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帮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7首都师范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清议报》
《清议报》是立宪派所创办的第一份宣传立宪的刊物,具有开路先锋的作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23日创办于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设论说、名家著述、文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清议报》的宗旨、栏目、主要撰稿人、发行等。将《清议报》所有宣传立宪的文章加以分类整理,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使之看起来一目了然。 因火灾于1901年12月21日停刊。共出100期。其后横滨新民社曾汇出《清议报全编》26卷,内容多有增删,编次也有变动。
2.二里头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 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395年到公元前1625年之间。
3.王守仁
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多次率军镇压农民起义,认识到意识思想控制的重要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后在东南、贵州等地聚
众讲学。王阳明直接继承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后人称“陆王派”。他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是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发展,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人心想不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指到那里,哪里便产生物。又认为“心外无理”,即“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所以是“心即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因此,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思想就是行动。
4.中华革命党
民国初年由孙中山组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指1928年由谭平山等人成立的国民党左派组织。1914年 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底,谭平山在上海开始筹组新党的工作。在筹组过程中,决定为继承孙总理革命的遗志,拟采用在二次革命失败时代孙总理所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作为新党的名称。1928年春召开了成立大会,邓演达被选为党的总负责人。活动范围仅限于文化教育界,组织上缺乏统一领导。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同年8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这标志着中华革命党的结束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正式建立。
5.波斯帝国
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始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终于1921年恺加王朝灭亡。历史上波斯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非王朝、巴列维王朝等。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依兰沙赫尔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国”。
6.查士丁尼
527—565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7.凡尔赛体系
一战后,在欧洲确立的新的秩序体系。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
8.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这个观点。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三、论述题
1.分析汉朝“霸王道杂之”与秦朝治国思想的异同
(一)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 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统治,就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 导政治,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适应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以制定政策,将新建王朝稳定了下来。汉初的无为而治方针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老”即老子,“黄”指黄帝。因战国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名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作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
(二)但是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2. 清末人们对代议制的认识及制度变化
(一)早期维新派主张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马建忠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王韬介绍了西方国家“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治制度,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善;薛福成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议会中的两党制;郑观应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则明确提出在中国实行已回执的主张。
(二)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著《变法通议》,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述了变法是天下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道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求改变封建官僚制度;宣传民权思想,呼吁伸民权、建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三)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设立咨议局与资政院。1907年10月清廷谕令各省督抚速设咨议局。1908年7?,清政府又颁布施行《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并且限令各省一年内一律成立。至1909年10月,除新疆缓办外,全国21个行省的咨议局均如期成立,同时开幕。按照规定,咨议局议长、议员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清政府于1907年宣布筹设资政院,1910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资政院议员分为钦选与民选议员两种,各占100议席,外加钦选总裁2人。钦选议员是由宗室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外藩王公世爵、各部院官员以及通儒等组成。民选议员由各省咨议局选举产生后,经各省督抚选定。资政院具有一定雏形,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性突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简述日耳曼大迁徙及其影响
(一)原因。从376年一直延续到568年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首先是由于日耳 曼民族内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及野蛮状态引起的;其次是由于匈奴西迁的逼 迫和帝国内部矛盾无法克服而陷于衰落的有利时机。
(二)过程。376年,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得到罗马政府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色雷斯、麦西亚一带。随后,其他支日耳曼人也涌入罗马境内,于是开始了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运动。406年,阿兰人及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族突破莱茵河西进,掀起大迁徙的高潮。419年,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在西哥特人之后,有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越过莱茵河,经高卢、西班牙人北非,439年建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东哥特王国。随后又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先后进入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568年阿尔博因率领的伦巴德人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最后一幕。
(三)影响。历时约2个世纪的西欧民族大迁徙,在当地奴隶、隶农起义的支持下,摧毁了罗马奴隶制帝国,建立了西欧诸封建王国的雏形。这些日耳曼王国虽各具特点,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西欧民族封建制度的萌芽与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其中以力量最强、存在最久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典型。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西欧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
4.威尔逊,罗斯福的自由国际主义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与战前国际格局的有什么不同(略)
?
