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流电影编剧学修订版配套考研题库和答案——才聪考研

上编造型

第1章影视剧本是叙事和造型的结合

一、名词解释

1“最后一分钟营救”[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最后一分钟营救”是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运用狄更斯小说的叙事手法拍摄的电影,创造出的平行剪辑手法。第一次在影片The Fatal Hour的高潮段落使用,以营造紧张感。在《党同伐异》中,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交叉动作交替切入,摆脱实际时间的束缚,打破传统戏剧叙述原则,创造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构成了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最后一分钟营救”。它作为加强节奏与悬念的电影表现模式,给电影的时间和空间带来了最大的“营救”。

2科恩兄弟[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科恩兄弟是美国电影导演组合,由哥哥乔·科恩和弟弟伊桑·科恩组成。他们是美国乃至世界独立电影制作的代表,独立于好莱坞电影之外。作品风格以带有魔幻色彩的黑色幽默为主,采用与好莱坞娱乐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营造独具魅力的个人影像世界。科恩兄弟的作品多次在奥斯卡、戛纳、柏林电影节提名,其中《冰风暴》和《老无所依》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3左翼电影[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左翼电影是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拍摄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电影。发起者有夏衍、田汉等,他们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注重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塑造,尝试以巧妙隐晦的题材来进行叙事,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揭示社会的黑暗。“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推动左翼电影运动走向高涨。《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是左翼电影运动高潮的代表。

二、简答题

1概述40年代战后中国电影成就。

答:(1)战后电影

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也开始复苏发展,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这种成熟与厚重的基本标志是:

产生了一批堪称优秀的作品,包括:昆仑公司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文华公司的《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哀乐中年》《艳阳天》等。以及《天堂春梦》《遥远的爱》

《松花江上》《幸福狂想曲》《乘龙快婿》《还乡日记》《夜店》等。

传统电影走向成熟,《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影片达到了中国传统电影所能达到的高度,现实主义以更为自觉和深入的姿态确立自己稳固的地位。在电影观念上的成熟,指经过抗战血与火的经历,电影人已不再把电影看成是与现实脱节的个人情感表现。战后电影的社会揭露更为强烈,与现实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使优秀影片达到很深刻的程度。

创作视野更加扩大。在现实批评为主导的背景下,出现以《小城之春》为标志的诗意文人电影和《太太万岁》等世俗喜剧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多样形态成熟作出了贡献。在现实主义影片、喜剧题材片、散文化电影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战后电影类型

反映现实成了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代表了战后中国电影的主流方向的现实影片创作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史诗悲剧的典型代表;《三毛流浪记》是喜剧与讽刺艺术的结合得较好作品;《乌鸦与麻雀》在喜剧艺术与隐喻手法的结合上作出了出色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抗战岁月纪实风格的突出影片;《万家灯火》是战后中国电影冷峻现实主义的典范。

多样形态艺术风格创作。战后中国电影创作中,文人电影等多样形态也取得成绩,包括民族伦理情感的影像化创作,如《不了情》《小城之春》《艳阳天》等。在电影语言上最为独具一格的是《小城之春》,它以特别的方式不期然把中国电影的语言现代化做了成功的风格化实验。

讽刺艺术的温情化、喜剧化创作。后喜剧电影中,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文华公司出品的社会风俗喜剧,如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太太万岁》,桑弧编剧、黄佐临导演的《假凤虚凰》,以及陈鲤庭

导演的《幸福狂想曲》等。另一类是昆仑公司出品的讽刺喜剧,如郑君里导演的《乌鸦与麻雀》,赵明、严恭导演的《三毛流浪记》,以及张骏祥编导的《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

2《集结号》的剧情结构。[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研]

答:《集结号》由冯小刚执导,刘恒编剧,于2007年12月20日在内地上映。该片是一部以第二次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为九连牺牲的战友们争取荣誉的故事。

(1)《集结号》选择了乐观悲剧的叙事样式,在情节的谋篇布局上,为了着力揭示“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历史必然性,断然将他们分成两大段落,互为映照。该片采取了一种如同中国“词律”的上、下阙的“两章体”结构,即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原本隔着一条长长的时空隧道,而《集结号》的主创者却以人民解放军某部九连一组悲剧式的英雄群像作为底色,并倾注着一腔历史的悲情,有血有肉地塑造了谷子地是一位孤独的战争幸存者,同时又是寻求历史公道的质询者。正是通过这一个历史的小角色,影片将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紧密地对应并衔接起来,迫使观众身不由己地在忘却与记忆、漠视与缅怀之间做出抉择。

上阙是战争篇,使观众目击了一场残酷的狙击战,某部九连连长谷子地从团长那里得到的是一个“死命令”: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听不到“集结号”吹响绝不许撤退,即使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打下去。在汶河旧矿区,谷子地率领全连仅剩的47名战士打得异常惨烈。47名战士全部阵亡,谷子地成了全连唯一幸存者。这样一种描述战斗与牺牲的悲剧式写法,在历来的中国银幕上并不多见。100分钟的电影,要把47个战士都一一地写出个性来,在叙事学上基本上是不能成立的。但是,尽管是写“群像”,主创者在激战空间里,仍然捕捉到了若干细节,刻画出一个个战士的生动形象。使得他们尽管只是单独的个体,但是,他们“集结”起来的精神力量和英雄气概,确实惊天地、泣鬼神。

下阙为和平篇,连长谷子地作为幸存者,为了寻找战友的遗骸,还他们战士的尊严以及烈士的身份,竟以异乎常人的毅力和韧性,历经坎坷曲折却不屈不挠,这是他穷尽生命力量履行的“使命”。透过谷子地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描绘,雄辩地揭示了影片内在的人文主题,即: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全剧的高潮,是“战争与和平”发出的交响。在烈士陵园里,集结号终于嘹亮地吹响了,部队首长为牺牲的每一个英烈正名并追授了勋章和证书,并真挚的深情对着陵园里的英烈们说:“九连的英雄们,你们受委屈了!”此情此景,使谷子地压抑多年的悲情得以释放,迎来了这一幕乐观悲剧的收场。

(2)《集结号》的叙事正是循着主人公谷子地这样一条悲剧诗化的叙事轴线,将平凡与崇高、恐惧与无畏、佚名与尊严、牺牲与辉煌交互“对质”,全剧由历史衍生的、浸染着人道情怀的这一悲剧式冲突,便在此种意蕴下一层一层地发出谷子地式的“精神拷问”。总之,《集结号》探索出在第一线战士们牺牲的意义,并倾注满腔热情,对战士们内在的心理空间做出了深入的开掘和精心的刻画,为讨回本该属于这47位牺牲者的尊严和烈士身份,谷子地经历了一次比战争俨然更为严峻、也更为沉重的精神之旅。

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

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