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2022年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2022年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及解析
?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教原-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
含义: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分类:
(1)广义: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2)狭义: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
2.分组教学制(教原-教学-教学组织形式)
定义:
分组教学制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类型:
(1)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2)内部分组与外部分组;
评价:
(1)优点: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不同班组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2)缺点: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与教学公平的要求相左。
?
3.壬戌学制(中教-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简介:
壬戌学制即1922年“新学制”,由于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内容:
(1)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实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体系:①纵向: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②横向:与中学平行的有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
?
4.《1944年教育改革法》(外教-欧美之英国教育的发展)
简介: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内容:
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和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
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在册生正常上学的职责。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④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
5.学习动机(教心-学习动机)
简介:
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成败归因。
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①内部动机②外部动机;
(2)奥苏泊尔根据学业成就:①认知内驱力②自我提高内驱力③附属内驱力;
(3)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范围:①个人动机②情境动机;
(4)根据学习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①近景动机②远景动机
?
6.心智技能(教心-技能的形成-技能及作用)
含义:
也称智力技能或智慧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也包括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
特点;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
(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在头脑内部进行;
(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内部语言可以合并简化。
二、简答
1.德育过程的特点(教原-德育-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定义:
德育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规律特点:
(1)是教师教导下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构建的过程:
①学生对环境影响的主动吸收;
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教导;
③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互促进。
(2)是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①思想品德发展的整体性;
②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
③德育实践的针对性:
a、学生的道德认知;
b、要注意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
c、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向行为的转化.
(3)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①自我教育能力培育的意义:
a、德育的重要条件;b、德育的重要标志。
②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a、自我期望能力;b、自我评价能力;c、自我调控能力。
③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a、从自我中心、到他律、到自律、到自由;
b、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
?
2.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外教-欧美教育思想发展-19至20世纪的思潮和实验)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含义: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
(2)特点:①实验对象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②进步学校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③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④重视从做中学;⑤注意学校的民主问题。
(3)主要代表人物:帕克、杜威、克伯屈等。
发展历程:
(1)兴起期(1883-1918)
被称为“进步教育之父”的帕克于1883年起在昆西市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2)成型期(1918-1928)
1919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1920年,该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和纲领;1924年,该协会创办了《进步教育》杂志,开始向人们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3)转折期(1929-1943)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大萧条改变了进步教育运动的方向,重心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从强调儿童中心、个人自由发展,转向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催生分化了改造主义这一产物。
(4)衰落期(1944-1957)
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开始进入衰落阶段。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一个时代的结束。
?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教心-学习动机-主要理论)
自我效能感:
(1)简介: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当个体面对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时,是否能主动全力以赴,取决于他对自我效能的评估,自我效能指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经验,自己是否对某一特定工作有能力达到满意结果的主观预期。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①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削弱自我效能感;
②间接经验:包括书本知识和他人成败的经验,学习者通过掌握书本知识、观察他人的成败产生的间接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强弱;
③言语劝说:通过与他人的言语互动,建议、劝告、解释、引导等,与个体已有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结合,改变个体心态度,来影响自我效能的强弱;
④情绪唤醒水平:个体情绪唤醒水平的高低,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当个体不为负面情绪困扰时,更期望成功;
⑤身心状况: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评估,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期望。
?
4.家庭教育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教心-社会规范与品德发展-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培养-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影响儿童品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是主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家庭教育环境对品德发展的影响,可分为主、客观两方面因素。
(1)客观因素:
①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如因父母感情破裂离婚而导致儿童居无定所,会对其品德发展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②家庭主要社会关系。受到不同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的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儿童的品德发展;
③家长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家长职业类型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对子女的品德的发展的影响也有明显不同。
(2)主观因素:
①家长的品德。家长是儿童模仿的榜样,比如家长品德不良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比如良好的养育态度,和对子女的积极期望,对孩子品德发展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③家长作风和家庭气氛。比如和善的家庭作风,有利于儿童的良好品德发展;过于严厉的作风,则会使儿童产生敌对、反抗行为,阻碍良好品德的发展。在和睦、平常、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儿童的品德发展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
?
三、论述题
1.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对“五育融合”的看法(教原-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教育的定义:
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需要、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①含义: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引领地位;
②作用:集中体现了我国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推动作用。
(2)智育:
①含义:是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②作用; 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
(3)体育:
①含义:是指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②作用:体力、体质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强健的体魄是人们从事劳动生产、社会活动、军事活动、幸福生活的前提。
(4)美育;
①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②作用:在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追求美好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劳动教育:
①含义: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劳动的知识、技能,强调学生参加劳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正确的劳动态度,培育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教育;
②作用:具有培养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精神等,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相对独立,不能相互代替。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特点、规律、功能,相对独立,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每一育的社会价值、个体发展价值都不同。
(2)五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其中,德育对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认识基础、智力支持;体育是实施其它各育的体质体能保证;美育可以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3)坚持五育融合。为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应坚持五育融合,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是根据教育不同领域的特点和要求,实施合乎其自身规律的教育。比如智育和德育,根据其任务和特点的差别,我们应在实施过程中遵照不同的原则,采用不同方法;
二是注意全面发展教育各区域的协调配合、发展与转化,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孤立他们,应使其相互融合、相互融通、协调发展;
三是防止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沦为排斥个性、平均发展。全面发展并不主张门门满分、平均发展,学校教育要根据个体的差异,在教育内容上要有侧重,在教学方法上要有不同。
?
