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808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考研初试历年真题分析_考生(厦门大学808管理经济学指定书目)
2022厦门大学考研2群:172622130 欢迎加入探讨考研方面的问题!
厦大管院统考历年真题分析
(一) 综述
厦大管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初试统考,即会计系、企业管理系、财务学系、旅游系初试的科目相同。虽然每年真题的组成看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通过对真题的研读,可发现其充分体现厦门大学管院统考某些共同的特点:
1.题型固定
管理学部分试卷的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3个,每题5分;简答题4个,每题10分;论述题1个,每题20分;论述题实际上是一个小的案例分析题,从18,19,20这三年的论述题考察方式上看,案例分析是命题的趋势,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分析案例的能力,从案例中提炼出管理学的知识点,并尽可能做到分析方法全面、多角度,而不是单单只从某个特定角度去分析。2019和2020年管理学论述题更是结合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出题角度更加灵活多变,要求考生除了熟悉、掌握教材知识点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西方经济学部分试卷的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07-09年真题
:名词解释3个,每题5分,简答题2个,每题10分;计算题2个,每题10分;案例分析题或分析论述题1个,20分。从10年真题中开始,计算题分值提高了5分,最后一题由分析论述题改为案例分析题,分值由20分降低为15分。
可见,管理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加大了考察案例分析的力度,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加以重视。
2.基础知识多
仔细分析每年的真题,80%的题目都是课本上的基础内容,没有偏离怪题,考生只要能够记课本上的知识,拿到这部分分数并不难,比如20年和19年的管理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考察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与外部经济,2018年的供给变动,就是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有管理学部分,像2019年的影响组织目标设定的因素也是教材上的内容,大家只要记牢,就能得满分。15%的题目涉及多个知识点,需要考生联系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综合回答,只有5%的题目可能会涉及较生疏的内容,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
3.重点明确
真题中考查的章节、知识点也比较集中。在原来孔茨的管理学中,部分章节每年都会有大量分值的题目出现,也有几章的内容从未有考题出现。从2011年真题来看,管理学第三章一章就有25分的考题,2012年也有15分的考题,这也说明管理学的出题是有重点和规律可循的,读者在复习时也要牢牢地把握第一部分管理环境的内容。西方经济学重点章节有第二、三、四、五、六、七、十章,19、20年的论述题都考到了第二章的弹性问题。16年的名词解释考到了无谓损失,18年的简答题考到了劳动的供给曲线、名词解释考到了寻租理论,这也说明第八章、九章、十一章的重要性也正在逐步提高。第一章没有出现过考题。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产品市场。
4.真题重复率高
考生一定不能忽视考过的真题,因为根据近几年的真题分析可以发现,真题重复率非常高。同一个知识点连续考,可能知识题型不同而已,甚至出现过一模一样的题目。比如18年的名词解释“边际替代率”在14年考过一模一样的题目,18、19年管理学重复考察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学20年考到的时间管理在16年已经考过。因此考生在复习完课本主要内容后,要认真研究真题,反复揣摩,自己总结答题技巧,以便在真正考试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二)近年管理学真题分析
厦大管院从2020年开始管理学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了对林志扬《管理学原理》书中内容的考察,因此我们重点分析2013——2020年的真题,同时会对近两年即2019年、2020年的真题的命题规律做一定的剖析,亦会提到2007年管院实行统考以来的一些命题情况。目前来看,厦大管理学的指定教材已经指定为格里芬版本的《管理学》以及林志扬的《管理学原理》,因此基础复习时以指定教材为主即可,一定要认真研读、理解和背诵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
2013——2019
2013——2019年的考题全部来自于格里芬的《管理学》,在章节分布上多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即考察重点多放置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管理的环境与背景)、第三部分(规划与决策)、第四部分(组织工作的过程)和第五部分(领导过程),在这四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均有涉及,而第六部分(控制过程)通常考点分值在5分左右,考察重点多以名词解释为主,第一部分(导论)通常考察的重点为名词解释或简答。
首先,控制过程部分通常会放置一个名词解释,并且基本都覆盖在第20章,并且名词解释均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但重题几率较小;
第二,简答题设置上通常就是书本上出现的课后题原题(包括每节节后问题和每章章后问题);
