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珞巴族刀舞的社会价值及文明传承研讨_日子_扮演_祭祀(民族学考研真题)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珞巴族刀舞的社会价值及文明传承研讨
珞巴族刀舞的社会价值及文明传承研讨
耿献伟
摘 要:珞巴刀舞新近是珞巴先民打猎归来时的祭祀活动,与他们的日后世昆裔息有关,研讨珞巴刀舞关于晓得珞巴族先民的出产日子、性格特征都有偏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郊野查询法、文献材料法等办法分析珞巴族刀舞根由、扮演方法及生计现状等。首要结论:刀舞是珞巴人围猎时的场景再现,是祖先留传下来的名贵文明遗产;具有祭祀、文娱、健身和交流的功用;可以增强民族凝集力,推进部落内部调和联合。
要害词:珞巴族;刀舞;社会价值;传承
我国少量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来历于初始的打猎或农耕活动,与我们的出产日后世昆裔息有关。不一样民族的传统体育体现着不一样民族的日子习气和精力容颜,反映着不一样民族繁衍生息的进程。而跟着年代的前进,社会的替换,我们日子方法的变迁,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不习气社会的打开,永久的不见在我们的回想之中;有些项目因契合社会的需要,经过从头清楚规则而得以撒播下来,如:西藏工布响箭;还有一有些经过面目一新或许方法替换才得以连续,西藏珞巴族刀舞就是其间之一。研讨珞巴刀舞关于晓得珞巴族先民的出产日子、性格特征及民族体育文明都有偏重要的意义。课题组于2014年8月15-20日在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进行了实地调研,采访了村长达波尔和群众扎西、达布,赏识了村里的风俗博物馆,赏识了珞巴刀舞扮演,获取了许多有关珞巴族体育文明的详尽材料,为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一、珞巴族刀舞根由
珞巴族世居青藏高原,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员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西藏人员普查计算,2010年末,我国境内的珞巴族员员为3489人。[1]他们首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山麓的珞瑜区域,居住于米林、错那、察隅、墨脱、隆子等县境内。“珞巴”藏语为“南边人”,是藏族群众对居住在珞瑜区域的我们的惯称,因其居住在西藏的南部区域而得名。他们终年日子在深山峡谷之中,构成了博嘎儿、米辛巴、米古巴等三十多个部落,因为交通极为不便利,部落之间联络甚少,处于相对独立关闭的状况,言语也有较大的差异。在西藏民主变革早年,这些部落仍然日子在刀耕火种的初始状况,终年以打猎为生。刀和箭是他们进行打猎和防身的重要武器,箭的作用是射杀猎物,刀的作用首要是采伐荆棘拓荒路途、围杀猎物、防备动物的突击以及切割猎物的肉和皮。因而,手拿弩弓、身背箭筒、腰垮三刀(大刀、中刀、小刀)是珞巴族男人常见的装束。珞巴先民们以刀为东西,撰写了各种舞蹈,以祭祀各方神灵。刀舞就是珞巴人根据打猎祭祀的需要,依照传统宗教典礼进行的初始舞蹈方法,是我们打猎归来庆祝收成的方法。
二、珞巴族刀舞扮演方法
刀舞又称“边布人”,是珞巴族最具民族特征的舞蹈之一,发生于珞巴远古部落的围猎活动,也是珞巴族力气和成功的标志。每当打猎回来,他们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刀舞扮演。扮演时,有一人单独扮演,有两人并排扮演,还有多人集体扮演等多种方法。米林县南伊乡才召村珞巴族归于博嘎儿部落。民主变革之前,他们居住在才召沟的大山深处,首要以打猎为生,刀舞是猎手打猎回来后有必要进行的祭祀活动。民主变革之后,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中心、自治区、地县及福建省援藏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撑持下,珞巴族走上了现代化的出产路途,经济文明得到灵敏打开。[2]1985年,为呼应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呼唤,才召珞巴族从南伊乡拉嘎沟搬场下山,出产日子也随之发生了根柢性的改变,从深山老林里搬出来的珞巴族脱节了打猎为主的日子,初步了以农、牧为主,兼以旅行业、特征农牧业与养殖业的出产方法。尽管没有了猎狩,但刀舞等舞蹈仍是他们日子中的一有些,每年的节日庆典他们都要跳刀舞进行宗教祭祀。这些年,米林县为打开旅行业,将才召村作为珞巴风俗村要点举荐,把刀舞等珞巴族舞蹈会集在“黄牡丹”旅行节前进行扮演,以招引更多的游客。