2.举一个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贯彻教学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原-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
(1)定义: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与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规律的反映,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
(2)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a、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教材,使选择和补充的教学内容能切合时代的需要、反映学科的进步;力求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及其方法、过程都是科学的、准确的、富有教益的。
b、讲授人文、科学知识,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更要力求准确,不可因追求通俗有趣而影响了教学的科学性。一旦发现自己的讲授、演算有错误,应及时纠正。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社会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如语文、历史、政治等都是提高学生思想修养,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教材;自然学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经历的艰辛过程、揭示的客观规律,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教学的具体内容。如果空泛地向学生道德说教,生拉硬扯地进行思想教育,就会削弱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教师要深入领悟、吃透教材,根据教学需要补充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包括且不限于生动的故事、经典的格言、动人的录像等, 助学生开启心智、震撼心灵、受益终身。
④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课程方向是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只能完全由教教师来决定”。所以,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主要依靠教师自身过硬的素质来保障。
(3)实例
在讲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知识点时,通过讲授细胞的科学发现史、光学显微镜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等,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再辩证地纵向对比多个不同门类物种生命活动的状态,横向迁移物理、化学中物质的基本粒子、基本结构等,保证教学的思想性;结合播放细胞发现史上有趣故事和最近科研结论的影像,从微观到宏观的多角度引导和讲解,统一该知识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对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启示(中教-现代教育家-黄炎培)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了社会生活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的作用、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等。
(1)作用
①理论价值作用
在于: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②对教育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可用之才,社会从业者受到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无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土,市无流氓,社会国家的基础由此确立。
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
在于: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消灭贫困,进而让国家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基本自由权利。
(2)地位
①“一贯的”指应当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贯穿全部的教育过程、职业生涯,建立从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再补习的体系。
②“整个的”指不仅学校教育体系中拥有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系统沟通。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职业教育也不能偏重片面的实用。
③“正统的”指应当破除以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地位要和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3)目的
①“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浪费,使生计得保障。
②“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职业道德,使之能胜任其职、热爱其职,进而使之能有发明创造,造福于人类社会。
(4)办学方针
①社会化
职业教育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办学方式等都要实现社会化。
②科学化
用科学方法来解决职业教育遇到的问题,物质工作、人事工作等都要遵循科学原则,运用科学办法。
(5)教学原则
①手脑并用;②做学合一;③理论与实际并行;④知识与技能并重。
(6)职业道德教育
①“敬业”,指对其职业专注热爱、尽职尽责,对其职业有追求、对其社会有贡献。
②“乐群”指有高尚的情操、善合作的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奉献精神。
(6)评价和启示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社会化等特征,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诸多追求,体现了他正确的教育观、社会政治观;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体力劳动结合脑力劳动,理论联系实际等思想,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理论、实践的价值。
?
4.赫尔巴特和杜威的课程思想比较(外教-欧美教育思想发展)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建立在心理学、伦理学基础上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通过知识教学促进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以兴趣和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的课程理论,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等。赫尔巴特被认为是传统教育学的旗帜人物,其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上的理论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

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他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的关键人物,其主要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
(1)在课程内容上:
①赫尔巴特提倡分科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他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他把人的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六种,认为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多方面的兴趣。所以,他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的”学科,包括历史、神学和语言文字等,另一类是“科学的”学科,即数学及各种自然学科,提出了一个以心理学为基础,课程有明确设置、编制依据的,比较完整、系统分科课程理论。
②杜威提倡活动课程
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这种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纺织、绘画、唱歌、讲故事、阅读等形式。他认为,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是一种综合各门学科的活动课程。同时,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与人类间接经验对立起来,指出成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成年人的经验的获取,也有指导价值,关键在于使儿童最终获取较系统的知识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2)两者课程理论的比较:
赫尔巴特和杜威两人都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赫尔巴特认为早期儿童的直接经验并不是完美,往往是分散、杂乱的,因而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因此,赫尔巴特指出,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直接经验保持联系。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很看重直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同时,兴趣也是其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兴趣本身就存在于直接经验之中。但由于他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形成机械教学。
杜威强调的是将各门学科教材或知识的间接经验,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有经验,即还原成直接经验。但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间接经验都可以还原成直接经验,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人类知识的精华困难重重,过于理想有局限。再者,杜威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方式的知识传授,会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变得零散,难构成体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难点。
(3)评价:
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不同两个时代的教育家的典型代表,他们分别代表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他们顺应其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教育学的变革,其课程思想在全世界影响深远,其课程理论强力地推动了世界教育进程,虽有时代局限,但可以启示我们利用其理论中的精华,来改善我们现行的课程教学, 助、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09.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