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兰州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8兰州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尚书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书》《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三角贸易

17-18世纪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以贩奴为中心的洲际贸易。又称黑奴贸易、大西洋奴隶贸易。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角形的路线,史称“三角贸易”。

3.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的自强主张。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4.?鸠摩罗什

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原籍天竺,生于龟兹。初习小乘教,后改从大乘教, 精般若学。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被姚兴迎至长安,潜心翻译佛经。译著有《金刚经》《妙法莲花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及《大智度论》等。鸠摩罗什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对大乘空宗学说及小乘成实宗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贡献。

5.南青北白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

6.遵义会议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洽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7.北周安伽墓(略)

8.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所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以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提出的致国会的《国情咨文》,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在政策实践中,它表现 为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煽动战争,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公然践踏国家间外交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原则,等等。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

三,简答题

1.西周分封制目的措施及作用

(一)内容。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在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北京);晋, 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在今山西翼城西)。

(二)特点。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桿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三)意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2.谈谈你对重庆谈判的认识

重庆谈判,指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重庆举行的,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次谈判。重庆谈判没有和平的可能性。

首先,分析一下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苏美两个大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还没有做好打内战的政治军事准备;苏联共产党希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和平建设新中国,国内民众和民主党派也希望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这就是重庆谈判能谈起来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这个基础是不牢固的。

其次,分析一下重庆谈判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分歧,不是一般的政治分歧、政策分歧,而是政治路线上的分歧,不可调和的分歧。蒋介石一直没有改变以武力*****的政治主张,他也一直没有改变党国体制的意愿;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他也不想真心地贯彻三民主义,落实“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而毛泽东则从人民的愿望出发,已经做好了战与和的两手准备。当蒋介石做好了内战的军事准备,内战就必然爆发了。

3.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通常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从棉纺织业发明织布机、纺纱机开始,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和运输行业等部门也广泛使用大机器,至18世纪8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蒸汽时代”的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工业化,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工厂取代工场,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

(2)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英、法、美早期现代化国民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德、意、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国际关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5)思想领域,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潮流兴起。

(6)生活方式,火车、轮船等新交通工具的问世使得世界联系紧密,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英国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理,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效应,德国施莱登与施旺建立细胞学说,英国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发表《物种起源》,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 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1870 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随后一系列以电力为基础的发明不断出现,如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等。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完成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结构的变化:开始以重工业为主导取代以轻工业为主导,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制度。

2、垄断的产生:新兴工业部门的复杂化和重工业资金的大量需求,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 于是由股份公司演变为垄断的产生。

3、生产管理的变革:生产的科学管理化出现。即所谓“泰罗制”、“福特制”。

4、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大大增加,人民的收入提 高,物质条件改善。

城市化与欧洲人口的下降:工业大城市开始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欧洲出现家庭 规模变小,整个人口减少。

4.汉代墓葬分类特点

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接近辽南的山东长山岛少量存在)。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第二个特点是“族坟墓”异常突出,是先秦“同族相葬”制度的延续。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形态,是上古氏族公社的基本社会结构。进入阶级社会后,奴隶主进一步强化宗族、宗法,以此统治人民。与当时的土地国有制相适应,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死者也按宗法制度“同族相葬”,这就是历史典籍中说的“族坟墓”。这种墓葬制度,在西周和战国时期极为盛行。

5.按朝代写出中国历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1)秦朝。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西汉。设刺吏,六条问事。

(3) 东汉。将御史大夫属下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

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座”。又置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地方上原监察区长官——州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州部开始向郡以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转化。

(4)曹魏。建安年间,曹操还在霸府设置校事和刺奸之职,“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曹魏建国后,校事与御史台同为中央监察机关,不相统属。由于校事官吏受皇帝信任,权力超过御史台。校事对维护曹魏中央集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滥用权力的弊病,一直到嘉平中才被执政的司马懿所撤销。

(5)南朝。创立了典签制度。南朝多以宗王出镇地方,为了监督诸王,皇帝多用寒人为“典签”以佐之。典签本 为处理文书的小官,但在宋、齐则成为代表皇帝监视、控制诸王的重要职务。时人云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齐明帝杀诸王皆命典签办理,诸王束手无策,无人能抗。

(6)隋代。炀帝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他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成为三台。三台有分工,御史“掌侍从纠察”,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司隶台以六条“掌诸巡察”。

(7)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正副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 监察御史(监院),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并参预大狱的审讯,合称三院。另在东都洛阳设御史台,称东都留台,简称东台或留台。

(8)宋代。宋代重文轻武,担任监察官者多为文人,因此,政府鼓励台谏言事,强化监察工作,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

(9)元代。忽必烈统治的初期,札鲁忽赤治理天下的刑政。1268 年,建御史台,御史大夫以下有 御史中丞、侍御史和治书御史。台官的职责是纠察百官。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主要任务是纠 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10)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将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力左右都御史,负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下辖十三道监察御史,设御史一百十人,监察朝廷和地方官僚机构。此外,洪武六年(1373 年),与六部相对应,分六科各设都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参议六部大事,稽察驳正六部的违误。六科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内外配合,合称科道两衙门。

(11)清朝。雍正年间,清廷一改唐朝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列的旧制,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负责对京内外官员的考察弹劾。与此同时,取消了六科给事中封驳皇帝诏旨的职权。清朝的监察机制,侧重对臣僚忠诚的考核,对公务监察不力,尤其缺乏对皇权重大决策的制约与监督。