第三,论述题出题方式比较灵活,通常不再局限于某一章来答题,而需要结合本书的很多部分来进行系统性作答,必要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
从2013-2019年的真题来看,考题均匀的分布在每章中,从第一章管理学导论到最后一张控制过程都有涉及。但考察的轻重程度不一,重点章节包括领导过程、管理学导论、规划与决策、组织工作的过程。其中领导过程这一章中,考察的比较细致,重点在于激励这个章节。
2015和2016年真题很大程度上都考了以前年度曾经考过的题,譬如,2016年的简答题“心理契约”在2014年曾以名词解释出现;2016年名词解释“时间管理技能”在2015年曾以简答题“列出基本的管理技能并定义”的形式考察;2016年名词解释“分权控制”在2015年也以简答题“描述官僚控制与分权控制的区别”的形式考察……
2018、2019年管理学的考试内容又主要回归教材,不论是名词解释,简答题,甚至是最后一道论述题(科学管理理论),都是教材上出现过的知识,只要将教材熟记于心,并且会适当地拓展相关知识,拿取高分不是件困难的事。
2020
从2020年的真题来看,相对2013年到2019年这七年的考题分布来看,2020年的侧重点有极大不同。2020年的试卷简答题几乎全部来自于林志扬的《管理学原理》,只有名词解释考察了格里芬书中的内容。2020年是第一年808管理学换书,是一个过渡的年份,未来可能会全面去格里芬,只考察林志扬的《管理学原理》。究竟是只考察林志扬,还是两本书都考,这点在21考研结束就可以下定论,所以对于21考研来说,为了保险起见,两本书都得认真学习
结合2010年之前的真题来看,第一部分即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一直是考试的高频命题点,格里芬的《管理学》中较少涉及各个管理学派的观点和评价,但是林志扬的《管理学原理》中对于管理理论丛林的着墨非常多,这意味着在未来年份的808管理学考试中,各个学派的管理理论可能再次成为考试热点
因此,考生要将林志扬的《管理学原理》反复钻研,提取出核心考点,将课后习题中出现过的题和考点要做到烂熟于心。
总结:
1.题型变化不大
管理学部分:与前几年相比,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和20年的题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依然是3个名词解释,共15分,4个简答题共40分,一个论述题20分。从这几年的真题来看,这几种题型已经是管院统考的“标准化”模式,个数及分值的分布基本固定。
2.加大了对材料分析的考察力度。
管理学在13、16、17、18年都没有考察材料分析,都是对某个具体的管理学知识的考察,如泰勒科学管理,企业责任等,这只需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再结合一些商业案例,便能轻松作答。但材料分析题的难度加大,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出相对应的管理学考点。如14年论述题中的新生代员工问题,里面就隐藏着人力资源管理、新型领导方式、激励的管理学知识点;20年“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道论述题其实可以从企业变革、企业组织设计、企业领导方式变革,人力资源角度来作答。材料分析的论述题需要学生宏观把握管理学管理学知识框架,从多角度作答,避免答案片面化,最好是能够在平时进行企业商业案例的积累,在论述题中添加案例可使得答案分析更加出彩,更可能得到可观的分数
3.基础知识多,整体难度较低。
2013-2019年的真题整体难度较低,基本上全部都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自己发挥的并不多。即使是19、20的论述题,读者也可以从教材中直接归纳和提取出答案,只不过是几个简答题的综合而已。
相较于前六年,19、20年的试题难度相对增大些,但整体难度系数也并不是很大,主要体现在管理学的拓展与应用方面。因此只要掌握了课本的基本知识,就能保证在考试中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即便是考案例分析题也能很容易看出案例中包含的原理。
2016年的论述题,就需要同学要学会理论结合实际,把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和理论联系起来,平时多思考,良好的掌握理论知识,理清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多阅读相关的课外文献资料,就可以在考场上如鱼得水,答辩自如了。
2017年论述题出题方式则比较灵活,没有局限于某一章来答题,而结合本书的很多部分来进行系统性作答,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扩展,加大了考生联系各章节知识点的能力。
2018年的题型又回归于教材,整体难度系数偏低,但是普遍存在着压分的现象,如何将自己会的题答得臻于完美,拿取较高得分数,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4、真题重复率高
因为管理学指定的教材有《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所有的题目都从这两本书中来,因此考生要学会归纳和总结,重点复习以往年份考过的题目以及高频考点,力求提高效率,拿下这类常考、重复考的题。
(三)近年管理经济学真题分析
2007年管理经济学出题的重点章节是第二,三、十一章,一共占到了55分,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一章章是新增考点,20分的案例分析题就是考查了该章的内容,以前年度没有出现过。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全面,以前没有出现过考点的章节也要掌握。
2008年管理经济学的真题集中在第三、四、五章,共55分,尤其是第五章,占到了30分。这几章向来都是出题的重点章节。
2009年管理经济学部分主要考核第四、六、七章,共65分,其中第四章占有35分。其中第七章有关价格歧视的知识点第一次考查。
2010年管理经济学部分的考点分布比较散,第三、六、七、八章分值都比较大,尤其是第七章占到了27.5分,而这27.5分都是有关价格歧视的,09年的真题价格歧视只有一个5分的名词解释,但10年第二个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都是考查价格歧视。
