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湖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0湖南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三监

周武王灭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统治制度。为笼络殷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故地,统率殷商遗民,同时派同姓宗室前往监视,史称“三监”。三监之说,观点不一,一般认为武王以殷都之东为卫、西为鄘、北为邶,分别命管叔、蔡叔、霍叔统治,共同监视武庚。周成王继位后,三监不满周公摄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结果被周公东征讨平,三监局面即告结束。周初设置三监,削弱了殷商遗民的反抗力量,对于稳定当时的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新语

《新语》是西汉时期陆贾的政论散文集,全书共计十二个章节。在《新语》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同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立了一个基本模式。全书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独具特点。第一篇的论点是全书的总论点,对全书起统摄作用,其余十一章的论点是第一章的分论点,进行拓深和延展。有利于刘邦对全书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新语》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刘邦如何施政,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行仁义、法先圣”是其关键所在,是治国、施政的根据和手段,同时也是陆贾论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3.?更戍法

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4.?改土归流

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5.?票拟

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票拟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6.?海国四说

海国四说是梁廷枏(楠)以“筹海防夷”为目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由《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四部书合编而成。这四部书于1844年后陆续撰成,合刊于1846年。作者在书中历述了美、英、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利是图等特性。

7.?子口税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外国货从通商口岸运销内地或中国土货从内地运至通商口岸,除了在口岸海关交纳值百抽五的进口、出口关税外,一律只交一次子口税;洋货在海口交纳,土货在路上经过首次关口交纳,数目为进出口关税的一半,即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二点五;定此税后可免内地一切税厘。当时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常关、厘卡所在地为“子口”,故称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为“子口税”。子口税的规定起了保护洋商、排斥华商的作用。1931年1月1日在施行关税新税则的同时,子口税及其他通行税一并裁撤。

8.?宪政编查馆

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置的中央机构。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设立考察政治馆。1907年改设宪政编查馆,负责办理宪政及编制法规、统计政要等各种事

项。宪政考查馆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等文件。1911年清政府成立内阁,裁撤军机处,宪政考查馆亦随之撤销。

9.?东北易帜

1928年张学良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而且当时外蒙古仍被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代表处而并未实际管辖也并未派驻军队。

10.?好人政府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改良政治的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同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

二、论述题

1.?春秋战国社会各领域变革

经济变革:春秋时期,铁农具使用渐多和牛耕逐步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同时,水利灌溉 事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公田以外出现了许多私田,“田里不鬻(yù)”制度被破坏,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产生了封建地主和依附农民这两大对立阶级。

政治变革:春秋时期,王室无力统驭天下,大诸侯国相继而起,充当诸侯之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控制中小诸侯,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卿大夫与公室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事件层出不穷。斗争的结果,使各国的公室不同程度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有的甚至灭亡了公室。春秋后期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潮流,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

总之,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新兴力量崛起,权力下移,社会更趋活跃,奴隶改变身份、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增大,新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正在形成中。最大的意义在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进一步冲破“血缘”的锁链,民意也依托“天意”得到充分的肯定。

2.?隋唐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隋唐宋之州县制。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采纳了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下令“罢天下诸郡”,取消地方上郡一级的建制,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607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州设刺史,州刺史相当于以前的郡守,除边远州外,刺史只管民政,不掌军权。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此外,唐初还在边远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置总管或都督,监管军民。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3.?19世纪70-9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应对策略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边疆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危机。

(一)疆防:1864年,新疆爆发了反清起事,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机入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七城汗国),侵占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阿古柏与俄国、英国相互勾结,危害了新疆的利益。俄国还占领了伊犁等地。左宗棠分三路进疆,不久就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清政府与沙俄交涉,最终于1881年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但仍然损失了 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设置州县。

(二)海防:与此同时,日本侵略台湾。因琉球船员被高山族人误杀,此时与日本 毫不相干,但日本要求琉球国王接受其藩王的封号,并向清政府进行讹诈,派兵侵犯台湾。日本进犯台湾后,清政府接受列强的调停,被迫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日本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当西北与东南同时形势紧张之时,清政府内部有人主张海防,有人主张疆防。直隶总督李鸿章借口“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主张放弃新疆,大力加强海防。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力主规复新疆,否则敌人会得寸进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同时也没有放松疆防。

(三)滇案:1875年,英国驻京使馆翻译马嘉理在云南开枪打死景颇族群众多名, 随即被打死,这就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迫于英国的压力,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约》,除抚恤、赔款、逞凶、道歉外,还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开放通商口岸,免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

