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越来越“卷”上岸不是唯一目标

满眼都是400+高分,考研越来越“卷”了?随着考研初试成绩公布,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账号上晒出自己的成绩。其中,一些分数较高的考生,对自己能不能进入复试没有把握。比如,有人发帖表示,自己报考了一所985高校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395分才排55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公众感受里,高分考生变多,成因可能有多种。比如,愿意在网上公开自己成绩的考生,本身就是取得高分者居多,容易产生一种“幸存者偏差”;再比如,试题难度每年会有浮动,如果题目变简单了,考生成绩就可能整体变高;考研专业“冷热不均”的趋势也更加显著,考生对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部分“冷门专业”可能都“招不满”学生。

不过,不管用什么理由解释,考研竞争愈加激烈的事实是无从回避的。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为474万,比2022年增长1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尽管研究生招生整体数量也有所增加,但对于很多考生心仪的名校名专业,竞争只会变得更加激烈。

考研当然是一种值得被认真考虑的选择。通过考上研究生,获得更高学历,求职者可以在职场上更有竞争优势。面对在本科阶段不喜欢的专业,通过跨专业考研,年轻人还有重新调整赛道的机会。对个体来说,哪怕仅仅为了多享受几年校园时光,汲取“自由而无用”的精神滋养,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考研并非人生的必经之路。从社会需求而言,一个合格毕业的大学生,理应胜任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表现未必存在实质性区别。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固然有用人单位加码提高招聘门槛的问题,但也存在考生自发性“卷”的影响——文凭“贬值”了,给社会造成了不读研究生,教育经历就“不完整”的错觉。

“卷”体现了竞争程度,也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动力来源。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卷”集中在考研的时候?这对于高等教育和培育科研新生力量是否合理?

一般来说,考研的出题形式大同小异,内容也基本脱离不了专业参考书目。换言之,多数考研的竞争仍然体现为应试竞争,它并不需要学生在考试时展现多少创新思想。在高校周边,各类考研培训辅导班之所以风行,正在于考研的规律是可以被总结的,标准化的培训确实有利于学生取得高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招生设计,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过,我们要知道,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已不仅是“上课”。研究生既是一个教育阶段,也是年轻人尝试科研的起步点。虽然说,随着招生名额的扩大,不是所有研究生在毕业后都会走到创新岗位,但坚持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创新成分,才能为国家壮大科研创新实力储备好人才。

近年来,很多研究型高校更愿意增加推免生在研

究生招生名额中的比例,通过组织学术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开展招生,就是因为考研的选拔机制存在局限性。即便是在考研统招中,招生院校也希望强化面试,从而综合判断考生从事科研的兴趣与潜力。

招生毕竟是一个短暂的环节,学生的真实水平、潜力,还应当在更长的教育过程中得到评价。淡化考研的“卷”,根本上要改变“严进宽出”现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上提出更高要求。在一些考生眼里,只要被心仪的院校录取,就算“上岸”了,却在学习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为混到文凭就万事大吉,这种观念应当得到扭转。

如果必须要“卷”,那么更应该“卷”的是培养教育的过程,而不是考研本身。通过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让部分不合格、放松自我要求的学生退出,既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负责,也是对所有求学者认真努力的负责。相反,年轻人仅仅为了考试录取,用一年甚至好几年时间,在培训、做题甚至押题里消耗青春,恐怕是人才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撰文/王钟的

编辑/黄帅

责任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6.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