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我国哲学史考研真题题库及答案 – 哔哩哔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解读)
冯友兰我国哲学史考研真题题库及答案简介:
这篇文章为节选,源自攻关学习网无缺版,题库包括历年真题及各章节课后习题答案解析,可仿照考试,每年更新。
材料全称:冯友兰《我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专项题库】
冯友兰我国哲学史题库及答案摘抄:
名词说明
1化性起伪[武汉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14研]
答: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念,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天然赋性,改造人的赋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建议性恶论,主张人道有恶,否定天资的道德观念,偏重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但凡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尽力的产品,但凡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明,文明是人的创造。
2四书[武汉大学2015研]
答: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氖椤薄K氖榈淖髡甙鬃印⒆铀肌⒚献印⒊套印⒅祆涞取K氖榘寮宜嘉闹行哪谌荩侨逖е缆酆桶旆鄣幕嵬盘逑帧K卧窈螅洞笱А贰吨杏埂繁涑裳9俣ń炭剖楹涂凭倏际员囟潦椋怨糯逃约吧缁崛兆佑胁嘌暇钤兜挠跋臁?br>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尽力想弄理解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劝导他;不到学生心里理解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示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晓得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常常用来阐明对学生需求严肃,先让学生活泼思考,再进行当令启示
,孔子还要肄业生能触类旁通,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日的教育进程中仍具有学习意义。
4“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山东大学2015研]
答:“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道德学出题。戴震建议从具体查询事物中知道事物规则,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分析至微,然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出题,与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相敌对,认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质差异。他将道德道德树立在具体的理性欲求之上,在理性欲求之中寻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法来树立道德学之善。这种思维对作为官方知道形状的“程朱理学”及其实际损害进行了深化的理论批判,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维和人道主义精力。
5良知[北京大学2014研]
答:良知源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知道天性。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明辨对错的感觉,只须依“良知”而行,天然符合道德标准。每自个心里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常识后天遭到情面世事隐瞒。因而从实然的视点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认为。需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6无待[北京大学2014研]
答: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捆绑、无所牵绊、无所凭仗的思维境地。只需抵达“无待”后,人才干脱节客观世界的各种捆绑,获得精力层面的**安适状况。值得留心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沿袭天然。
7善不受报[清华大学2014研]
答: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释教术语。“善不受报”是指修行办法的意图,不在于干事以求好的成果。道生认为未遭到佛法精华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必定意图性的。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只需扔掉酬谢之心,才干促进自个究竟悟道、得道。因而,善不受报不是阻挡我们祛恶行善,而是鼓舞向善的精力,不为任何意图地从事善的活动。
8《太极图说》[清华大学2014研]
答:《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着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示,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中心的世界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世界衍化论,包含事物彼此转化、动态平衡的道理,阐明“万”与“一”的联络疑问以及“立人极”的思维。《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9“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山东大学2014研]
答:“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轲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初步。“心中不忍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推让之心,礼之端也;对错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根据,也是其一切学说的基础地址。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初步。义是人正本就所具有的。
10“不遣对错,以与世俗处”[山东大学2014研]
答:“不遣对错,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全国篇》,这是庄子对自个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对错,不只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联络,也消解了人世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切割对待联络。在“道”的层面上,人世的悉数区别对待,都是极端相对、极端不断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以不在世,不可以以不与世俗处,然后对世俗的种种对错、善恶分辩又不可以以的确,这是荒诞的。
11“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山东大学2014研]
答:“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出自王弼的《老子》是老子关于“有”“无”的根柢观念,即“以无为本”。他认为六合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体存在物资生于“无”。万物要保全本身,就有必要坚持其本体“无”。万有是无的外部体现和作用,所以要“崇本举末”或“崇本息末”。王弼关于“有”“无”的观念在必定程度上提示了表象与本质的联络,认为表象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
12“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山东大学2014研]
答:“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出自王廷相的《慎言·乾运篇》,这是王廷相为批判程朱“万物一理”的观念而提出。他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有不一样,而且理因时致宜,否定固定不变的永久的理。
13“反者道之动”[武汉大学2014研]
答:“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首要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注释《易经》的首要观念之一,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维。认为道老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体现了老子辩证法思维的一大特征。该观念的意义在于提示事物运动改变的缘由和动力以及事物打开运动的规则性,并在实践运用中展示出理论辅导。
14《物不迁论》[武汉大学2014研]
答:《物不迁论》是我国东晋**的释教育者僧肇的着作。其论说的是世界有无改变、生灭、运动的疑问。在僧肇看来,世界事物看起来在那里飞快地作业,但实践上没有改变。因为“动”与“静”是一种相对的假象,放下动态的彼此联络,透过假象看本质,就无谓动与不动。
15太虚即气[武汉大学2014研]
答: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来历疑问的根柢出题。张载认为世界共同于气,气聚则构成万物,气散则构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一样的存在方法。太虚就其广泛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况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共同,真假共同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变成世界的来历。
16康有为[武汉大学2014研]
答:康有为是近代改进派**。哲学上糅合佛、儒,杂以西方进化论、人道论。以气阐明日地的生成和万物的进化,认为改变是天之常道。建议托古改制,创建“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坚持由“小康”而进“大同”的骤变,对立腾跃改造,主张天资人权,对立等级观念。
17知难行易[武汉大学2014研]
答:知难行易出自孙中山《民族主义》。他对立“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他总结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然后知”“知然后走”的打开进程规则。“知难行易”包括两方面:①先有实习,后有常识,建议“不知亦能行”;②从实习中总结出的科学常识是难能可贵的,有必要注重科学常识对实习的辅导,提出“能知必能行”。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有些,他对知行联络的深化分析,打开和丰厚了我国哲学的“知”和“行”的领域。
……
攻关学习网有关抢手材料目录:
[视频]郭齐勇《我国哲学史》精讲【教材精讲】
[全套材料]杭州师范大学《我国哲学史》考研全套
[全套材料]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802中西方哲学史(我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考研全套
[全套材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讨所《852我国哲学史》考研全套
[全套材料]我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831我国哲学史》考研全套
[全套材料]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801哲学史(我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考研全套
[全套材料]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打点学院《802我国哲学史(至明清)》考研全套
[全套材料]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10我国哲学史》考研全套
[全套材料]湖南大学岳麓书院《843我国哲学史》考研全套
……
>>>这篇文章为无缺版节选>>>无缺版及有关材料均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
>>>无缺版>>>baidu-攻关学习网>>>查找>>>
>>>或直接仿制网址查找:http://ggw.100xuexi.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