(四)英国势力进入西藏:1884年英印政府官员率领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入西藏,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清政府最终派人议和,分别于1890年于1893年签订了《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承任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的势力进入了西藏。

4.?抗战胜利初期各党派的主张

抗战胜利前后,中间阶级的政治积极性大为提高,各民主党派空前活跃,纷纷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

1944年10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要求:(1)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2)召集党派会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并筹备正式国民大会之召开及宪法之制定;(3)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职业、身体的自由,废除现行一切有碍上列自由权利的法令与条例;(4)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之公开合法地位,并立即释放一切政治犯;(5)废除特务及劳动营一类纯粹法西斯之组织;(6)全国一切派系不同之军队,应本平等待遇之原则,统筹装备、给养、训练、补充之公平,以求得作战指挥之统一,并渐进于军队国家化之正规;(7)财政绝对公开,凡预算决算及增加人民负担之措施,必须交现有民意机关审查通过;(8)保障人民最低生活,改善士兵及公务人员之待遇,对战时、战后之受灾人民,尤应统筹统一救济;(9)立即停止党化教育,保障讲学自由及从事教育职业之自由;(10)促进中苏邦交,加强对美英及其他盟邦之联系,以期彻底合作。

1945年12月20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重庆韦家园坝召开了会员大会,沈钧儒主持会议。大会正式决定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改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简称“救国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救国会政治纲领》。其中指出,要遵循“民主主义的方针”,“彻底消弭内战,加强团结。在和平、统一、团结、民主的基础上,执行一切民主改革,建立独立、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中国”;“经过政治协商会议,立刻结束一党专政,成立临时性的民主联合政府,在经过联合政府所筹备普选的国民大会,制定宪法,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

1945-1946年间,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民促)、九三学社先后宣告成立。这些党派在成立时都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和政治主张。民建在成立宣言中提出:“愿以纯洁平民的协力,不右倾,不左袒,替中国建立起来一个和平奋斗的典型。”民进在1946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会员大会上通过的《对时局的宣言》中指出,中国光明前途的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自由自主的势力”,在国内必须先实行民主然后实现统一,“统一而不以民主为前提,绝无法实现。”“内战的因素须用和平方法来消灭”。争取中国光明的前途最重要的是“加紧我们的步伐,集中我们的力量,争取民主,实现民主。”

三、文献写作

汉书·贾谊传

?

2020湖南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三监

周武王灭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统治制度。为笼络殷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故地,统率殷商遗民,同时派同姓宗室前往监视,史称“三监”。三监之说,观点不一,一般认为武王以殷都之东为卫、西为鄘、北为邶,分别命管叔、蔡叔、霍叔统治,共同监视武庚。周成王继位后,三监不满周公摄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结果被周公东征讨平,三监局面即告结束。周初设置三监,削弱了殷商遗民的反抗力量,对于稳定当时的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新语

《新语》是西汉时期陆贾的政论散文集,全书共计十二个章节。在《新语》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同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立了一个基本模式。全书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独具特点。第一篇的论点是全书的总论点,对全书起统摄作用,其余十一章的论点是第一章的分论点,进行拓深和延展。有利于刘邦对全书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新语》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刘邦如何施政,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行仁义、法先圣”是其关键所在,是治国、施政的根据和手段,同时也是陆贾论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3.?更戍法

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4.?改土归流

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5.?票拟

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票拟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6.?海国四说

海国四说是梁廷枏(楠)以“筹海防夷”为目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由《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四部书合编而成。这四部书于1844年后陆续撰成,合刊于1846年。作者在书中历述了美、英、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利是图等特性。

7.?子口税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外国货从通商口岸运销内地或中国土货从内地运至通商口岸,除了在口岸海关交纳值百抽五的进口、出口关税外,一律只交一次子口税;洋货在海口交纳,土货在路上经过首次关口交纳,数目为进出口关税的一半,即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二点五;定此税后可免内地一切税厘。当时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常关、厘卡所在地为“子口”,故称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为“子口税”。子口税的规定起了保护洋商、排斥华商的作用。1931年1月1日在施行关税新税则的同时,子口税及其他通行税一并裁撤。

8.?宪政编查馆

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置的中央机构。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设立考察政治馆。1907年改设宪政编查馆,负责办理宪政及编制法规、统计政要等各种事项。宪政考查馆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等文件。1911年清政府成立内阁,裁撤军机处,宪政考查馆亦随之撤销。

9.?东北易帜

1928年张学良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而且当时外蒙古仍被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代表处而并未实际管辖也并未派驻军队。

10.?好人政府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改良政治的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同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

