然,也可以选择去对应语种国家学习,如学法语的可以去法国、西语的可以去西班牙、葡语的可以去巴西,至于学阿语的,也会有选择去阿拉伯国家读研的,其中又以埃及为主。在阿拉伯国家读研面临挑战多、毕业难度大,选择去阿读研的人数总体较少,往往是对阿语有深入的热爱,想在本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其中又以回族同学为多。国内读研与留学有很多共同点,在专业选择上,小语种以文学为主,为x语语言文学,此外较多的就是口笔译专硕,以及区域国别研究、国际新闻传播等。在学校选择上,基本以北外、上外、北语等各外语类高校为主,当然也不乏北大等综合类高校。以阿语为例,基本每个设有阿语硕士点的高校都有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而这也是阿语研究生几乎过半的选择。口笔译专业应用型较强,不少高校都有开设。而其他细分研究方向的专业每个高校的形式不太一样,以北外阿院为例,学硕统一专业名为“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招生和学习,入校后细分语言文学、语言学和区域国别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学习。至于报考难度,每校每年情况各易,以北外阿语为例,每年招生人数中约一半为本校推免生,其他考研考入的也以本校居多,其余的基本都是各高校专业上的顶尖学生。近几年阿语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形势也是越来越卷。?

小语种专业的就业环境和情况一直相对较好,不过其优缺点也非常突出。在当今许多专业以硕士为门槛的情况下,小语种毕业生在本科毕业的情况下就能找到相对不错的工作,实属不易。许多招聘门槛为硕士的优质单位,对小语种专业的要求却是本科以上即可。语言毕竟只是一门交流的工具,一项技能,若不是非常高要求的外语能力,本科水平在工作中完全可以胜任。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许多外语学得并不好,甚至没有取得专业证书、说起来都是磕磕巴巴的同学还是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获得与小语种相关的工作,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屡见不鲜。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许多要求小语种的岗位在招聘时往往更看重英语能力,基本都会有英语的测试,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应如此,英语是国际语言,是出国工作所必备的,而且在国际贸易中,需要交涉的对象往往具备英语能力,很多专业性的交流也只能用英语进行,导致许多工作的主要使用语言是英语。小语种的很多毕业生们常常在工作几年后小语种能力大幅下降而提升了英语能力。由于许多工作需要外派的缘故,小语种专业的工作总体上会倾向于男性,在实力相似的情况下男生比女生会有更多机会获得工作,阿语专业就更为明显,中东国家的重男轻女现象使得鲜有阿语女生在阿拉伯国家工作,因此很多女生本科毕业时并不会选择工作。国内工作地点集中在北京和广东。?

小语种专业可选择的工作领域范围还是很广的,基本涵盖了各行各业,就业形势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特别是很多优质的单位或行业毕业生可以通过小语种作为跳板进入,相比于其他专业就显得更加容易和便捷。其实大部分的小语种毕业生虽然选择的是与本语言相关的工作,但长期来看并没有人一直会把语言当做主要的饭碗进行工作,往往是通过语言专业进入某个单位或行业,先进行相关领域的工作之后,逐步发展成为某个其他领域的骨干,语言技能往往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身边的很多学长也,包括我之前实习单位的领导都是这样。仔细观察这些招聘小语种专业的大部分企业或单位来说,语言能力只是加分项,不是必备要求,现在用人单位往往也是希望具有小语种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且毕竟单纯需要小语种能力的工作岗位还是很少的,且要求较高。而小语种专业的工作中,不能绕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外派,毕竟你所学的语言只有在当地的环境中才有更大的用处。目前需要外派的语言类工作仍占绝大多数,有分常驻型和出差型,在外派国家上,法语同学一般会去非洲,西语同学会去拉美,葡语同学会去巴西或非洲,阿语同学一般会去中东。而出差时间又根据不同的单位,一般是项目或合同制派出,一次三或五年,每年大概会有1到2个月的休假,其余时间都在国外。有的单位驻外条件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而有的单位,特别是私企在国外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住豪宅,有保姆,有保安,有厨师,衣食无忧。不过毕竟需要外派,所以工资也是相对较高的,外派工资往往在15万到30万不等,有的甚至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小语种毕业生毕业薪资处于前列的水平的原因。在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以及中国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因此在国外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像很多基建项目,也需要更多的小语种人。而每个语种的就业形势也是不同的,每年的情况不一样,个人认为西语和法语的就业形势最好,葡语,阿语,俄语次之。今年像波斯语印地语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甚至面临无人招聘的窘境。虽然有这么多的优势,但是很多尴尬也是小语种人所面临的。就业去向过于单一,基本以国际贸易为主,外派回国国内竞争力不高,发展去向和前途未卜等,对于外语人也是深刻的考验。

?特别是就外派而言,在工作上,如果打算之后回国发展,之前在国内积累的经验、人脉等在回国转型时往往并不能带来更多的优势,职业类型基本都会有所转变,且国内外的工作模式方法都有很大不同。而且更大的是对于家庭的影响,长期在外工作,家人免不了关心和牵挂,而在这个年龄段找伴侣更是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就算有稳定的伴侣,长期分居会极易造成感情不合,特别是将来在哪里发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在成家后,同样是长期分居造成大量的问题,夫妻情感上的问题,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很难形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当然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有的人以外派为乐,而于我来说,工作占的比重必然比家庭要大,但家庭一定是排首位的,优先级高于工作,有一个完满的家庭才能安心地去工作,更多的幸福感和快乐感是源于家庭的,如果工作和家庭出现冲突时,我可能更优先为家庭,而我目前的想法还是准备扎根在国内,当然这也要和未来的另一半共同商议,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还是比较广泛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基本以国际贸易类为主,这类毕业生可以占到就业总人数的90%以上。经济活动还是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国内外各行业的贸易量巨大,因此对外语人才需求也很大。它的岗位名称可以是海外销售、客户经理、国际商务、国际业务等,但基本工作都比较类似,以国际贸易为核心。先来说说除国际贸易外的其他就业方向,其中又以体制内工作为主。具体可分为:?

