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教授批评逆向考研,“双一流”本科生考“双非”研究生得罪了谁…

前几日,光明日报发文:“逆向考研”:理性选择就值得尊重

最近,武汉一所高校公布“逆向考研”数据火了。据学校介绍: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分布于武科大18个学院。其中来自985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被录取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有8人,他们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考入了武科大的医学院、恒大管理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而来自211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被录取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则有38人。

文章

作者指出:“逆向考研”更像是一种务实的选择。更大的“确定性”,是这个选择可以预见的结果。“逆向考研”学子们,卸下了名校的光环,敢于破除唯学历论,抛开对学校实力的整体评价,结合自身能力进行考研以及职业规划,主动做出了适合自己的判断。

在考研这个“十字路口”,无论考生是正向冲刺还是逆向追求,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满足自身期待的选择,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都在通往正向的人生。

而近日,苏州大学教授尤小立发文称: “ 双一流”本科生考“双非”研究生?这种趋势不值得赞

教授认为,社会总体上的“唯文凭论”,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之间缺乏相互协调,才是导致“双一流”大学考生选择“双非”大学的主要原因,而其中被调剂者占多数也说明,他们中多数人的选择并非完全出于本意,而是面对现实的退而求其次,即多是出于急于“上岸”,好对自己、家人、朋友有个交代的心理和纯粹“务实”的考虑。

“逆向”读研者,看上去是丰富了“双非”大学的生源,却也实实在在占用了“双非”大学自身学生的升学名额。

这样的正负效应两厢抵消后,那些“名校”毕业生仍旧是竞争之下的“胜利者”。

所以,人们期待的超越“名校情结”和大学资源的重新配置并不会因此得以实现。

而前段时间,一则“北大学霸毅然退学转读职业学校,需要我们深思什么?”的新闻爆火

2008年,青海省的学霸周浩,以660的高分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功录取,辉煌的人生开启了序幕,等待他的似乎是一条康庄大道。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他竟然在2011年的冬天选择了退学,离开这个让人望尘莫及的顶级学府,选择到北京工业技术学院求学。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周浩并没有退缩,他直言学校的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他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从小喜欢机械的周浩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自己的选择没有错,2014年,他在第六届全国CNC技能大赛中获得冠军。2018年,他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技术学院教师专业能力竞赛并获得一等奖。现在,周浩正努力实现自己的梦

想,并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将中国的数控机床技术推向世界前列。在谈到当年的“过度行为”时,周浩说他不后悔,因为那是我喜欢的东西。

也许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社会和个人不再只仅仅关注名校牌子,也许才是回归了教育的初心和本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6.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