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考研择校指南_就业(金融考研分数线)
前一段时间,考研刚出成绩的时候,居高不下的复试分数令人咋舌。
2018年极度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让很多人心生倦意,考取研究生深造成为大家集中选择的回炉重造的路。
2019年考研人数大约在290万,录取率只有不到25%。
其实,除了经济下行的因素,在商科领域,应届生读研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趋势,本科生就业反倒成了少数。
还记得去年,去各校做百校行活动,当针对本科生学院时,似乎大家都觉得“就业跟我还远着呢”,提问题也基本就是围绕着“我是考研好,还是出国好?”。
回到考研的话题上,考研选择的“因”,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果”,如果大家能越早想清楚关键性的问题,在做选择的时候有的放矢,会使得你的就业和你所预期“偏离度不会太大”。
作为一名曾经考过研的过来人,下面单纯以就业角度给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大家有 助。
1
为什么而考研?
这是一个自己应该彻底想清楚的问题。
因为这条路非常艰辛,“考研是一场考验意志和耐力的战争”,其实看似报名非常多,但真正坚持努力到最后的真不多。
我本科院校是一所考研氛围很浓的学校,一路上看到无数人从开头的斗志满满,然而大部分最后都逐渐放弃。
那些想着边找工作边随便考的,容易陷入纠结和彷徨,因为自己必然面临着好好复习与其他事项的抉择,如何排出你自己的优先级。
1)重新选择的机会
如前所述,如今大家普遍都会选择深造的行情下,考研会是你第二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号称“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说高考的志愿填报往往是“父母能力、见识、阅历的比拼”。
而到了考研申报的时候,你已经不再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一切都是基于你自己的选择。
你是想要重新选择城市,重新选择专业,想要有更好的学校平台和资源…
如果答案是的,那么考研都是一条天然的绿色通道。
像我本科的时候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上大学,当时考研的唯一目标就是“离开这个地方就是胜利了”,后来到了上海读书之后,世界观和看问题的角度都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是一个对现状非常不满意,但又需要一个平台给你外部支持和缓冲,那么果断考吧。
2)就业的缓冲
刚上大学时,辅导员都推荐我们去看《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然而,看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读不好大学。
绝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涯都是浑浑噩噩,仿佛眼睛一睁,然后一闭,尼玛四年竟然就过去了。
毕竟不像过去的高三,有统一目标,有拿着鞭子在后面追赶着让你快跑的老师。
大学太自由了,自由得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所以,当大四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大多数人得状态都是懵逼的。
所以很多人会通过读研“推迟就业”,做更好的准备再来进入职场。
这也是为什么研究生在找工作的事还,普遍比本科生表现优秀得太多(无论是专业的扎实程度,但是考证、实习、找工作方面)。
因为经历过了大四的“人心惶惶”,知道社会有多残酷,也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
3)做学术
这个其实是读研最原本、最应该鼓励的一种初衷。
很可惜,真正抱着这样的目标的人太少了。
我当年也如此,宁愿写100篇有模版的报告,也不愿意写一篇有创新的论文。
如果真是这种想法,真心的祝福你。
2
考研是否唯一的路
其实还是延续前面的,考研是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那么想清楚你是否必须走考研这条路。
1)金融核心岗位的要求
之前也写过“金融业为何对学历要求那么高”里有提到金融机构喜欢要研究生,主要包括:“金融行业是典型服务业,需要学历装点门面,确实研究生多了几年时间成成长等等”。
但读书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道路,很难说读研几年和工作几年,哪个成长更大。
尤其是你如果本科毕业就能进入不错的平台(金融、四大、咨询等),或者是实业头部的公司,那么也许直接就业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想做金融,工作之后,未来也还是有很多职业转化的路径。
但是,想做职业转化是需要付出很多,如果想直接从金融行业就业,读研也许是“最轻松”的道路。
2)考研vs出国
不可否认,对于想要深造的这个角度,出国是更有保障的,因为你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多个专业,从而选择给你offer最好的一家。
但如果是从回国就业角度,可以很明确的说,出国留学大概率是不如国内比较好的学校的。
即使是欧美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排名远胜清北),回国就业也未必pk得过清北。
海归劣势四大原因:实习+学制+校友+认可度