政府旗下的各类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这类岗位即为政府工作人员,属公务员体系下,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进入。这类工作在小语种毕业生中占比不大(北外除外),提供的岗位数量也极为有限,而且这些公务员往往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这类工作的单位以中央级为主,同时也有很多省市级单位,地点以北京为主。小语种人最引以为傲的工作单位就是国家部委,包括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等。在这类单位工作薪资待遇是远低于企业的,但其工作收获和荣誉感、使命感是任何普通工作所无法相比的。进入外交部工作可以说是每个外语人最崇高的职业理想了吧,我也不例外,像10月份的时候听了外交部的宣讲会,见到了超级温柔的汪司和姚翻译,真的为他们身上外交人的魅力所折服,也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在朝阳门南大街2号外交部蓝厅里工作。外交部作为国家主要的外事交流机关,由于其特殊性,每年都对外语类人才有大量的需求,而且要求较高。外语类人才进入外交部主要有两种途径,通过外交部小语种遴选或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前者是外交部每年向全国主要外语院校大二或大三的小语种拔尖学生进行的一次单独的提前选拔,通过遴选者在大四将由外交部公派至对应语种国家留学,若之后考评合格毕业后即入职外交部。遴选通常安排在每年5月在外交学院举行,考试内容类似公务员考试,以及外语笔试、口试和面试、心理测试等。首先要先进行校内选拔,而外交部每年分给各高校的语种和名额都是不定的,基本为男生(我这届的阿语名额只有3个,也很遗憾与遴选失之交臂,而下届有7个之多),而像其他高校的名额在5个以内时,北外阿院却有高达十几个的名额,也正是这样,北外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顺利进入了外交部,毕竟人家是“外交官的摇篮”。近几年来,遴选已经成为进入外交部的主要方式,通过率远远超过国考,大部分外语人才在遴选时已被锁定,而国考提供的岗位量就极少了。后者通过国考进入外交部需要通过笔试、专业测试、面试、政审等,竞争压力和备考难度都较大,且岗位极少。?

在外交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驻外使领馆工作,入职后有一段时间在京培训,之后驻外,首先会被派往艰苦地区锻炼,之后可能会派到对应语种国家工作。服从组织的驻外安排是外交部每位工作人员的天职,即使在成家后也要以两至五年为周期国内外轮岗。若家庭打算在国外一起生活,配偶可以一起担任文职的工作,子女可以上当地的国际学校。而大部分情况还是夫妻分居,加上外交工作的高压力高要求,导致外交部人员的离婚率和离职率都非常高。此外,商务部、文化部、农业部等各部委也会招收少量的小语种人才,商务部基本每年都会在部分语种各招1人,其他部委每年招收情况不同,但工作也与外交部类似,都是派往驻外相关领域工作。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每年会招收一定数量的小语种人才作翻译。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神秘的机关每年都对小语种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这就是国家安 全机关,包括中央级的和省市级的机关,也就是往往只出现在高校内部招聘信息里的某政法机关。这类单位由于其工作特殊性和保密性,只在部分特定高校发布内部招聘信息,通过宣讲会的方式现场考察和报名,只招收应届生,不在网上发布信息和对外公开招录。其政审极为严格,有较长时间非公出国经历的人往往不能通过。工作内容基本无从得知(就算你听完宣讲会),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核心,具体的自行脑补。平时工作管理极为严格,保密要求高,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相对自由,一切都要服从组织安排,毕竟这是一项特殊的使命,为此要牺牲个人很多,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是真正“刀尖上的舞者”。所以在报考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他既属于公务员,又属于人民警察序列,加上工作的保密性,因此待遇相对普通公务员要高,而且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在国 安工作是一项神秘而又无限光荣和伟大的事业,隐蔽战场暗流涌动,无数的关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着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这份工作的意义是普通工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笔者也曾对这类工作做了许多了解和思考,总之一言难尽。

?除了部委之外,其他单位的机会就更少了,好多都是好几年才招某些语种且往往只招一人,对学历要求很高,所以很看运气。海关、出入境这类工作强度大,且往往倒班工作,不适合大多数人;各省市公安局也会有一定需求,往往与涉外警务案件有关,同样是警察的要求,也会比较辛苦。以阿语为例,新疆、广东的公安局对阿语人才有一定需求,偏向男性;各国驻华使馆,机会也很有限,但工作环境优雅,人群素质高,工作压力小且体面,不过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天花板很低。像我认识的优秀的黑依法学姐之前就在巴勒斯坦驻华使馆工作;各省市的外事机关,担任地方的对外交流工作,以翻译为主,不同地区的语种需求各有侧重,如环渤海地区对韩语、日语的需求量较大。除上述之外,还有像全国友协、对外商会、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等各单位,但至于他们什么时候招小语种,就是全凭运气了。

?各类媒体和传媒类单位。如果说政府单位的外语人才是发挥了语言的政治功能的话,传媒则是发挥了语言的文化功能。此类工作是通过自身语言为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宣传及舆论工作服务,通过网络、电视、电台、图书等形式,沟通中国与世界,用各种语言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新华社每年都为小语种职位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并会招录一些超小语种的毕业生。能进入新华社工作也是众多外语人仅次于进外交部的理想,而同样招录名额有限,像俄法阿等语种每年至多也就不超3人,偏好硕士,入职的基本都来自京内高校,又以北外居多。而其实习机会也只给京内部分高校,我曾经很好奇搜遍全网都没有找到新华社的实习招聘信息,后来才得知只会给部分京内高校内部提供。类似像部委等一些的情况也类似,确实北京高校还是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在新华社的主要工作是用不同语言进行社内相关新闻的编辑写作等,以及相应外文版的管理。语言类往往会被派驻国外分社工作几年,担任驻外记者,进行对象国前线的新闻报道和写作。像阿语毕业生可能会在中东地区工作,许多人就会成为战地记者。中央电视台由于其有多个语种的频道以及国际化新闻报道的需要,也会储备很多外语人才(今年难得央视招聘小语种),同样工作以驻外记者和外语频道的管理为主。以cgtn阿语频道为例,可能隔很多年才会有相关招聘,基本都是北外硕士级别以上。其他的单位像中阿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外文局等,所有这些共同的问题都是招聘机会渺茫,且偏好京内高校生源。

?各大银行因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近年也不断招收小语种专业学生。基本国内各主要银行都有招聘,优秀者会派往境外分行工作,负责国际汇款、金融问题等的解决。由于银行工作的特点,其实这类工作待遇算是很不错的。而笔者没有认识和了解在银行工作的外语毕业生,故了解也仅此而已。?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各外语类专业的高校都需要专任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教师是一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而现在其门槛也很高。基本都会要求名校博士以上,有该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外语教师基本都会要求有海外经历。而岗位又是非常有限的,每年不定,且许多高校都已饱和,哪怕是民办高校也是如此。想走这条路是需要谨慎思考的,要能静下心来搞研究,坐得住冷板凳,就业有风险且工资不高。不过一些迷你语种可能情况略好一些,因为很多专业没有硕士点,学历要求对应会放低,要求硕士即可,像我校今年波兰语有位大神本科毕业即留校任教,真的是太幸运了。一些中学现在也在开设小语种课程,招收小语种人才,较高校要求更低些。市场上的许多教育机构也有招聘小语种教师,工作灵活,收入可观,不过在今年双减政策的情况下已岌岌可危。

?专职翻译。这类就更少了,全国加起来可能都数的过来,对语言能力要求极高,往往出现在各类大型会议或来华代表团上。翻译其实更适合做一份兼职,而把它当全职工作有待斟酌。普通人基本不会选择这个方向。?

