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新传##新传考研#今天睡前和…来自新传考研任意门…
??1
社会认知的偏差—相似假定作用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在个性或态度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2
动机性归因偏差—虚假一致性的原因之一
我们有夸大自我行为和观点,假设他人会做出与我们一样的反应的倾向,这就是虚假一致性偏差。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在个性或态度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一种可能原因是因为人们喜欢与和他们相似、行为一致的人为伴。
另一种是我们总会愿意突出自己的观点,在乎自己的意见,因此就增强了对一致性的信念。
另外,人们总是有一种期望,就是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是好的、合适的和有代表性的,以此来保持自己的自尊水平。
3
说服说服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的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①专家资格②可靠性③受欢迎程度
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由三个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
相似是喜欢的重要基础,所以它有助于态度改变。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致。一般来说,传达者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越高,态度主体越易受到传达者的影响而发生态度改变。这种相似性不仅包括共同的爱好、价值观等,而且与他们的种族观点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4
群体思维的原因
群体思维指的是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群体思维往往导致错误的决策结果。
群体思维发生原因:(1)高的凝聚力(2)强势的领导(3)相似的背景、利益和价值观(4)群体规范要求成员以支持群体决策的方式支持群体的崇高地位。
5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性:总的来说,受助者和潜在助人者的相似性影响了个体是否采取救助行动。
6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
对相似性的解释:
第一,与我们观点相似的人使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一种社会性证实。让我们产生一种“我们是正确的”这种感觉,这是一种酬赏。
第二,海德的平衡理论认为个体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持自己与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喜欢或不喜欢来达到。
第三,对于在重要问题上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
第四,人们有意选择在态度和社会欢迎性上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伙伴。期望—效价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接近他们真正有希望吸引到的,而且又是他们所希望的那些人。
7
社会比较的对象
社会比较是将自身状态与相类似的他人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的过程。
费斯廷格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并不存在个人可以信任的绝对评价标准,当个体需要认知自己但又缺乏或没有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就会通过与
自己地位、职位、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认知自己。很多时候,社会比较是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个体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社会比较倾向越强;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
文章来源: 娜娜老师 知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