二、论述题

1.?春秋战国社会各领域变革

经济变革:春秋时期,铁农具使用渐多和牛耕逐步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同时,水利灌溉 事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公田以外出现了许多私田,“田里不鬻(yù)”制度被破坏,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产生了封建地主和依附农民这两大对立阶级。

政治变革:春秋时期,王室无力统驭天下,大诸侯国相继而起,充当诸侯之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控制中小诸侯,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卿大夫与公室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事件层出不穷。斗争的结果,使各国的公室不同程度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有的甚至灭亡了公室。春秋后期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潮流,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

总之,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新兴力量崛起,权力下移,社会更趋活跃,奴隶改变身份、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增大,新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正在形成中。最大的意义在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进一步冲破“血缘”的锁链,民意也依托“天意”得到充分的肯定。

2.?隋唐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隋唐宋之州县制。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采纳了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下令“罢天下诸郡”,取消地方上郡一级的建制,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607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州设刺史,州刺史相当于以前的郡守,除边远州外,刺史只管民政,不掌军权。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此外,唐初还在边远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置总管或都督,监管军民。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3.?19世纪70-9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应对策略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边疆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危机。

(一)疆防:1864年,新疆爆发了反清起事,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机入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七城汗国),侵占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阿古柏与俄国、英国相互勾结,危害了新疆的利益。俄国还占领了伊犁等地。左宗棠分三路进疆,不久就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清政府与沙俄交涉,最终于1881年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但仍然损失了 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设置州县。

(二)海防:与此同时,日本侵略台湾。因琉球船员被高山族人误杀,此时与日本 毫不相干,但日本要求琉球国王接受其藩王的封号,并向清政府进行讹诈,派兵侵犯台湾。日本进犯台湾后,清政府接受列强的调停,被迫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日本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当西北与东南同时形势紧张之时,清政府内部有人主张海防,有人主张疆防。直隶总督李鸿章借口“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主张放弃新疆,大力加强海防。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力主规复新疆,否则敌人会得寸进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同时也没有放松疆防。

(三)滇案:1875年,英国驻京使馆翻译马嘉理在云南开枪打死景颇族群众多名, 随即被打死,这就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迫于英国的压力,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约》,除抚恤、赔款、逞凶、道歉外,还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开放通商口岸,免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

(四)英国势力进入西藏:1884年英印政府官员率领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入西藏,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清政府最终派人议和,分别于1890年于1893年签订了《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承任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的势力进入了西藏。

4.?抗战胜利初期各党派的主张

抗战胜利前后,中间阶级的政治积极性大为提高,各民主党派空前活跃,纷纷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

1944年10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要求:(1)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2)召集党派会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并筹备正式国民大会之召开及宪法之制定;(3)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职业、身体的自由,废除现行一切有碍上列自由权利的法令与条例;(4)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之公开合法地位,并立即释放一切政治犯;(5)废除特务及劳动营一类纯粹法西斯之组织;(6)全国一切派系不同之军队,应本平等待遇之原则,统筹装备、给养、训练、补充之公平,以求得作战指挥之统一,并渐进于军队国家化之正规;(7)财政绝对公开,凡预算决算及增加人民负担之措施,必须交现有民意机关审查通过;(8)保障人民最低生活,改善士兵及公务人员之待遇,对战时、战后之受灾人民,尤应统筹统一救济;(9)立即停止党化教育,保障讲学自由及从事教育职业之自由;(10)促进中苏邦交,加强对美英及其他盟邦之联系,以期彻底合作。

1945年12月20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重庆韦家园坝召开了会员大会,沈钧儒主持会议。大会正式决定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改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简称“救国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救国会政治纲领》。其中指出,要遵循“民主主义的方针”,“彻底消弭内战,加强团结。在和平、统一、团结、民主的基础上,执行一切民主改革,建立独立、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中国”;“经过政治协商会议,立刻结束一党专政,成立临时性的民主联合政府,在经过联合政府所筹备普选的国民大会,制定宪法,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

1945-1946年间,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民促)、九三学社先后宣告成立。这些党派在成立时都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和政治主张。民建在成立宣言中提出:“愿以纯洁平民的协力,不右倾,不左袒,替中国建立起来一个和平奋斗的典型。”民进在1946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会员大会上通过的《对时局的宣言》中指出,中国光明前途的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自由自主的势力”,在国内必须先实行民主然后实现统一,“统一而不以民主为前提,绝无法实现。”“内战的因素须用和平方法来消灭”。争取中国光明的前途最重要的是“加紧我们的步伐,集中我们的力量,争取民主,实现民主。”

三、文献写作

汉书·贾谊传

?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2.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