当然小语种毕业生绝大部分最终还是去了各类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类的工作。除部分国企特别是项目施工类的需要工作以翻译为主,其他基本都是从事商务类的工作,为企业的国际化业务工作,包括开发市场、商贸谈判、销售、客户维护等。在招聘中,语言能力只是加分项,单位往往更看重综合能力,很多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同样可以应聘成功。有些企业规定了招聘语种及能力要求(特别是国企对专业证书和成绩更看重),有些则不限语种。大多数还是要驻外工作的,特别是国企基本都如此。外贸近几年由于疫情等原因,状况不如前几年。外派待遇都还不错,基本都包在外食宿,大型民企相对条件更好一些,薪资也更高,不过同样也伴随着较大的业绩压力。一般外派的年薪在15w-50w不等,国企多在20w左右,几乎没有高于25w。这些企业按性质分可分为国企和民企,国企多为基建类,需要驻外担任翻译或商务;民企多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职业发展路径也基本类似,从普通商务专员到项目负责人、国家经理、地区经理这样。其他特点和国企私企的基本一致,在此就不再赘述。按行业划分:军工企业,像大名鼎鼎的保利科技、北方工业等,背后都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支撑,发展平台高,前景十分广阔,而机会较少;基建类企业,基本都是国企,有海外的工程项目建设,像中铁xx局、中交xx局、葛洲坝集团、中国土木工程集团等,企业数量和岗位很多;工程器械企业,主要是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和中联重科;石油类企业,极受毕业生追捧的“三桶油”,安东石油等,国企中的佼佼者,非常受欢迎,而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的世界名校毕业生参与竞争让这类企业工作更炙手可热;各类汽车企业,如宇通、吉利、一汽、比亚迪等;通讯企业,在小语种毕业生中非常热门,尤其像华为、中兴的海外客户经理是很多人找工作的首选,而能在这些企业工作也需要非常强的能力,基本每个去华为的小语种人都是毕业生的优秀代表。这些企业实力强,知名度高,在海外的业务发展前景好,特别是薪酬待遇基本是小语种就业的天花板,像华为的客户经理高者可达50w以上,非常诱人,对应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包括也有很多以手机为主的企业,vivo、传音等;安防类企业,小语种界鼎鼎有名的海康威视,每年招收语种非常多,待遇仅次于华为,可达约40w。其他还有大华、宇视等;家电类企业,美的、海信等;医疗器械类企业,迈瑞、啄木鸟等;互联网公司。这类工作基本是海外运营,负责一些app在海外的发展和管理。作为有两段互联网海外运营实习经历的外语人,我对该领域也有了一定了解。在近几年互联网飞速发展和国内众多互联网大厂不断壮大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尚属空白,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互联网出海成了众多中国公司的发展策略,并且表现不俗。像短视频领域的字节跳动和快手,旗下的tiktok和kwai平台在海外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前者对世界互联网领域的改变是革命性的。中东地区的语音社交平台近几年发展迅速,基本为中国app垄断,像yalla、bigo等应用在中东深受年轻人喜爱,而且国内涉足该领域的人总数极少,故也很容易创造成果。尤其是很多东南亚语种需求很大。海外运营多通过公会的形式对对方进行管理,壮大公会实力,吸引优质公会入驻和投资,管理平台运作,策划平台活动等。一个致命的缺点是有红利期和不定性,可能在某段时间发展形势就大不如从前,架构调整和人事变化频繁。其他特点即互联网大厂的高压力高收益。

?说了这么多,毕业选择问题特别是对小语种学生来说,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常常让人感到困惑,难以抉择。找到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是很重要的。我在毕业去向的选择和求职过程中同样充满了焦虑和迷茫,坎坎坷坷,在不断探索中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

在大学的前5个学期,我并没有对毕业去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而是在不断地搜集和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大一参加的职也校园团队对我最终的选择产生了极深的影响,我在很早就接触到了实习、简历、面试等这些与求职相关的东西,特别是许多人读研后仍没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让我重新思考读研的意义。除了平时的了解,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不同院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读研情况,特别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就业上的区别,在微信、知乎、b站等平台上搜集了大量关于小语种去向的分析,基本有了自己的想法。若读本专业研究生,除北外上外,其他的研究生在求职时主要是学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在一些头部国企和事业单位显现,其他差别不大,而且甚至研究生转方向的更多。同时我也咨询了一些读研的前辈,本专业的三个主要方向,文学我没有太大兴趣继续研究,区域国别虽有一定兴趣,但就业优势小,走科研路线又难,翻硕的就业方向不喜欢。读研主要内容是相关的专业阅读研究和论文写作,参加学术论坛等,读研压力也不小。除走科研路线外,其余所学与工作基本不太相干。而工作方面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许多人在工作几年后转行并劝退,也有的人发展如鱼得水。在去年年底,我基本确定了以本专业为主要方向就业的方向。工作方面,小语种虽是“坑”,有其局限性和转型等的问题,但相比许多万金油专业还是有很多明显优势。最明显的就是竞争压力小,专业对口性更强,可以较其他专业更容易进入许多优质单位 ,且薪资都还不错。特别是阿语男生,找工作就更有优势了。至于非专业的工作,也有考虑过,但还是缺乏竞争优势,就没有再着重考虑了,以观望为主。?