才召村作为珞巴族员聚居的村落,专门辟有供本族员进行往常祭祀活动特别是跳刀舞的场所。在才召村的广场上搭有一个高约一米,面积三十多平方的戏台
子,台子的后部中心竖一根大柱子,上面挂着牛头和哈达,以示祭祀。刀舞扮演进程中,上台扮演者共有8人,他们头戴用竹器编织、熊皮限制的帽子,身穿羊毛织就、长到腹部的黑色坎肩,披挂着打猎用的弓和箭筒,手握珞巴长刀。扮演初步,舞者手举长刀,来回跳动,一会儿穿插换位,持刀对舞,一会儿横握长刀,原地顿步摆晃双肩,一会儿站成两列,像战争的勇士,一会儿围成圆圈,像捕猎时的围杀,不断做出刺杀的动作,以示自个的英勇。且不断重复着一句唱词:“卡曲玛露——玛露卡曲——玛日——玛日”,意思是向对手应战。整个舞蹈进程没有音乐,只需舞者宣告的“哦、哦、哦、呵”的声响和节奏,在吼叫中进行剧烈劈杀,局势非常火热,充分体现了珞巴族猎手的骁勇和阳刚。[2]据查询,早年打猎回来扮演刀舞时,都有巫师纽布或咪剂伴唱进行,跟着年月的消逝,巫师也逐骤变老、离世,而年青人也不愿意传承,巫师祭祀和伴唱也就撤消了。
三、珞巴族刀舞的价值与功用
(一)先民围猎景象的再现功用
刀舞作为祖先留传下来的名贵的文明遗产,是珞巴人围猎时的场景再现。打猎是珞巴族男人的作业,他们上山打猎时少则三五人,多则至悉数落的青壮年男人,一去就是两三个月,每打到一些猎物,他们都会剥去兽皮,将肉熏干,放到离部落不远的山上,然后持续打猎。当发现大型猛兽如:野猪、野牛等,因为弩弓射杀不死,他们就拿出大刀进行围猎,吼叫着进行围堵,使得野兽严峻失措,迷糊了对人的进犯知道,这样更简略将猎物杀死。当打够必定数量,他们就会告诉部落,然后悉数落的男女老少一同出动上山抬猎物,回来之后会把猎物按人员均匀分给各家。刀舞是珞巴男人围猎时与野兽奋斗的景象再现,是对珞巴先民精力世界的身体动作表达,其融入了祭祀歌舞,有情节、内容、歌舞、弓刀操练和打架追杀等,现已具有了现代戏曲歌舞和体育运动方法萌发的要素,是体育美学和体育人类学研讨的“活化石”。[3]
(二)祭祀文娱功用
珞巴民族曩昔居住在深山老林,深林中终年多雨,环境险谲,各种天然灾害和损伤事端时有发生,使他们对生命怀有害怕和奇妙之感,所以便发生了崇拜和崇奉。博嘎儿部落的崇奉中,没有清楚的主神,神和鬼也没有清楚的差异,一概称为“乌佑”,博嘎儿语意为“鬼魂”。珞巴族崇拜的目标形形色色,天、地、河流、树木、各种动物及阿宾肯日等英豪人物都是他们崇拜的目标,如博嘎儿部落非常崇拜山君,认为其是坚决不能猎狩的目标,见到山君也不能喊山君,只能叫作“哥哥”,假定打猎中误伤了山君,悉数落的人都要集合在一同杀鸡宰牛并跳起舞蹈对山君进行祭祀。农耕时节,外出打猎、制毒箭等都要进行祭祀活动,敬献各路神灵,以护佑我们的平安。
珞巴人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刀舞是其间的首要方法。刀舞典礼之前,先将猎物的头割下挂在柱子上,由巫师“纽布”或“咪剂”掌管典礼,之后纽布或咪剂跳起《纽布衣》和《哈日巴》,其意图是为了敬献山神、树神。向神灵敬献猎物头颅,意思是咱们猎杀了你们的家畜,如今献上家畜头颅,请保佑咱们今后不要遭到损伤。接着,刀舞扮演初步进行。舞者心境高昂,动作坚毅有力,现场气氛逐步火热高扬,极具感染力,招引周围观众莫不跃跃欲试,共舞共呼、共醉共狂。
(三)健身功用
尽管刀舞是珞巴族的一种祭祀活动,但却以舞者不断地跳动作为祭祀的表达方法。刀舞多以鸟兽等动物的形状和动作仿照以及我们捕捉、驯养动物的局势为基础,以顿、跨、跳动、晃肩和手拿大刀的抡、砍、杀、刺等为根柢动作。[4]协作各种办法、身形及下肢动作来进行。舞蹈进程中,舞者全身的关节、肌肉和神经都参加其间,这些动作不但使刀舞扮演者起到开阔胸襟、振奋精力、愉悦身心、开释压力,还能表达打猎回来的高兴之情。研讨标明,在跳刀舞的进程中,参加者经过动作的高低、速度、力气、动作时空改变等,有助于改进神经体系功用情况;经过改动运动方位、方向、节奏、道路以影响不一样的肌肉群,经过单一动作和复合性动作的改变来培育人体的调和性,前进关节的活络性,这些动作改进了身体的呼吸体系、循环体系、神经体系的运转,也推进了体系间的调和打开,一起,刀舞扮演进程中,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韧带及内脏器官得到全部训练,增强肌力,前进心肺功用,推进人的身心安康。