实习:过去我们花了大量时间一直宣传和引导实习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无需赘述了。如今决定你是否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已经不再是你读的专业,而是你在这个行业的实践;国外的学制和地域问题,让海归同学们实习成为非常尴尬的问题;像我给我们的学员推荐各种实习,海归们永远只会哄抢远程的,面对线下的实习只能无奈说“没时间呀、回不了国、我课程好紧”…
学制:毕业时间尴尬,通常导致错过暑期实习/校园招聘的时机,很多需要考核的实习/工作,担心“耽误你”而更不愿意招收你来实习。
校友:国内的校友的数量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岗位都是内部推荐/代代相传,面试官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师兄师姐,而海归在校友数量上确实不占优势。
认可度:知名的海外院校倒是不存在相关的问题,但是有在国外认可度很高,但在国内知名度很低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毕竟hr也没那么多功夫具体去做相关的研究。如各种金融机构的target school名单早已被吐槽过无数次了。
有空可以再专门写关于海归择校的文章,但是确实从就业角度而言,出国读研虽然你读书的时间也许短了,也躲过了痛苦的考研,但你在职业规划必须更早、更前,学习和实习各方面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之前做过调查问卷:“你为什么选择出国?”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选择了“想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感受国际生活环境”,很少人选择“害怕考研”。
但是我觉得也许残酷的考研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不确定性因素太大,而大多数人都是惧怕未知的结果的。
认识你自己,选择更适合你自己的路吧。
3
考研择校的核心要素
前面做了些关于考研的心理建设铺垫,下面进入本文精华环节。
也许看完这部分,想通一些问题,能大大提高你考上心仪学校的可能性。
1)考研择校核心纲领
我觉得很多同学考研的心态都不对。
考研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当然是“考上”呀!
所以,你择校,“必须”要在你有较大的把握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个人觉得,考研核心要义八个大字:“扬长避短,集中攻破”。
综合考虑“题目难度”、“是否考数学”、“竞争激烈程度”、“是否对本科歧视”、“是否有畅通渠道接受该校信息”等等。
像如果考金融和商科,很多需要考数学。从数一到数三,难度不一样。因数学为150分,又是最容易拉分的课程,人跟人差距非常大,如果你基础很渣,短期能提高多少是值得存疑的。所以,那就果断放弃需要数学的专业,并没什么可惜的。
其中“竞争激烈程度”主要看这个专业的“考录比”,接反映出该专业的火爆程度。如果达到“数十比一”的考录比,你再优秀也凭什么说你自己能有很大概率考上?放弃这类考录比过高的,说实话,性价比太低。别尼玛说“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大不了来年“再战”,请问你的人生有多少个“一年”?
考虑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学习能力还是有很多方面的考证的,并不是单纯等于“日常成绩好”。前面说了,集中攻破,因为考研也就考那么有限的几科,善于“突击”的人是很有机会的。人贵自知,大部分人是没办法像自己的设想那样全年努力,人总有惰性。那么,考虑清楚你到底能咬牙坚持到什么程度,目标院校的报考难度选择上也必然会有所差别。
虽然说考研相对公平,“是否歧视本科”还是能找得出蛛丝马迹的。比如说即使进入复试之后,老师很容易对本校同学或者说名校本科的人更宽容和青睐。尤其是复试的刷人比例太高的,慎选。
另外,考虑你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如果你已经考了好几次了,“n战”了,请现实一些,降低你的择校标准,以及说边工作边备考。毕竟,人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再说。人在生活条件都得不到很好满足的情况下,是很难全身心的好好复习的。
2)对于就业而言,地域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前面也提到了,多数人都面临“重新选择”的情况。
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所读的学校的地区对就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对于金融而言,已经不是北上深机会更多的问题,是很可能在你回老家之后发现你学的“屠龙之术”。
在择校时,地理位置是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北京、上海的经济发达,人才集聚,发展机会相对也会更多。如今年春节照例兴起的“北上广深vs小县城”、“折叠中国”类似的讨论,最终结论就是真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实在太大。
但是因区位优势的存在,大城市考研难度也会比同水平的其他地方学校更大。
如果你打算以后在读研的城市生活,虽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但北上广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眼界的开阔。
而二三线城市在面临的挑战、压力少一些的同时,发展机会也会相对较少。如果你老家在这些地方,那么选当地最好的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何选择大城市呢?