而为什么不考研,我总结了一些原因:没有获得保研资格(若真的保研我会考虑),自己备战考研压力大,竞争大,战线长,困难重重。现在的考研越来越卷,超半数的人都在准备考研,今年这届毕业生又是千禧年出生为主,人生巨多,我就预计考研人数会暴涨(果然今年高达457万人报名),考研难度陡然上升。备考的过程是漫长的,枯燥而痛苦,孤单而压力大,是非常考验心态的。以我对自己的了解,我很害怕万一我在备考过程中心态崩溃,无法忍受而又没有退路。而且更担心的是万一考不上的后果,我很难接受,更没有二战的勇气。众所周知,虽然考研人数很多,但上岸率并不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有一定赌的意味,我很难确定我能不能赢。专业上,若继续本专业,如前文所述,我并没有太大兴趣,对就业 助也不是很大。之后又分析了不同学校的阿语研究生培养情况,对本校的培养情况不是很满意,其他院校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没有特别让我动心。北外的情况相对好,其毕业生基本都去到了国家重点单位,其导师力量碾压其他院校,而想考研到北外又是极其困难的。若跨专业考研,我有兴趣研究的专业还不少,而最喜欢的不确定,大多数是理论型文科,就业上远不如小语种。在院校上,若读研我认为研究生院校层次一定要高于本科院校,这样研究生生活和对个人发展也更有意义,而且院校水平对文科生更是重要,我并不确定自己能否达到这样的水平。其实按我的个性是适合科研的,基于我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欲,做学术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家里也一直鼓励我读研。但也不知为何,可能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我的心态越来越佛,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很低,缺乏干劲,只希望每天能过得快乐些。这其实是一个有点不太健康的心态。国内的研究生需要经历三年,枯燥的科研生活、更小更孤独的圈子、巨大且未知的学术压力等也很让我劝退。综合考虑,我还是选择了就业,后来的情况证明这个选择是基本正确的,特别是应届生的身份是极为宝贵,校招时可以非常轻松地获得许多优质岗位,公考时许多热门岗位只针对应届生,像许多省份的省考对应届生是没有要求的,而若以非应届生的身份求职面临的到处都是条条框框,难度陡然增加。而为了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我想读研将来还是必不可少的。从上学期以来,我开始了就业的相关准备。

?时间倒回到8月,那时候我还在北京实习,虽然很清楚一开学就要准备秋招,但毕竟还没开始,心里并没有怎么考虑这些。平时的工作任务还是很繁重的,我总想的是周末和朋友们去哪里玩。实习既是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自身能力,更是为了求职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时我放弃了暑假继续在快手实习的机会,而又为了准备专四错过了很多实习机会,面试了字节和海康遗憾未过,后来来到了迅雷。其实很多大厂的网申在暑假就开始了,我在间隙时间也开始搜集招聘信息,整理目标单位。我其实对哪类单位岗位其实没有非常确定的意向,策略是有针对性的海投,抓住并争取每个机会,决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错过机会,先得到录用再择优选择。和xx一样,机会一定是自己争取来的,对其必须上心,不去尝试是肯定没有机会的,特别是几年后,在不同岗位工作的差距会体现等非常明显,而这是你此时为求职所做的努力和选择的结果,看似很小的事对人生的意义却重大。?

8月底收到了快手的实习留用邀请,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了申请,职位是阿语海外运营。然而一周后收到了感谢信,这让我很震惊,以我的能力至少进入面试是可以的,总不能秋招的开局就这么惨吧,我不理解。之后我通过正式秋招进行了网申,同样简历直接挂。后来我才知道是快手的中东业务调整,不再有新的招聘需求了,这下我心里平衡了。当时看到bigo和工行的截止投递时间是8月31日,于是加紧投递了这两家。马上就回到了学校,大家也开始了自己的不同准备,有的同学已经顺利转正。同样投递工行的几个同学都收到了笔试邀请,而我竟然没有??我很无奈,但也没办法,这个当然不算特别钟意的单位,也就不算太遗憾吧。

?开学没几天,一大波的招聘信息和宣讲会扑面而来,根本不给我喘息的时间。我原计划为所有面试做一个总的细致周密的应对方案,包括中英阿的自我介绍、面试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回答等,毕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而且若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而错过心仪岗位是最遗憾的事情。之前我通过b站等平台对这些问题有过一些了解,但我还没开始写,面试就要来了。导员发布了中兴通讯海外客户经理的招聘通知,先统一投递简历之后由学校集中推荐。中兴的海外岗位我之前了解不是很多,但其作为能与华为相比的 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其平台实力是可以保证的,故我对此次招聘很重视,马上就投了简历。顺便提一下简历,我认为我的简历制作是基本可以达到我心中的完美水平的,这方面确实不断积累学习了很多经验,还是颇为自信的。投递时我会根据不同单位的情况对简历做一些适当调整,提高针对性。以我的经验看,在单位来校招聘时,简历的淘汰率比较低,哪怕是在形式上有些混乱,大部分都能得到面试机会。投递后第二天下午,我根本想不到这么快就收到了hr面试安排的电话,为线上面试。我的心里完全慌乱成一团,完全没有任何准备也不知道该怎么样面对面试。稍作思考,我马上跑到图书馆准备明天的面试,梳理思路,归纳整理可能问的问题的答案,还好经过一晚上的奋战,基本问题都梳理好了,通过微信、知乎、牛客网等平台总结了岗位面经。就这样我在第二天早上遭遇了秋招的第一场面试,是hr面。还好我当时不算特别紧张,基本全程心平气和。面试的有一位hr和其同事,不过只有hr在提问。提问的问题基本和我预想的一样,首先是自我介绍,问了简历上的一些问题和细节,和我说明了一下中兴海外客户经理的工作情况,问了我的看法与理解,特别是对外派的打算,我基本都对答如流,对方比较满意。之中也问了我的英语能力,问了几个问题,我用了各种低级词汇一顿乱凑成功应对。面试大约持续40分钟,感觉良好,一轮顺利结束。紧接着中午就收到了二面通知,是专业口语面,说真的我并没有意料到,准备也不是很充分,于是慌慌忙忙准备了下必考的自我介绍,其他的实在想不到问啥,就交给命运吧。面阿语的是一位驻当地的员工,中国人讲阿语还是基本可以听懂的,沟通还算顺畅,问的问题没有听不懂的。先用阿语打了招呼,接下来就是自我介绍,之后问的问题相对常规,如为什么学阿语,了解的阿拉伯文化,喜欢的阿拉伯国家,愿不愿意外派,懂不懂方言这些,回答都很流畅,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比预想的顺利多了。这让我更有了信心。之后又收到了三面通知,是综合面试。面试的是两位base在海外的客户经理,给人感觉非常和蔼,也很有商务气质。这次面试时间蛮久,接近一个小时,许多问题我都记不太清了,有问了自我介绍,对公司、岗位、海外市场情况的理解、个人匹配度,个人特点,语言能力等等。边提问也在边交流,给我很详细说明了他们在海外工作的模式、发展前景、需要能力、个人感受等等。同时也问了我一些情景问题,以及很多个性化的问题。很多问题我是提前有准备的,其他问题回答也比较令自己满意,对方的反馈也很积极。之后hr和我说下周会来校宣讲,让我到时参加。这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面试效率很快,我也从未想过竟如此顺利,这才是我第一家单位的面试呀,这么快就能拿到这么好的职位吗??

