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第六名401分经验贴

??最开始是觉得既方便又省心,后来慢慢发现,这真的是我当时除了做出考研这个决定外第二正确的决定。最近和朋友复盘整个考研过程,我们一致认为,功利一点来讲,在当下卷之又卷的考研形势下,不报班真的很难和别人竞争。除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劲头,考研拼的更多的,是信息和效率。

每个新传院校都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而专业课的题目很多是和目标院校导师的研究课题相关的。例如上大最常考的热点是智能媒体和舆论,传播学理论是传播效果这一块。所以行之记者的资料也是着重这两个部分,并且行哥从基础班开始,就会重点讲解这些知识点。

冲刺班的热点词也是将上大常考的热点整理成专题集,融合参考各位大牛老师的论文。我要做的就是,对现成的资料理解、背诵、答题。虽然这样很不研究生,但是目前确实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研究生。

高考有三年的时间去准备最后那场考试,而考研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留给我们去试错。而行之记者提供的正是最贴合上大新传的信息和方法。所以从六月开始,我严格按照行哥在基础班第一节课规划的时间表,开展我的学习计划。并从十月开始,慢慢融入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方法。

Part1 关于看书

美其名曰看书,其实我一页参考书都没看过。由于开始的比较晚,我拿到行之记者五件套的时候已经接近六月,基础班开课在即,而彼时的我,除了知道自己要考的是新传以外,其余一概不懂。所以作为一名三跨的小白,我只能硬着头皮,跳过看书的步骤,直接开始啃笔记。然而,不出所料,啥都看不懂。

第一遍看笔记的时候,我用铅笔在笔记上进行勾画,主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是在知识点旁边用大白话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案例,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在行哥讲课的时候对照自己看书时的想法,修正对于理论的理解。第二,是对看不懂的理论做好标记,记录没想通的点是什么,以便在课堂上着重去听行哥的讲解。

第二遍看笔记就是跟着基础班的进度,课前简单熟悉一下今天要讲的内容,课后我通常会倍速再听一次课程,然后关上书回想一下每一个知识点行哥是怎么展开阐述的。算是做到了精读,所以后续背书的过程也较为轻松。

比较系统的看笔记就是这么两次,后期看笔记主要是答题过程中,遇到有些遗忘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去看。

注:本图由行之记者拍摄

Part2 关于听课

仍记得听的第一节课是先导课,当天课程一结束,我在房间里足足愣了半个小时,然后开始崩溃大哭。因为什么都听不懂,连同学们在讨论区的留言都看不懂。刚开始的那周是我考研阶段哭得最频繁、最惨的一段时间,而我只能安慰自己,不行,课都买了,跑路是不可能了,我一定要考下来。

基础课从六月一直持续到了九月,行哥带着我们仔细梳理了两本笔记的知识点和真题解析的答题思路。此外,每周还会布置一道论述题,批改之后行哥会在课堂上针对题目进行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我们学到的其实都只是理论的皮毛,无论是笔记还是参考书,也都是对深奥知识点的简单概述,所以无论看多少遍,还是会觉得不太明白。行哥在课堂上不仅会对理论的来源进行补充,还会引用当下的热点案例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

所以到了后期,实在是学不下去的时候,我的放松方式就是倍速重听基础班的课程,每一遍听都能有新的收获和见解,而且好多背不下来的书名和学者,听行哥多念叨几次,莫名其妙就记住了。

我认为听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不可真就抱着电脑听,一定要带上笔和书跟着进度写写画画,还要积极和行哥互动。很神奇的一点是,跟行哥互动久了,答题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行哥讲题的声音。我还会去想,要是行哥拿到这题会怎么想。这声音出现之后,我答题再也没偏过题。

Part3 关于背书

我是从十月开始正式背书的,一开始每天背书2小时,答题4小时。到后期背书时间逐渐增加,十二月开始几乎是全天都在背书。其实我也说不清楚究竟背了多少遍笔记和热点词,总之到考试前,两本笔记的大体框架是可以关上书在脑子里翻页的程度。