(四)交流功用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言语,是人的心里世界与身体肌体的彼此联系而构成的具有激烈体现力的艺术方法,是各族公民的天才创造和前史文明的特别回想;是各族公民千百年来以肢体言语来计数民族前史文明的一起方法。[5](p157)珞巴刀舞也是如此,西藏平缓解放早年,珞巴族以部落的方法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深山老林之中,每个部落的几十户人员零星居住在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当地,加上交通极为不便利,部落内部成员之间交流的机缘非常少,猎手们外出打猎,其别人则待在家里,几乎没有啥文娱健身活动,期盼着猎手们提前打猎归来,一般只需在打猎归来时,我们才干集合到一同,跳起刀舞。所以说,刀舞活动与其说是娱神,不如说是共欢。正如陈兴贵在《彝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与社会文明功用》中所说:“舞蹈可以弥补言语交流中的捆绑性,可以使我们的交流更具有直接性和道理性”。[6]
(五)增强民族凝集力,推进部落内部调和联合
珞巴族员员较少,每个部落人员更少,为了可以凝集人心,需要找到适合的前言和恰当的机缘,刀舞就是最合适选择。外出打猎时,部落里只是选出一些精力充分的年青人和有经历的猎手,当打猎归来时,则悉数落人都要出来迎候。在巫师的掌管下,我们一同跳起刀舞。平常了解的、不了解的,联络接近的或许有敌对的,此时都是兄弟姐妹,各种敌对和敌视化为乌有,尽情享受猎手们成功归来的高兴之情,抵达了增进彼此豪情的意图,强化了部落之间的认同,增强了部落族群的凝集力。刀舞结束之后,他们依照初始遗风将猎物分配给各个家庭,每自个都能享受打猎的作用,这种风俗风俗推进了部落内部的调和联合。
四、珞巴族刀舞的生计危机
珞巴刀舞是珞巴人打猎之后的文娱消遣,是珞巴族打猎文明的代表。而跟着珞巴人从大山深处搬出来过上久居的日子,国家出台禁猎的方针,他们的日子方法发生了完全的改动,旧日的打猎已不复存在,打猎归来的刀舞祭祀也随之不见,就连村里的巫师“纽布”“咪剂”因无年青人继承,跟着他们的离世而失传。年青人外出上学,中年人进城务工,没有人去跳刀舞,也没有人关怀刀舞。就如珞巴族学生达玛所说:“熊皮帽,黑坎肩、佩戴刀箭的民族服装只需在春节或重节操日的时分才穿上一次,平常穿戴和其别人没啥两样。”在大学学校里咱们也留心到珞巴族学生不但和其他民族学生穿戴没啥差异,而且还体现得更新潮,更简略承受外来文明。在才召村,每年为了协作“黄牡丹”旅行节村里才组织起来跳上一次。可以愿望,没有打猎的环境,没有年青人的参加和承受,珞巴刀舞的传承和打开将面临许多困难。采访中,一些乡民也道出了对珞巴族文明遗产的忧虑,但又不知如何去维护。专家马宁在做门巴、珞巴族大学生对非物质文明遗产的认知情况查询时,也发现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中非物质文明遗产的领域也并不对错常理解,只是将维护的期望寄予于当地政府。[7]
五、珞巴族刀舞的文明传承
(一)归入非物质文明遗产部队进行维护
跟着社会的文明前进,珞巴族已不可以能再回到初始的打猎状况,珞巴刀舞也将很难再回归到珞巴群众的往常日子之中,但代表珞巴民族传统文明的刀舞却不能被丢掉,维护和传承珞巴刀舞迫在眼前。可喜的是国家和西藏有关部分现已初步注重,日前国家民委人事司副司长曲扎一行到珞巴民族乡举办座谈会,就国家、自治区关于建议珞巴民族文明抢救和维护作业提出需求。[8]西藏自治区也已把珞巴刀舞断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明遗产,正在活泼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二)加强传承人的培育
关于非物质文明遗产传承的进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明遗产的创造者、具有者或继承此类非物质文明遗产的人,较之所创造或具有的非物质文明遗产体现形状本身更为重要。[9]因而,对珞巴族刀舞传承人的培育尤为重要。珞巴刀舞都是由男人参加,且大都是多人集体扮演,而每个珞巴族村寨人员却又非常少,大多只需100多人,如才召村有乡民38户,148人。村里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打工或经商,很稀有人守在家里,因而,传承人的培育比照困难。咱们主张各级政府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育和投入,树立刀舞扮演队,使用空闲时刻进行练习,还可以使用寒暑假对年青人进行培训,放假时刻学生都回到了村里,简略组织,一起也能招引游客赏识旅行。