按原定流程,我只剩终试洽谈一项,通常这项提问不会太多,往往沟通的是入职后的问题,十有八九是稳的。那天晚上,我参加了那场令我非常难忘的中兴宣讲会。过去之后hr还认出了我,主动和我打了招呼握了手,而我不知为何有点迟钝,只是礼貌性地回复了一下,没有过多交流。会上许多嘉宾给我们生动讲述了他们的海外的工作故事,特别对海外需求、薪资、职业发展等做了着重说明,而我像丢了魂一样,全程不在状态。宣讲结束后,与我一同面试的同学纷纷过去和hr姐姐寒暄交流,气氛非常好,而我不知为何还愣在那里,直到同学拉我过去我才过去聊了几句。中兴的海外岗待遇还是非常好的,工资可与海康媲美,驻外食宿条件非常优越,每年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工作后先在深圳培训半年,之后会结合个人意愿和需求派往对应语种国家,驻外至少3年,之后自由选择是否驻外,回国后可相对自由地调整岗位。发展前景很好,逐渐向上发展。驻外主要以销售通讯基站为主,是to b的模式,面向大客户(之后大部分企业也是如此),工作压力自然会有,但也在合理范围内,相比华为还是好多了,整体团队氛围也非常好,基本上糟点很少。可以说是非常棒极具性价比的一个岗位,我很满意。似乎这个岗位近在眼前,我马上就能到手了。之后我收到了通知,在学校进行最后一次面试,时间20分钟。这次我势在必得,前一晚还是认真地看了总结的回答要点,换上正装准备秋招的第一次线下面试。终面面试官是一位比较资深的业务主管和之前的hr,前者是主面。先让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问了岗位匹配度的问题,回答都很顺畅。我想着接下来应该就是谈薪资这些了吧,应该比较轻松,却不想这竟是故事的结束。他给我提了一个业务情景问题:你之前谈好的客户来到了机场准备去同你洽谈并签约采购,你带队去机场迎接,本到了预定时间却一直联系不上,你会怎么办?之后又补充了发现是被你的竞争对手接走了。其实我听完问题后并没有很慌,先进行了一些比较宏观的回答,表达了用各种方法找到并让他同我们按照约定一起走的思路。对方觉得我没有理解清楚提问的点,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并要求我的做法细化。我有一点困惑,还是按之前那样说得比较笼统,觉得好像也只能这样呀,对方似乎不太满意。之后又补充了被对手抢走的情景,我的思路逐渐不清晰了,就说那就抢过来?对方又补充说这样不可行,对方已经走了。这时我的脑子里实在想不出其他做法,顿时心态就慌了,回答开始支支吾吾,甚至直接说不出话来。场面太过尴尬,我赶紧补充回答,但还是拿之前的回答胡扯,声音越来越小,心里乱作一团。这个问题的回答竟持续了大概二十分钟,对方很失望,脸上露出了呵呵的迷之微笑,满脸写着三个字“你挂了”,说到:“算了,下一个问题”,我也预感估计是凉了。之后是hr提问,她的表情也不如从前,感觉像是为了走流程一样,问了我最成功和失败的事,之后让我提问,便结束了。心里还是很忐忑的,毕竟我这种社恐对这类高级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实在是摸不着头脑,时至今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处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了,看到别的同学发的满脸欢喜签约的pyq,我也就明白了,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功亏一篑,快到手的工作就这么没了。还是非常遗憾的,若是其他普通的企业我也不至于这么失望,毕竟这是非常宝贵优质的工作机会的呀。就这样我的第一家单位求职以失败告终。?

秋招有“金九银十”之说,9月来的单位是非常多且优质的。痛定思痛,我开始重新调整思路,投入新的战斗中去。我了解招聘信息主要的渠道有:自己前期整理的目标单位、导员/学校发的招聘信息、校园招聘会、招聘公众号、其他高校的就业网等。其中校园宣讲会的招聘是各方面都最高效,转化率最高的,而后两者往往可以让我了解许多别人不知道的体制内单位的招聘信息,在信息的了解上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几乎所有相关单位都有搜集到。而不同方式应聘的反馈情况也不同,校内招聘的企业反投递必有回复,且基本都有面试机会,而通过官网或邮箱投递的体制内单位,回复率很低,许多都石沉大海至今杳无音信,有些9月投递的单位则是11月才进行了回复,很符合体制内的风格。

?这段时期每天都有一大波的宣讲会,我每天都非常关注这些信息,不论是相关求职单位还是有可能有关联的单位或名企,我都尽量会去听宣讲会。有一次看到了中铁国际集团的宣讲通知,做了些功课了解到这是中铁旗下的实力颇强的国际工程公司,通知中没有写招聘阿语,但写了“xx语等”,我想这种可能会有招聘阿语。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宣讲会上,两位领导讲解了中铁国际的公司概况、海外发展状况、企业文化、招聘专业、发展空间、薪资待遇等,和其他国企一样,气氛远没有民企那样轻松生动。来校招聘的国企基本都是当场投简历面试签约一条龙一气呵成。现场投递简历后,让我们稍等念到名字的留下面试。他们的面试不像其他那样正式,就坐在桌子对面交流。这是我第一次面试国企,面试我的是一位相对资历大的领导。先让我做了简单介绍,之后边问边交流地询问了我的学习情况、入党情况、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父母职业、个人特点这些,对方总结是:学习成绩不错、是党员、思想端正、稳重有责任感,感到很满意。之后让我做了一个性格测试。在问了一些个性的问题后,他给我讲述了职位概况:派驻阿尔及利亚的工程项目翻译,以陪同口译为主加部分商务,包食宿,总部北京,一签五年,每年两个月假期,年薪20-25万,有京户指标。虽然没有专业测试,对方说这个名额给我了就不要其他同学了,若同意就现在签约。我犹豫了,毕竟这是事关人生的大事我实在不敢这么快决定,于是找了个理由拖延了几天的回复时间。真的想不到获得一份工作竟然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难道国企都这样吗。之后又在网上做了进一步了解,和家里也商量了一下,最终决定放弃:工作内容以翻译为主,个人不喜欢,发展前景不好;驻外时间过长,条件普通,工作后很容易无法长时间适应。

?之后还听了几家国企的宣讲会,大部分情况都类似,都是驻外工程项目,以翻译为主,年薪20万左右。有一次听中交一公局的宣讲会没有提到招聘阿语,而询问后发现有招,还是很惊喜的,不问肯定是不知道这个机会的。不过工作地点在伊拉克,就放弃了。有些有招聘但不太钟意的单位就直接放弃了投递。那段时间每天都奔波于各个宣讲会,深感忙碌,而我同时还进行着迅雷的线上实习,力不从心,于是果断结束实习。?