在金融方面,上海有9所211,北京有26所,深圳只有几个研究生院
从就业机会来说,北京≥上海>深圳,但竞争激烈程度北京>上海>深圳。
依次北京竞争最激烈,机会也最多;上海机会稍微少一点,但是竞争却小很多;而深圳机会少很多,但竞争也相对更小一些。
而且也分行业,像卖方研究所和基金公司在上海非常密集,这也复旦和上财在证券研究领域出了最多校友的部分原因。
所以,一定要考虑清楚未来想就业的城市。
如果你未来想去南方工作,中山大学就是非常好的选择,甚至在当地就业,比北京上海更难考的学校更好。另外像武大、厦大这种区域位置不是特别好的学校,在广深也有大量的校友。
tips 1:如果想就业好,尽可能选择在大城市的学校(地理位置好的学校就业非常强势,如“上财vs浙大”,你会怎么选?)
tips 2:地理位置不好的院校竞争会大大降低(逆向思维,如果为了上名校,可以考虑南开、武大、厦大等)
3)学校有多重要
好的学校的影响不用多说,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氛围、身边的同学的素质,对后续人的能力养成影响非常大。毕业的学校某种意义上会跟你一辈子,优秀的校友资源,是可伴你成长的资源。
清北学生对国家领导人、世界级名人到学校分享习以为常,而偏远地区的学校偶尔有个三四线明星来唱首歌都觉得受宠若惊…
所以首选名气大的学校,985、211的清单里的优先。
比如说北邮这种计算机专业排名非常高,像复旦、人大这种以文科见长的学校,计算机并不算是他们的优势学科。
但是复旦计算机的就业并不会比同城交大的计算机就业弱多少,去顶级公司的大有人在,毕竟这是大家对“复交”强大的学校品牌的认可。
选择学校,远远比专业更重要。
tips 3:尽可能选择综合排名更高的学校(你觉得专业很重要,但是不好意思,“名校渣专业”照样秒杀你“渣校强专业”)
4)如何选择专业
首先,专业重要么?
某种程度上是重要的。
但如果和学校比呢,不好意思,如果学校和专业加起来是100分,那么学校大概占到80分,专业也占到20分。
很多同学想不通这个问题,经常会纠结“我一定要考金融”
似乎不读金融,未来就跟金融无缘,或者自己考上了金融就多有优势似的。
不好意思,这些都是你自己“虚妄的遐想”。
像我之前招实习生,面过不少,最后我招了个实习生,后来才发现她是学“经济史”的。
当时印象反正就觉得是上财的,毕竟看一份简历在开头学历背景那专业的几个字停留的时间实在太短了。
更多的时间,眼神会停留在实习经历、项目经历上,毕竟你写简历这里的篇幅也会更长。
很多同学咨询出国方面的,说“我只想读金融”,“xx项目拿的是管理学学位”。
其实是没搞懂逻辑,谁说干金融一定学金融?