背书确实也没什么技巧,做了那么多年的文科生,大家都有一套自己的背书方法。我喜欢默背,一边看书一边掰着手指头背的那种,同时还会在草稿纸上写下一些关键词。传播学的理论主要靠理解,业务和中新史部分的知识点就只能死记硬背。

千万别不把背书当回事,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仅要背,还要背的滚瓜烂熟,才能在考场上看到题目提笔就来,给后面灵活的题目留够思考的时间。而且这一类知识很两极分化,背了就是满分,没背还想自己瞎扯的,几乎扯不对。

注:本图由行之记者拍摄

Part4 关于答题

如果说前期的看书、背书是知识积累的过程,那么答题就是将前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之后的输出过程。前期的积累自然必不可少,但是距离上岸最重要的一步一定是答题。

众所周知,新传的考点相当灵活,书是永远背不完的,而只有不断练习答题,熬过痛苦的输出过程,练就一定的答题思路和框架,才能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即使是遇到没见过的题目,也能灵活应对。

就我自己而言,按照行之记者基础班和答题班作业、五件套的刷题册、真题解析册、冲刺班七套卷的答题量这样粗略计算下来,我总共练习了200道左右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个答题量看似很唬人,但我是因为有足够充足的时间留给专业课且不想背书。其实并不是非得练那么多题才行,对于时间不够用的同学,适当减少答题量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要保证每一题都要做透。

所谓做透,即每练一题,都必须要有自己充分的思考:从对题目的解读、对整体思路框架的梳理,再到具体遣词造句的打磨都要用心去做。答完题目之后,一定要仔细阅读参考答案,学习答案的思路,圈画出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专业词汇、句子和案例,并灵活运用到下一次的答题之中。这样几次下来,就会发现题目没有那么难入手了。

同时,刷过的题目就和知识点一样,也是需要重复不断地拿出来巩固的。可以在吃饭、运动的时候,想想今天练习的题目,整体解题思路是怎样的,今天又学到了什么新的专业词汇。这样下来,可以说是充分把握了每一道题目。这么做不仅是在为考试积累语料库,更重要的是养成快速破题的思维,因为考试时间真的很紧张,几乎是读完题就要动手开写,没有前期大量的积累,很难做到在30分钟以内写完1000字左右的论述题。

专业课答题是需要用到事例、名句和理论做支撑的,对于这一部分的积累也可以融入到答题过程中。每一次遇到好的事例和句子,不仅要在文档里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下一次答题的时候要想方设法的用上。其实练到后期会发现,在考试非常紧张的时间里,你是绝对想不起来笔记本里记录的各种华丽做作的句子的,而能够想到的无非就是那几句,平时练习过程中已经被自己用烂掉的名言和事例。所以有个比较讨巧的办法是,并不需要积累特别多,稍微记几个够用就行,能沾边的就尽量往题目上圆,当然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多积累一些。

我是从十月开始,每天卡时间练三道论述题,按照一个分值一分钟的计算方法,比如十分的简答题用时十分钟这样,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并且我一直是用电脑敲字,冲刺班第一次模考才开始手写题目。前期我也尝试过手写,但确实是太耽搁时间了,一道论述题写了一下午,最后一看答案,大方向还整错了…果断地放弃了手写…

此外,还得好好唠唠模考的重要性。从十月中旬开始,我每周日都会给自己安排一次模考,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掐表。所以加上行之记者冲刺班的三次模考,一直到考前的最后一个周日,我一共模考了十次。模考是练习手速和保持答题思维最好的方法,且能让自己提前适应这样的考试强度。要知道,加上前一天考完政治外语的疲惫,第二天还要写上六个小时的专业课,真的是个体力活。

Part5 关于TO DO LIST

做计划真

的非常重要,从十月中旬开始,我把to do list细节到了按天来计算,又以冲刺班的每一次模考为时间节点,把计划表划分成三个阶段。比如第一阶段,我要看完热点词手册、刷完刷题册、背完笔记上册、政治要刷完考研老师的题。那么其中某一天,上午刷政治新民主这一节、背笔记两章;下午刷三道论述题;晚上看完热点词舆论这一块。做完一项就划掉,不做完不睡觉。这可以避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抓不住重点,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感动。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1.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