期间还参加了两家政法机关的宣讲会,西安局和中央局。这种单位性质特殊,情况如前文所述,现场气氛严肃且禁止拍照和外传。前者是西安市级机关,通过初审后需参加陕西省考。两家我均进行了现场投递和沟通,特别是后者级别和权力很高。中央局有明确的阿语需求,经过现场沟通了解到,此岗位位于北京,需按组织安排外派,可落户北京,待遇及国内办公环境相对较好,发展晋升快,保密要求也高。政法机关驻外,具体干什么懂得都懂,会有一定危险。当场还让填了个人信息表,共享给全国的政法机关,有若双方匹配会电话联系。当时去的人很多,我临走前总感觉有一个直接交流的机会不能留遗憾,毕竟之后就联系不到他们了。我和几个负责人聊了一会儿,我的责任感使命感及个性完全符合这项工作,主要表达的是我的担忧,特别是将来对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对方回复都很乐观,“这么年轻考虑那么多干嘛,你看我们心态多好,工作之外还是正常生活”。10月底,我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接通后是一个机器人,他告诉我你通过我单位的初审了。11月初,我接到了北京局的电话,同样是机器人,告诉我岗位匹配,报名需要下周去北京某区某街道某大楼旁现场报名,带什么什么资料。北京局其实平台也非常好,在全国的系统中很有实力,需参加京考,而京考会有大量京城名校生参加竞争,同时想到若没有特别大意愿而专程赴京报名代价较大,最后我还是回复了放弃。紧接着我又收到了天津局的电话,先是一个人机器人介绍了概况,询问是否有意愿继续了解,我回复了愿意。之后收到了第二个电话,没想到是人工沟通,对方向我介绍了工作情况,单位情况及待遇,之后询问了我的一些个人信息,问我要不要报名,我回复了同意,机会还是要先争取一下的。11月还参加了上海局的宣讲会并报名,上海局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在全国机关中最佳,非常有吸引力。但不知道为何,我最终也没有接到回复电话,而身边同学也是如此。

?再之后面试的两家企业是雅乐集团和徐工集团,这两家的面试被安排在了同一天,一个上午一个下午。前者是位于杭州的互联网公司,旗下产品是一款名为yalla的语音社交软件,面向海外市场主打中东,对阿语需求很大,在该领域排名第一,在中东有非常高的人气,被称为“中东小腾讯”。之前暑假实习的内容属同一领域,我对其实力还是很有了解的。大家的面试分批在一个教室同时进行,同专业的不少同学都参加了面试。第一轮是一个运营小姐姐,自我介绍后,由于之前实习的内容很有相关性,于是聊了很多关于我之前实习的情况,也问了我对雅乐的了解。之后用阿语进行了一些交流,一轮便轻松结束了。很快就进入了二轮,是一位业务主管,聊的基本还是实习和该领域的问题,较之前深入一些。我投递的岗位是运营,他对这个岗位进行了描述,工作内容是以应用为核心进行用户沟通反馈、性能优化、开拓市场、活动运营等,月薪7000+,双休,工作压力适中。说实话这个薪资有点让我震惊,互联网行业的平均薪资可都不止这个数。他确认我已通过,给了我一周决定时间。我没有当场拒绝,不过心里已经否决了。除了薪资,互联网行业本身也不是我希望长期从事的,因此也没有打算在这行深耕发展了。也正因如此,我没有在暑假实习后申请转正。

?后者徐工集团是中国重型工程器械装备领域的龙头兵,近年来在世界工程器械领域也保持 ,企业实力还是很有保障的,是国企。徐工首先进行的是阿语和英语的语言测试,在线上由其驻外员工进行,是我印象中所有语言测试中最难的,问的问题很杂很广,还问了该领域的一些相关问题,好在我基本都能听懂,回答还算可以。之后是线下面试,我是最后一个。我完全想不到这次面试会持续两个多小时,和对方从东到西几乎各方面都聊了一遍,无论是个人情况,过往经历,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行业了解…还给出了许多工作模拟场景及危机处理情形,总之交流的特别多,面完身体都麻了,最后他和我确认通过了,讲了工作及待遇的细节。他们是出差制,根据项目情况短期外派,不需要海外常驻,国内按基本薪资,在海外按时间有补贴,同时有绩效,综合年薪20w左右,前三年有免费的人才公寓。我没有当场决定,之后回去后收到了他们电话,希望我在他们回去之前直接签三方。我做决定可没有这么快,虽然他们百般恳求,我还是表达了再过几天决定的想法。与家人商讨并了解思考后,感觉其国企性质、出差制模式、工作节奏等都在可接受范围,而当时求职状况不明朗,决定先签保底,于是给对方回复了同意。?

与徐工确定签约后,我并没有停下求职的脚步,继续投入到新的求职中去。这次来的是在小语种圈中大名鼎鼎的海康威视。海康给的待遇是非常高的,身边也有不少同学暑假去了实习,不过一聊发现大家的反馈似乎不太乐观:工作压力大,几乎每天都要考核,工作氛围及关系一般,随意裁员,转正困难等等。面试地点设在了陕师大对面的亚朵酒店,由于报名人数众多,第一轮采取群面的形式。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下群面,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一组大约8人,大部分是身边同专业同学,题目内容好像是与人工智能的利弊分析问题,过程是个人陈述和小组讨论总结。印象中不算特别难,个人发挥虽不算特别出众但还算满意,没有失误。个人感觉是可以进二面的,然而最终并没有等来二面通知。后来才了解到是40进8,另一位很优秀的同学也没有进入二轮,有时候面试这个东西就是玄学,甚至得靠运气。同样参加面试的一组俄语同学竟在结束后被告知没有俄语招聘需求,实在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我也没有特别失望,海康并不是我特别有意愿的企业,故也没太多遗憾了。?