2011年管理经济学再次用案例分析的形式重点考察了第十一章的内容,与2007年的情况十分类似,说明管理经济学的考点正在向教材后面的章节逐步侧重。另外值得提醒读者注意的是,2011年简答题的第一道和2010年简答题的第二道几乎是完全重复,考查的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这也再次说明真题的重复率之高,读者要认真把握历年真题中出现过的考点和内容。
2012年管理经济学考查的重点放在了第七章非完全竞争市场,无论是名词解释、简答、计算还是案例分析都有考该部分的内容,分值相当重。
2013年管理经济学考查的知识点章节之间的分布是相对比较均匀的,但是从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开始到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整个后半部分考查的内容较前半部分较多。
2017年管理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难度整体不大,名词解释分别分散于三个章节(3、5、7),并且名词解释考察范围相对有限,重题率大,在计算题考察方面,题目分布在第二章和第六章,比较注重基础的考察,此次第二章的计算题目相对比较意外,但仍然延续了管院出题的一贯风格,主要考察2——7章的计算题,整体难度适中;难度稍微有些大的是简答题,此次的两道简答题在课本上均不能翻到答案,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给予作答,值得注意的是还出现了课本上不曾有的知识点——制度经济学,说明对微观经济学的考察很可能不再局限于课本本身,考生也需要拓展课外微观经济学知识;在案例分析部分,试卷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应用的考察,仍然需要考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来对知识进行对号入座。总体而言,2017年管理经济学难度比前几年有所加大。
2018年管理经济学整体难度偏小。名词解释都是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如供给的变动和边际替代率。简答题第一题也是分析生产厂商的均衡解。论述题仍然回归到消费者理论中的消费者均衡。计算题也是比较常规,价格弹性和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第11章考了名词解释寻租活动,第9章考了简答题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做到全面复习,才能万无一失。当然,复习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产品市场。
2019年名词解释难度不大,都是课本上的重点概念,分布在第2、4、7章;但从19年开始经济学部分的简答题难度增大,风格有点向论述题靠近,没有给出具体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经济学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灵活作答,如“利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计算题难度偏小,和往年一样,是课后习题的变形
2020年名词解释和往年一样较为常规;简答题延续了19年的风格,难度较大,考察的是考生对于经济学课本中设计的知识的宏观把握,如“用市场原理解释如何使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率”,这可能是未来经济学简答题的一个命题趋势,要求考生不能孤立的背诵经济学考点,要把各个章节的知识联合起来理解,理清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计算题部分较往年大不一样,难度陡增,难点在于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增大了,为了应对计算题难度的加大,建议使用尹伯成的经济学练习册适当练习一些难度中上的经济学计算题。
总结:
1.计算题分值继续保持25分
07-09年计算题分值一样,共2题,每题10分,占20分,10年每题提高了2.5分,共25,11、12、13年仍然保持占25分(2014年为12分和13分的组合),这说明管理经济学各部分的分值也在趋于稳定。11年的两道计算题涉及的都是厂商生产的最优价格和产量问题,12年考的是厂商如何生产的问题,13年第一道计算题考查的是寡头市场中的古诺模型,第二道计算题考查的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2014年两个计算题设计的都是生产者的行为,第一道是基础的生产论内容,第二道是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问题,涉及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知识,并且难度较以往年度有所提高。总的来说,考生在复习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础内容,对于课本上的公式要做到熟练运用,同时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思维。
2020年两个计算题偏难,第一道题考的是边际效用与税收,要求考生在理解税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基础上进行作答;第二道题目考察的是三级价格歧视,要求考生清楚三级价格歧视时的均衡条件。这两道计算题都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较为紧密,要求较强的数学公式推导能力。厦门大学808以往的计算题考的不是很难,复习关键在于将第二章至第七章课后计算题熟练掌握下来即可,但得对2020年计算题难度做好准备,在熟练掌握课后习题计算题之后,还得进行难度较大的计算题的连习
2.命题向后面几章开始有所侧重
客观地将,在过去历年的真题当中,微观经济学的前七章一直是命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再以前考生只需要掌握后面几张重要的名词解释就可以,但是近几年后面几章的内容常常成为命题之处。