(三)融入节庆活动之中
节庆是展示民族文明的大舞台,在传统节日中打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青藏高原区域民族群众最重要的一种体育日子方法。[10]珞巴族节日庆典许多,如:岁时年节的“洞更谷乳木”节、?罅纭苯凇ⅰ靶穸懒苯凇⒏沤谌盏摹澳仿蹇啤苯凇ⅰ澳嵛凇苯诘龋鞑仄交航夥沤窈螅前岢龃笊剑筒刈迦褐诮挥沃鸩角捉矶嗖刈宓慕谌栈疃且膊渭樱绮乩履甑龋褂形夜拇辰谌铡履辏际撬堑慕谌眨鼻罢庑┙谌栈疃泻苣烟逑殖龅段璧纳碛啊=谌涨斓淠芙辽⒌奈颐羌显谝煌褂糜邢薜谋厩峒蚩疃材芙蟮奈拿饕挪锍鋈ァT勖窍胂螅裟芙段枞谌胝庑┙谇旎疃校坏梢苑岷窠谇斓哪谌荩鼓芡平段璧拇杏氪蚩?br>
(四)与旅行联系
人是体育文明传承和传达的缔造者,招引人的重视,更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与传达,旅行是完成此方法最直接、最有用的途径,因而将珞巴族传统体育文明与当地旅行相联系,可以完成旅行与体育文明传承的双丰盈。这些年,跟着西藏交通条件的改进,西藏旅行灵敏升温,西藏以其特有的天然地舆条件和民族文明遗产变成我们旅行的地狱,仅有3000多人员的珞巴族其文明遗产更是西藏之瑰宝。西藏旅行必定要去林芝,林芝旅行必定要去米林南伊珞巴民族村。到乡民家中领会赋有珞巴民族风情的装饰个性,看一看墙上挂的兽头、兽皮及初始的打猎的东西——竹箭、竹弓、各种款式的刀具,到村里的广场上看一看乡民仿照打猎归来时的刀舞扮演,愿望一下珞巴人打猎时的场景,这既满足了我们猎奇的心思,也是我们经过西藏旅行所期望看到的。所以,将珞巴刀舞与旅行相联系,不但能招引更多的人到此赏识旅行,还能将珞巴刀舞长时刻传达下去。
[参阅文献]
[1]丁玲辉,觉安拉姆,尼玛欧珠.认知传承变迁:门巴、珞巴族传统体育文明查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2]厦门援藏作业队编.大山民族——西藏米林珞巴族社会文明今昔[m].福州:海峡文艺出书社,2010.
[3]胡小明,张洁.拓荒体育文明研讨的新领域—以探究身体运动对初始文明的构成的作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2).
[5]王文章.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与郊野作业办法[m].北京:文明艺术出书社,2008.
[6]陈兴贵.彝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与社会文明功用[j].民族艺术研讨,2009(5).
[7]马宁.门巴族、珞巴族大学生对非物质文明遗产的认知情况查询[j].西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8]赵凡.建议珞巴民族文明抢救与维护[n].我国档案报,2015-07-27.
[9]国伟,田维华.贵州少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打开[j].体育学刊,2009(9).
[10]耿献伟,丁玲辉.西藏节庆中的藏族传统体育查询[j].体育文明导刊,2013(6).
[责任修改 陈立明]
[校 对梁成秀]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5-27
作者简介:耿献伟(1975-),男,河南汝州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首要研讨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
基金项目:这篇文章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文明缔造中的传承与实习研讨”(项目号:15bty0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维护与传承研讨”(项目号:13bty064)、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调和西藏视界下的西藏体育打开研讨”(项目号:13bty001)、西藏民族大学校内严峻项目(项目号:15myz05)的期间性作用。回来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修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