暑假有三位同专业的同学去了海信实习,并都顺利转正(虽然他们最终都没有留下),都带来了极高的评价:出差制,且自愿选择是否在海外工作,工作国家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氛围轻松,同事之间关系极为融洽,都是互相 助学习,完全没有所谓的职场压迫,经常下班后和领导一起打球;工作压力不大,甚至可以和公务员媲美,对业绩的要求也没有特别严格;工作环境优越,公司就在海边,等等。之前确定签徐工后,心里一直没有特别满意过去,也可能是不喜欢工程器械行业的原因,总感觉和自己的期待值有差距,寻求能得到更好更合适的机会。综合比较之后确定海信是目前求职单位中最满意的,必须拿下。在之前我进行了网申,并进行了在线测评和英语测试。大约在海康面试两三天后,海信校招组路过西安,便通知了进行线下面试。我为此次面试做了大量准备,重新整理了面试问题及答案,同时准备了英语的回答,确保万无一失,对我来说若真的去了徐工,心里总是过意不去,不同的工作带来的感受和发展是完全不一样的。面试被安排在了之前的亚朵酒店,是在一个房间里,由一个业务主管和hr进行面试。海外销售问的问题基本每家都大同小异,还是个人情况、工作情况之类的问题。对方态度很友好,回答也很顺利。回去后接到电话,通知一面已过,询问意向工作地点选青岛还是顺德,安排下一轮面试。我选择了青岛。大概在一面结束后三个小时后,我就进行了二面,在线上进行,由两位部门主管面试,一位比较和蔼,一位相对严肃。但总的氛围非常轻松友好,开始前几分钟大家都是说说笑笑,让我也不再那么紧张。首先还是个人情况的个性化询问交流,同时也跟我讲了更细节的工作内容,也问了我对电器行业的一些相关问题。再就是一些模拟情景的危机处理问题了,记得有一个问题好像是无法按期给客户交货该怎么办,我的回答勉勉强强,对方表情没有变化,心头紧了一下。之后是问对方问题,我请教了他们的海外工作经历,那位相对年纪大的主管向我不紧不慢地讲述了他在海外的故事,状态就像和老友聊天一样,让人感觉非常舒服,还给了我很高的评价。第二天接到了hr的电话,通知我已过,讲了具体的待遇,决定后签约。美中不足的是给我分配的部门不是公司的实力部门,且面向全球,不一定能用到阿语。与家里商量后,决定签约,彼时还未与徐工正式书面签约(和徐工联系了放弃,对方一直挽留,后来我才知道阿语全国的名额只有两个,给了我和上外的一个同学)。签约在市里一个酒店,当时还见到了几个其他语种的同学。hr十分友善,签约过程非常愉快,红章在三方上一盖,暂时尘埃落定,心中的石头可以先放一下了。那时已是九月底,这个一个月四处奔波求职真把我累的够呛。

?身边找工作的同学在十一前基本都确定了去向,我虽已签约,但我深知求职并未结束,这段时期非常难得,必须抓住每个机会。有一天,群里发了一个美的招聘即将截止的消息,我之前对其兴趣不是很大就没有投递,而又想其毕竟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去尝试一下。节奏还是很快的,报名后第二天就安排了面试。一面是线下群面,面试的人很多,我那组甚至有十几个人,来自各个专业,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题目是关于疫情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排列的问题。我那天的状态不是很好,表现得非常一般,发言不是很多且质量普通。之后面试官还专门问了我几个情景的问题,回答还勉强过关。结束后感觉自己应该是凉了,表现完全不能满意。之后通知我去二面,挺惊讶的。二面在市里一个酒馆,单人单面,很多人在一个大厅里同时面试,光线很昏暗,也不知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地方。在面试前我没有做任何准备,心态很佛,完全是裸考。面试我的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小伙子,问的依旧是类似之前的常规问题,也有一些英语提问,部分有难度。第二天接到了电话,通知已过,讲了待遇,并说鉴于我的能力和特长将我安排至供应链管理岗,需外派埃及管理当地工厂(普通海外销售岗不需要外派),那里比较缺人,外派时间不定,将按管培生进行培养,邀请参加之后的洽谈会。我犹豫了,可能还是希望大部分时间待在国内,对外派比较敏感,以及之前与埃及人打交道的糟糕经历有点让我劝退。而它与海信相比也不分上下,各有优劣,很难说哪家一定好。再后来我也一直搁置,没有回复。?

到十月中旬 ,我在体制外的求职基本结束,当然其间也尝试了万孚、啄木鸟、长城等企业,但最终都因与个人期待值相差较大没有选择。我还参加了bigo海外运营的线上群面,同组的许多都是海归大佬,一口流利的伦敦腔,当时讨论的话题是一个活动运营方案的优劣。我虽有海外运营经历,但对活动运营不是很懂,当时题目还和游戏有关,我基本上就插不上话了。当时看到题目就心里想,这完全不是我未来希望从事的工作。后期我就没有再发言,结果可想而知,虽然给了我复活的机会,我还是放弃了。十月中下旬以后,体制内的单位的招聘陆续开展,我便开始了下一阶段的求职准备,这是我重点关注的部分。?

每年的国考报名在十月下旬开展,国考的岗位一直都是毕业生竞相追捧的,每年报考人数众多。我也注意到了国考的信息,在发布了职位表后马上寻找目标岗位,总结出了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全国友协、各海关和税务局。选择岗位时我还是圈定了专业相关,毕竟国考竞争激烈,选择其他岗位我毫无优势可言。由于只能报考一个岗位,必须从中选择,我与这些目标单位一一电话沟通了解,经过反复考察和咨询,确定了全国友协和中央国家xx机关间选其一。外交部等重点部委报考难度大,且需驻外,海关工作强度过大且内容单调,地方税务局个人不喜欢且平台一般,这些都选择了放弃。经咨询,全国友协今年需求一名阿语人才,工作以翻译为主,主要是开展各类对外友好交流活动及接待国外来宾,工作轻松活泼,压力尚可,落户北京,不需要驻外,相比最令我满意。那时也收到了某机关的通知,其相比普通岗位的国考要容易许多,且工作光荣、使命重大,非常适合我的个性和人生理想,但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其高要求,这种保密工作会让个人和家庭付出很大牺牲。我很纠结,家里人百般打听终于联系到一些相关情况,对方谈到工作后几乎没有自由,家庭长期分居,有点劝退。我综合对比了,特别是考虑到家庭因素,还是下决心放弃这条路,报考友协。考公和考研一样,都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复习才能上岸,而且考公相对竞争更大。当时距离国考仅剩一个月,我能不能从头开始复习得完还是个问题,更不用说复习好,何况很多人早就比我提前开始了备考。尽管有这些困难,我还是下决心认真复习备考,毕竟要复习就要付出全部的努力,不然上岸机会就更渺茫且将来会后悔。当时我也没有其他事情,为什么不趁应届去博一把呢?于是放下手头的琐事,心中的情愫,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每天与考研的同学一块自习。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我报了 的线上班,基本每天就是听课总结刷题,疲惫而充实。由于我报考的是非通用语种职位,要加试专业能力测试,需进京赶考,于是也安排了赴京考试的计划。11月上旬,考务办又给我发来通知,受首都防疫政策影响,需就近安排在省会考场,原先进京赶考的计划只得作罢,不过也好,省了一千多银子。?

