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丨哲学考研(何为现代国家)

/ 现实的人?/
导言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曾将启蒙精神的不变原型归结为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这就是人!”。人的问题构成了近代以来思想史的一个关键理论楔子。而马克思也正是在启蒙传统的影响下逐渐从“抽象的人”和“类本质的人”中发现了“现实的人”。从这一基础出发,辉煌的历史唯物论才得以建筑。

part.1?原典寻踪
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就将天国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类本质,同时期麦克斯·施蒂纳的名著《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则奠基了唯我论和无政府主义的人学,他揭示了所有诸如意识、道德、宗教、宗教、法律、国家、社会、人民、祖国等概念都是用非个人的普遍性的东西来奴役个人,是“否定你自己的”。由此,他不仅说明了唯一者的利己主义原则,并依托“我”的概念揭示了自我解放的道路——即自我解放不可能依靠自我之外的任何永恒的观念和原则,必须“回到你自己那里去”。施蒂纳虽然反对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人学,但是却抽象地发展了“人”的概念。

马克思的贡献就在于提供了“现实的人”的现实视角。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解剖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时就指出了“整个的人”对“现实的人”的颠倒——“如果思辨的法哲学,这种关于现代国家———它的现实仍然是彼岸世界,虽然这个彼岸世界也只在莱茵河彼岸———的抽象而不切实际的思维,只是在德国才有可能产生,那么反过来说,德国人那种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关于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能产生,也只是因为现代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现代国家对“人”——尤其是对“整个的人”的庄严承诺恰恰意味着对“现实的人”的废黜。这一对现代性的经典诊断深刻影响了欧洲思想史传统。在那时的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以“法人”“社会团体”等类的形式使自身客体化,这样就可以从现实的人中引申出国家。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人的存在的社会形式可以看做人的本质的实现,看做人的本质的客体化,它们是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

“现实的人”的原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被正式提出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里,现实的人被视为历史的前提——“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人凭借其现实的物质生产及其产品构成了历史发展运动的条件和动因,“全部人类

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以“现实的人”的目光审视现实的历史,就意味着在人的交往活动背后发现物质生产——“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现实的人”对“类本质的人”的颠覆在晚年恩格斯的笔下也被反复说明。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认真地研究过的唯一的宗教是基督教,即以一神教为基础的西方的世界宗教。他指出,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的反映、映象。但是,这个神本身是长期的抽象过程的产物,是以前的许多部落神和民族神集中起来的精华。与此相应,被反映为这个神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同样是许多现实的人的精华,是抽象的人,因而本身又是一个思想上的形象。费尔巴哈在每一页上都宣扬感性,宣扬专心研究具体的东西、研究现实,可是这同一个费尔巴哈,一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这意味着费尔巴哈虽然将(基督教中的)神性归结于此岸世界的人的类本质,但这还是不足的,还是不够此岸性的。纷杂的宗教镜像背后是多样部落民族的长期具体抽象,是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

part.2?原理伸展?
首先要明确“现实的人”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现实的人就是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其次,要着重谈到现实的人在人类历史中如何获得现实的规定性。作为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人是从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获得具体规定的。这样的规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现实的人生存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还产生出人的新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从而使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不断延续下去而获得丰富与发展。

第三,人类自身的生产。此即人类的繁衍。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现实的人的存在就要中断,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会终止。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因而也构成历史的现实前提。这种现实的活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并由此构成了现实的人所不能脱离的自然规定和社会规定。

第四,现实的人还是有意识的人。意识同样是现实的人的规定,但它只是一个派生的规定。

最后,在说明了作为历史前提的“现实的人”之后,还要谈及他又如何被历史所塑造,作为历史的结果而存在。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过程,现实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结果。历史脱离了现实的人就会成为抽象的历史,人脱离了现实的历史就会变成抽象的人。因此,现实的人不止是自然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历史的产物。这样的结果既出自一定的前提,同时又转化为新的前提。这种前提与结果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转化,表现为历史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part.3?考情解析
“现实的人”是马哲的一个大热门考点,考察频率3颗星★★★

其通常作为名词解释、简答或论述题考察,如华中师范大学23年马哲名词解释第一题,中山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二题,山西大学23年马哲论述第一题,南开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三题。主要考察“现实的人”的概念解释,以及“现实的人”的四个规定。

“现实的人”有时也在材料题中进行考察,如华南师范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二题,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该考点;南开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二题,要求考生结合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选段谈谈对现实的人的理解。

总之,同学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要注意结合马恩在不同时期的原文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典表述组织答案,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原理为基础进行伸展。如果有同学报考的是像南开大学一样钟情此考点(不惜拿出相当的分值考察两遍)的高校,就一定要在作答时注重策略,看清设问,运用材料,厘清哪道题更侧重原理,哪道题更侧重原著和理解。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01.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