上次我写那篇关于高考的文章“想做金融应该学什么专业”,业内从业人员好多都在下面留言说:反正最不应该学的就是金融学。
这当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是从就业角
度,只要是经管类的专业,基本就没多大差别。
更能定性你的就业的,是你对行业的认知,实习的铺垫,具体技能的掌握。
你说这些都需要对金融行业认识,具体的技能啥的,需要在课堂上学呀,不好意思,都是靠自学。
很不幸,我国的商科教育目前实在太理论化了,导致离实践有鸿沟,学金融的人一样也得出来去实习,自学大量的实务知识。
金融本就是个非常适合跨界的专业。很多理工科的人想转行,也不一定要考经管,上你最有把握的专业,剩下的知识通过自学和实习去补就行。
具体金融行业内,跨界转行的比比皆是。
之前我在一家pe的时候,环顾办公室,正儿八经学金融的还真一个没有。
有我这种纯法律出身的,有学物理和计算机的,有本硕学土木工程的,大家都是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自己通过自学和实习实现的转行。
甚至说我还有学中文、学历史、学政治做金融的朋友,干这行真的学啥的都有。
其次,学硕vs专硕,重要吗?
因为我是学法律出身,大家非常鄙视“法本法硕”,都崇尚法学硕士。后来若干年之后,发现法硕大把工作找得比学硕好的大把。
这真的跟专业无关了,跟“人”有关。
大家对某些专业的痴迷也让我很费解,报考学校和专业非常扎堆。
历来学法律的,大家基本上全部都报民商法、经济法,这几个专业比其他专业考录比高非常多。
而我硕士学校考录比最低的是法制史专业,但又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考录比只有一比一点多。
有个师兄是法制史毕业的,进入某股份制银行总行之后火箭速度晋升,人家没有因为学法制史就跟金融无缘。
tips 4:为了考上名校,大可选择相对冷门/好考的学院or专业,先考上了再说(随便举个例子,网上看过拉勾网创始人许单单的经历和介绍,他多次提到北大校友平台给他带来了多大的 助,他是北京化工读的本科,考的是北大的印度语言与文学专业)
tips 5:如果本专业学得不好,大可选择考法硕、管理类联考的专业,这些跨专业考研利器(很简单的例子,清北法硕当然不如光华、经管、五道口牛,但是不好意思,就是比非清北的强;而且去了清北的平台,你有大把的时间和方法去如何击败清北强专业的同学,比如说来我们这儿上课,哈哈)
4
总结
这篇文章,前面是唠叨话,后面是真心话。
大家如果一定想要考虑改变命运,并不是说一定要一蹴而就。
很多时候你执着的东西,在若干年你走上职场之后发现,根本不值一提。
有的时候,要成功,必须学会舍弃,舍弃那些不重要的,抓住主要的矛盾。
考研,最首要的,还是要考上。
我见过太多拼了命要考光华、五道口好几年而蹉跎岁月的同学。
如果就招那么几个人,还有无数人竞争,从概率学角度上看都那么低,还考来干啥呢?
我在很多场合里都讲过,人生不是排名赛,而是淘汰赛。
你所认识那些当初初中、高中成绩比你好的人,很多人到现混得都不如你。
你唯一需要做的是:不断“存活”下来,不要被淘汰。
比如说先考上个982/211,你自然有充足的时间从其他维度(认知、实习、证书等)去击败那些你原先所遥不可望的清北复交的人。
——————————
附:金融就业选择学校参考
之前提到本科想做金融,如何填志愿的文章,对学校做了一些简单的展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些调整补充。
总之考研的话,建议大家大胆考名校,至少比起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相对而言考研的竞争已经小了不少了,当然综合考虑自己的实力。
因为是从就业角度而言的阐述,所以按照我上面说的择校考量因素,地理位置的分数占比会很高,另外学校的综合排名次之,最后才是专业水平,以及说
仅代表个人意见,可能不够科学,仅供参考。
绝对优势的四大名校——清北复交
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四大名校,你可以经常听到“清北复交”四个字打包出现,通常代表了国内最顶尖的院校、最顶级企业的录用要求、北京上海的强势地理位置以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生源。某种意义上,甚至说海外最顶级的名校(排名比这四所高)回国就业也不一定比得上清北复交,因为校友往往都已经遍布体制内和体制外最核心的岗位,从获取信息和人情角度看,优势太多。
目前光是有商科的学院,北大有国发、经院、光华、汇丰,清华有经管和五道口,交大有安泰和高金(中欧是合作办学),复旦有经院、管院还有最近新开的泛海。无论是招生要求,以及就业都堪称国内之最。
相应清华经管、五道口、光华这种的竞争都堪称变态,复旦交大的考研竞争也异常激烈。就一个建议,如果能上清北复交,无论读多冷的专业都行。