备战公考的日子
在备考期间,也有参加了一些其他单位的招聘,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10月底通过了新华社的简历初审,安排了笔试。笔试在省政府大院进行,同我一起考的基本都是校友,包括印尼语、波斯语、法语的本科同学以及一位俄语口语的硕士。考试内容有:公共常识、病句分析、阿翻中、英翻阿、阿语作文、新闻活动策划案,以及一厚沓的心理测试。翻译材料内容以政治新闻为主,整体还是有一定难度,预计通过很困难。10月底也陆续收到了之前投递的银行等事业单位的笔试通知,参加了这些线上笔试。考试内容包括类似公考的一些行测题、企业文化、专业知识、英语测试等,银行的题目较难,不过好在是线上考试,通过相对容易一些。?

11月初,我收到了中石化的通知,邀请我去南京参加线下面试,报销路费及住宿。但令我想不到的是,他们将面试时间安排在27、28两天,完美地与国考时间重合,我很无语。我马上电话联系对方说明了情况,寻求能否推迟面试。对方表示时间不能因你一人改变,且把领导们聚齐很不容易,若实在时间冲突只能放弃。依旧是很无语,国企办事都是这么死板的吗。鉴于不可抗因素,百般挣扎后,我只能在两者中二选一。一开始我是倾向于继续准备国考的,毕竟已经付出这么多努力,总不忍心半途而废。与家人的沟通改变了我的想法:国考本来复习时间就短,同时竞争对手有各大名校硕士,就算通过笔试之后还要面试、专业测试等,总体上岸难度很大。中石化其企业实力自然不用说,在国企中炙手可热,多少人争抢,且我只剩最后面试,虽岗位同样只招一人,但通过几率远比国考大。纠结了很久,鉴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痛下决心,放弃国考,参加中石化的面试。?

在那段时间,我也一直关注着各省省考的消息。招聘阿语的岗位还是有一小部分的,但大多数都不符合我的需求。我注意到今年深圳市考有招聘一名阿拉伯语外事翻译,隶属于深圳外事办,只限应届生报考。马上我就联系了这个部门询问细节,对方说明了此岗位属公务员编制,是为满足当地对外交流的需要,工作内容中翻译只占很小一部分,往往是有外宾时才需要,且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不会太高,日常主要处理外事事务和其他的单位工作。深圳市公务员的待遇可以说是全国的天花板,基本工资过万,各种补贴应有尽有,几年后综合年薪甚至可达30w+,而工作压力适中,可以说是极具性价比了。更重要的是,这个岗位几乎完美地符合了我对理想工作各个方面的期望。依照我的个性、价值观、人生理想等,公务员的岗位是很适合我的,而相比我之前主要求职的海外销售岗位,我甚至都在怀疑,我一个十级社恐的社交废物为什么要报这种岗位。没有多犹豫,我马上报名,并将于12月初参加深圳市考。后来的情况证明我这些选择反而是正确的,若两场公考同时准备,国考因复习时间不足成绩很悬,深圳市考因间隔时间短难以做针对性复习。在报名后,我买了资料,在之前国考复习的基础上,投入了深圳市考的备考中。?

复习期间,我也抽空参加了另外几场面试。原本计划南下金陵参加中石化的面试,我兴致勃勃,可能我更多的关注点在出行上吧,南京是我期待了很久还未踏足过的城市。在面试的前四天,我突然接到通知,称受疫情影响,全部改为线上面试。那时我已完全做好了去南京的计划,车票酒店也已订,这样的状况实在让我头大。那几天反反复复的各种意外和冲突让我的心情每天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最终面试时间敲定在国考的第二天上午,而我还是参加了专业课和申论的考试(佛系答题)。中石化的面试是我遭遇的第一次半结构化面试,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固定题目、抽取题目、随机提问。固定题目印象中有组词成句,个人最大优势,谈对某事件看法。之后让我抽取了一组题目,包含一道专业题,我当时题目是“解释阿拉伯世界的五礼”。看完之后我愣住了,以为是宗教礼仪之类的东西,就说到我不会,对方反应不太好,说“这个你应该得会呀”,心头一紧,后来我马上想到了不就是每天做五次礼拜嘛。之后还问了我最欣赏的创新型企业,我讲了字节跳动。心里还是有点悬的,两周后出了结果,录取的是北师大法学的一位学生,我顺位递补。不过更让我惊讶的是,中石化的录取人员教育背景个个都堪称精英,除了石油大学外,还有大量的清北及哈佛耶鲁等世界顶级名校的毕业生,中石化在我心中地位瞬间就上了一个台阶。此外我还参加了建行的面试,是小组面试,包括三个部分:小组讨论、自我介绍、随机提问。第一部分的题目比较简单,是关于如何提高传统文化活力的问题,且只需个人陈述。提问环节着重问了我实习经历和金融市场状况相关的问题,总体感觉发挥很好。同组的同学除了我都是有金融财会相关背景的研究生,许多还是海归。

中石化部分录取名单
?考公的复习过程是煎熬的,不过好在我感觉复习得还算到位。临考前几天,我更感觉这个岗位必须付出最大努力拿下,机会难得,相比其他岗位好得不止一点,于是发起了最后的冲刺。10号,落地深圳,那天阳光明媚,空气湿润,我在酒店一直复习到深夜。考场发挥的状态还是不错的,虽不能说完美但自己心里过意得去了,比较满意,总之没留遗憾了吧。听口音还是以广东本地考生为主,其中不乏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至此,我的整个秋招求职历程就算结束了,之后非常愉快地游玩了几天。深圳的整洁市容和 的政府管理水平处处体现着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个人认为无论打算回老家还是在哪里发展,毕业后最好还是在大城市打拼几年再决定,年轻还是要多去尝试、多奋斗,走出舒适圈。?

不知不觉竟然废话了这么多字,非常感谢你愿意听我的唠叨能看到这里,文章尚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望理解。感谢在求职中 助我的家人、同学、老师、朋友和学长学姐,愿今年能顺利上岸,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peace。

?????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01.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