2014年管理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考查的分别是第十章的一般均衡概念;两道简答题中,除了移到司空见惯的弹性题,另一道就是特别偏的阿罗不可能定理,这是第十章福利经济学的一个知识点,并且在教材中的篇幅不大,考生在复习中可能会习惯性地忽视。最后一道案例分析题同样是最后一章的内容,考察的是市场失灵表现中的外部性,具体而言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同样,这一知识点虽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在教材中也并没有详尽地论述。这给我们的一个很大而且很关键的其时就是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因为教材的篇幅而对知识点的重要性程度先入为主。
由今年考试的出题分布来分析,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全面复习,其次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去重点理解记忆重点章节,如第七章。2020年管理经济学的名词解释比较常规,并且出现了之前年份已考察过的名词解释,在考题分布上比较分散,分别在三、五和十一章。简答题和论述题相对于19年来说,风格较为相似,一道常规题,一道发散题。
总之,考生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点,尤其是重点章节部分的掌握和理解,还要对微观经济学的整个体系有个清晰的认识,充分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
3. 基础知识多,难度偏低,深度增加
从试卷的难度上,14年真题管路经济学部分考查的知识点较为基础,难度不大,名词解释、简答题都是课本上找到答案。计算题考查的依然是常规题型,基本上还是看考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比较明确,如果考生对课本较为熟悉的话,可以快速的联想到课本上的对应内容,从而比较完整的作答。因此,管理经济学部分整体来说偏简单。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以后真题的难度和今年一样简单,建议考生在复习中夯实基础知识,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联系中等难度的题目。
2015年的名词解释考到了纳什均衡、帕累托改进和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几乎都是从第八章以后出题,而第八章以后是传统的认为“非重点章”。因此,我们要打破过去的这种思维定式,对第八章以后的章节也到做好复习工作,了解每一章节的基本内容,对一些曾经考到过的或者可能的考点了然于心。2016年的名词解释同样考到了生产要素,间接佐证了第八章以后章节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
计算题上,2015和2016年西方经济学考的都比较常规,基本上就是效用函数和效用的计算、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几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建议考生复习计算题把重点放在三到七章。
从试卷的难度上,2017年真题管理经济学部分考查的知识点较为基础,难度适中,名词解释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简答题则需要考生对整个微观经济学本身和相关外延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来加以作答。计算题考查的依然是常规题型,基本上还是看考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题目第一小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比较明确,如果考生对课本较为熟悉的话,可以快速的联想到课本上的对应内容,从而比较完整的作答;第二道题目则需要考生结合第一问的作答,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拓展,考察考生课外知识储备和联系课外知识点的能力。因此,管理经济学部分整体来说适中。建议考生在复习中除了夯实基础知识,也要加强知识点的联系与理解,在有余力的情况下练习中等难度的题目。
2018年管理经济学整体难度偏低,所考的所有题目基本上都是教材上的知识点,题目与社会背景联系较少,拓展的内容不多。但是考察的深度有所增加,比如简答题第二题,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考生只有对其理解深刻之后才能将这道题较为完美地作答(数形结合、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角度解释)。建议考生在夯实课本基础知识点才去拓展相关知识,确保在教材上出现过的知识点上拿高分,拿满分。在基础打好之后,才逐渐拓展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切不可本末倒置。
2019考察综合性上升,如简答题第一题的发散分析成本降低方法,第二题对三种不同市场环境下长期均衡状态的对比,考生只有在平时系统思考过经济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较全面的作答。论述题方面与生活较为贴合,讨论的是手机销售问题,考生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多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经济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0年管理经济学考察难度上升,建议考生从两方面做好准备:①平时多思考经济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②在熟练掌握课后习题计算题之后,选取尹伯成书中的一些难度中上的经济学计算题进行练习,防止考场遇到经济学难题时慌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