金融领域见长的名校——人大+两财一贸
中国人民大学声名赫赫,拥有很多商科官方学科重点,仅次于清北的生源以及大量体制内的优秀校友,金融专业也是其强势专业,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清北。生源也是和复旦争夺文科第三,和中科大争夺理科第五。人大校友大量活跃在监管机构、银行总行等核心权力部门。
上海财经大学同样代表上海金融中心的强势地位,另外整个学校金融氛围之强,基本整个学校的就业氛围浓且学生非常努力,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复交,上海金融圈内的校友数量甚至超过复交。号称培养了上海市最多的基金经理,最多的财政领域的干部,最多的银行行长。想滴考取难度比复旦小很多。
如果但一定要分的话,从就业角度,人大和上财可以到一点五梯队。人大大家很好理解,上财主要还真就是上海的区域优势。在很多省的录取分数上,上财的分数仅次于复交。
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同为地处北京的金融行业的强势院校,两所学校的金融行业校友非常多,在行业内认可度非常高,即使在北京有“清北人”的夹击下,依旧每年大量的同学进入金融行业的顶级机构。
其他位居于北上的同济、北师和华师等名校,也有不少学生从事金融行业,但相对而言整体学校优势更多在其他专业上。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也逐步开始招收本科生,社科院属于国家级“智库”、中科院属于顶级科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不少在金融行业发展不错,具体本科生如何样本还是比较少,但是依靠着本身学校的名气应该也相当不错。
第三梯队 传统地区顶级名校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分类是严格按照地区优先的,并非以下的学校并不如上述院校,主要是因为北上地理位置的优势,前述学校在金融行业的就业和实习更有优势。但具体到地区,下面的这些学校都是当之无愧的地区龙头。
中山大学:华南地区传统商学强校,岭院和经管学院在广深地区竞争力非常强。华南老大,更是商学顶级强校,拥有经济管理类的众多国家重点学科。如果你想在广深就业,中山大学绝对是非常高性价比的选择。
南开大学:老牌金融名校,非常低调,学生在金融行业口碑非常好,就业除了北京,上海深圳校友也都很多。国际金融的实力很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人大同为全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我一直认为南开属于“考研性价比最高”的学校,因为学校实力非常强,而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考研热度相对适中。实际上整所学校的学生非常拼命且团结友爱,有大量金融行业内校友也会提供支持。
浙江大学:其实金融并不算其优势学科,但是作为顶级名校,理工科非常强势,而且地处杭州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互联网和创业领域氛围非常好。如果想在杭州工作,从事私募及创投相关的工作,浙大是不错的选择。
南京大学:顶级名校,文理学科优秀,金融经管不算强势,但是学生在金融行业口碑非常好,江苏省和上海校友团结且优秀。
武汉大学:经济学传统名校,但受制于武汉地理位置,学生去往广深的很多,金融行业校友众多。
厦门大学:老牌名校,会计财务见长,校园美丽,南方和上海金融行业校友很强大。会计全国第一,经济金融也算顶级行列。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实习不太方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缩写ustc被戏称为“usa student trained centre”,出国堪称顶级,不弱于清北,本身数理学科见长,在国内从事量化方向的校友非常强大。正如其广告所说的:“离上海远,离纽约近”。另外近些年来走出合肥,在上海和苏州都建立了研究院,金融硕士和mba都在上海和苏州上课。
其余地方强校
地区性名校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在经济学科或者管理学科都具备竞争优势,相当多的校友活跃在金融行业。其他比如说地区性财经大学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都曾是行业中领头羊,受制于区域位置如今发展有一定瓶颈,但整体学科优势还在,金融行业内校友众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