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竞争催生考研辅导市场,辅导机构能够避免考研高分被刷吗_考生
原标题:内卷化竞争催生考研辅导市场,辅导机构能够避免考研高分被刷吗?
一、考研报名人数不断增长
在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国内优质岗位入职门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选择进一步深造已经成为了多数大学生的共识。因此近年来考研热愈演愈烈,从报名人数变化情况来看,2016-2017年可以说是国内考研形式的一个主要转折点,从2016-2020年国内考研人数从177万增长至341万几乎翻了一倍,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377万,2022年突破400万成为大概率事件。结合高考近1000万人报名的数据和部分保研生的数量来看,这就意味着在高考考生中未来将会有40%以上会继续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可以说考研目前在全国升学考试领域的规模已经仅次于高考,这也孕育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资料来源:教育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尽管国内考研报名规模快速上升,但是录取率总体变化不大,特别是硕士扩招速度虽然在加快但是根本无法跟上考试报名人数的增长速度。2020年预计国内硕士毕业生数量在80万人左右,结合保研生的数量来看,总体上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综合录取率在15%左右,考生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另外不同层级学校的考研录取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事实上部分院校在录取工作中间或多或少存在“院校歧视”现象,这就使得部分层次偏低院校的考研成功率进一步降低。
资料来源:教育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本科学历竞争力下降
自1999年全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演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渐长,从2011-2021年间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从660万人增长至909万人,同时一些省份在提高录取率的同时还不断增加本科一批录取院校数量,使得传统的一本二本之间区别逐渐被消解,目前本科学历在求职、落户等方面均已经没有优势,例如2020 年《北京市积
分落户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积分落户申请人在取得国民教育系列及教育部认可的学历(学位)的,可以获得相应的落户积分,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的同学可以加26分。因此本科学历竞争力的持续削弱导致了考研市场的火爆。
资料来源:教育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考研辅导培训市场调查研究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另外考研相比于高考而言复读/二战率高也是一个显著特点,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之后升学与准备升学的人数比重达到20%以上,另外根据对考研失败的考生调查当中,选择二战的比重高达40%以上,另外还有20%为表达意见。说明考研培训市场本身属于一个需求刚性强、具有一定复购率、客单价较高的市场。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三、考研辅导行业的刚需特点
考研先报志愿后考试的录取方式决定了,对于考生个体而言,目标院校专业的报录比意义远大于整体的录取率。同时,考研扎堆现象非常明显,大多数考生的目标院校都是985、211高校导致多数考生面临的是比总体更激烈的竞争。数据显示在考研生源当中来自二本院校的考生比重达到41%,非985/211院校考生比重近80%,而相比之下985/211院校集中了全国73.4%的报考志愿,因此竞争的激烈程度被进一步加强了。近年来还不断出现院校扎堆报考分数线暴涨以及高分考生在复试过程当中被刷的情况,这实际说明随着竞争的激烈化,除了初试分数以外的因素(院校背景、个人素养、本科成绩等)越来越被看重,好学校根本不缺乏好生源。因此考研对考生的挑战来自于规则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对称性、考试本身的高难度、复习备考时间精力不足等多方面,与高考相比考生需要了解的信息更多,这就需要为这些需求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考研辅导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考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多数考生对于考研独自复习的效率并不满意,数据显示56%的考生对于数学和专业课复习进度和效率不满意。而从目前市场辅导机构的切入点来看,由于数学、英语等科目覆盖面较广,考核内容统一,容易实现规模化。专业课由招生院校自主出题,内容不一、较为分散。传统线下机构以公共课培训为发力点,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辅导资料和课程体系,而专业课目前主要是走高单价路线的精品课为主,部分机构专注部分科目形成自己特色,比如厚大法硕专注法学、 考研偏向财经类;还有部分小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本土化教学。现阶段市场已经基本成型,一方面是名师体系下考研市场基本已经在各个公共课上有了名师集中化的趋势,考生的选择往往在三到四位主要老师中间。而随着在职研究生纳入统招,在职群体比较认人认口碑,机构靠口碑慢慢积累客源,客户粘性强,是机构较为容易的发力点。在职研究生招录的并轨和认可度的提高为在职人群市场打开奠定了基础,是一些在职培训机构引流其他领域客户的良好发力点,未来有望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资料来源: ,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