2017首都师范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清议报》
《清议报》是立宪派所创办的第一份宣传立宪的刊物,具有开路先锋的作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23日创办于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设论说、名家著述、文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清议报》的宗旨、栏目、主要撰稿人、发行等。将《清议报》所有宣传立宪的文章加以分类整理,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使之看起来一目了然。 因火灾于1901年12月21日停刊。共出100期。其后横滨新民社曾汇出《清议报全编》26卷,内容多有增删,编次也有变动。
2.二里头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 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395年到公元前1625年之间。
3.王守仁
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多次率军镇压农民起义,认识到意识思想控制的重要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后在东南、贵州等地聚众讲学。王阳明直接继承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后人称“陆王派”。他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是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发展,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人心想不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指到那里,哪里便产生物。又认为“心外无理”,即“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所以是“心即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因此,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思想就是行动。
4.中华革命党
民国初年由孙中山组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指1928年由谭平山等人成立的国民党左派组织。1914年 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底,谭平山在上海开始筹组新党的工作。在筹组过程中,决定为继承孙总理革命的遗志,拟采用在二次革命失败时代孙总理所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作为新党的名称。1928年春召开了成立大会,邓演达被选为党的总负责人。活动范围仅限于文化教育界,组织上缺乏统一领导。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同年8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这标志着中华革命党的结束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正式建立。
5.波斯帝国
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始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终于1921年恺加王朝灭亡。历史上波斯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非王朝、巴列维王朝等。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依兰沙赫尔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国”。
6.查士丁尼
527—565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7.凡尔赛体系
一战后,在欧洲确立的新的秩序体系。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
8.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这个观点。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三、论述题
1.分析汉朝“霸王道杂之”与秦朝治国思想的异同
(一)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 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统治,就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 导政治,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适应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以制定政策,将新建王朝稳定了下来。汉初的无为而治方针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老”即老子,“黄”指黄帝。因战国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名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作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
(二)但是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2. 清末人们对代议制的认识及制度变化
(一)早期维新派主张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马建忠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王韬介绍了西方国家“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治制度,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善;薛福成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议会中的两党制;郑观应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则明确提出在中国实行已回执的主张。
(二)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著《变法通议》,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述了变法是天下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道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求改变封建官僚制度;宣传民权思想,呼吁伸民权、建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三)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设立咨议局与资政院。1907年10月清廷谕令各省督抚速设咨议局。1908年7?,清政府又颁布施行《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并且限令各省一年内一律成立。至1909年10月,除新疆缓办外,全国21个行省的咨议局均如期成立,同时开幕。按照规定,咨议局议长、议员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清政府于1907年宣布筹设资政院,1910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资政院议员分为钦选与民选议员两种,各占100议席,外加钦选总裁2人。钦选议员是由宗室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外藩王公世爵、各部院官员以及通儒等组成。民选议员由各省咨议局选举产生后,经各省督抚选定。资政院具有一定雏形,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性突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简述日耳曼大迁徙及其影响
(一)原因。从376年一直延续到568年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首先是由于日耳 曼民族内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及野蛮状态引起的;其次是由于匈奴西迁的逼 迫和帝国内部矛盾无法克服而陷于衰落的有利时机。
(二)过程。376年,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得到罗马政府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色雷斯、麦西亚一带。随后,其他支日耳曼人也涌入罗马境内,于是开始了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运动。406年,阿兰人及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族突破莱茵河西进,掀起大迁徙的高潮。419年,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在西哥特人之后,有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越过莱茵河,经高卢、西班牙人北非,439年建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东哥特王国。随后又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先后进入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568年阿尔博因率领的伦巴德人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最后一幕。
(三)影响。历时约2个世纪的西欧民族大迁徙,在当地奴隶、隶农起义的支持下,摧毁了罗马奴隶制帝国,建立了西欧诸封建王国的雏形。这些日耳曼王国虽各具特点,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西欧民族封建制度的萌芽与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其中以力量最强、存在最久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典型。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西欧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
4.威尔逊,罗斯福的自由国际主义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与战前国际格局的有什么不同(略)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