(二)特点。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特点是与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监察制度从机构到只能也同时得到发展、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成为掌握在封建皇帝手中的制约行政、司法、军事等部门及其官吏的独立力量。(2)监察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3)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4)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5)呈现出“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特点。

2018兰州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尚书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书》《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三角贸易

17-18世纪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以贩奴为中心的洲际贸易。又称黑奴贸易、大西洋奴隶贸易。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角形的路线,史称“三角贸易”。

3.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的自强主张。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4.?鸠摩罗什

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原籍天竺,生于龟兹。初习小乘教,后改从大乘教, 精般若学。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被姚兴迎至长安,潜心翻译佛经。译著有《金刚经》《妙法莲花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及《大智度论》等。鸠摩罗什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对大乘空宗学说及小乘成实宗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贡献。

5.南青北白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

6.遵义会议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洽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7.北周安伽墓(略)

8.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所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以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提出的致国会的《国情咨文》,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在政策实践中,它表现 为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煽动战争,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公然践踏国家间外交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原则,等等。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

三,简答题

1.西周分封制目的措施及作用

(一)内容。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在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北京);晋, 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在今山西翼城西)。

(二)特点。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桿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三)意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2.谈谈你对重庆谈判的认识

重庆谈判,指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重庆举行的,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次谈判。重庆谈判没有和平的可能性。

首先,分析一下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苏美两个大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还没有做好打内战的政治军事准备;苏联共产党希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和平建设新中国,国内民众和民主党派也希望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这就是重庆谈判能谈起来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这个基础是不牢固的。

其次,分析一下重庆谈判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分歧,不是一般的政治分歧、政策分歧,而是政治路线上的分歧,不可调和的分歧。蒋介石一直没有改变以武力*****的政治主张,他也一直没有改变党国体制的意愿;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他也不想真心地贯彻三民主义,落实“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而毛泽东则从人民的愿望出发,已经做好了战与和的两手准备。当蒋介石做好了内战的军事准备,内战就必然爆发了。

3.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通常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从棉纺织业发明织布机、纺纱机开始,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和运输行业等部门也广泛使用大机器,至18世纪8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蒸汽时代”的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工业化,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工厂取代工场,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

(2)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英、法、美早期现代化国民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德、意、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国际关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5)思想领域,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潮流兴起。

(6)生活方式,火车、轮船等新交通工具的问世使得世界联系紧密,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英国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理,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效应,德国施莱登与施旺建立细胞学说,英国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发表《物种起源》,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 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1870 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随后一系列以电力为基础的发明不断出现,如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等。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完成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结构的变化:开始以重工业为主导取代以轻工业为主导,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制度。

2、垄断的产生:新兴工业部门的复杂化和重工业资金的大量需求,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 于是由股份公司演变为垄断的产生。

3、生产管理的变革:生产的科学管理化出现。即所谓“泰罗制”、“福特制”。

4、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大大增加,人民的收入提 高,物质条件改善。

城市化与欧洲人口的下降:工业大城市开始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欧洲出现家庭 规模变小,整个人口减少。

4.汉代墓葬分类特点

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接近辽南的山东长山岛少量存在)。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第二个特点是“族坟墓”异常突出,是先秦“同族相葬”制度的延续。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形态,是上古氏族公社的基本社会结构。进入阶级社会后,奴隶主进一步强化宗族、宗法,以此统治人民。与当时的土地国有制相适应,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死者也按宗法制度“同族相葬”,这就是历史典籍中说的“族坟墓”。这种墓葬制度,在西周和战国时期极为盛行。

5.按朝代写出中国历代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1)秦朝。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西汉。设刺吏,六条问事。

(3) 东汉。将御史大夫属下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座”。又置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地方上原监察区长官——州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州部开始向郡以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转化。

(4)曹魏。建安年间,曹操还在霸府设置校事和刺奸之职,“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曹魏建国后,校事与御史台同为中央监察机关,不相统属。由于校事官吏受皇帝信任,权力超过御史台。校事对维护曹魏中央集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滥用权力的弊病,一直到嘉平中才被执政的司马懿所撤销。

(5)南朝。创立了典签制度。南朝多以宗王出镇地方,为了监督诸王,皇帝多用寒人为“典签”以佐之。典签本 为处理文书的小官,但在宋、齐则成为代表皇帝监视、控制诸王的重要职务。时人云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齐明帝杀诸王皆命典签办理,诸王束手无策,无人能抗。

(6)隋代。炀帝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他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成为三台。三台有分工,御史“掌侍从纠察”,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司隶台以六条“掌诸巡察”。

(7)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正副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 监察御史(监院),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并参预大狱的审讯,合称三院。另在东都洛阳设御史台,称东都留台,简称东台或留台。

(8)宋代。宋代重文轻武,担任监察官者多为文人,因此,政府鼓励台谏言事,强化监察工作,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

(9)元代。忽必烈统治的初期,札鲁忽赤治理天下的刑政。1268 年,建御史台,御史大夫以下有 御史中丞、侍御史和治书御史。台官的职责是纠察百官。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主要任务是纠 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10)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将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力左右都御史,负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下辖十三道监察御史,设御史一百十人,监察朝廷和地方官僚机构。此外,洪武六年(1373 年),与六部相对应,分六科各设都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参议六部大事,稽察驳正六部的违误。六科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内外配合,合称科道两衙门。

(11)清朝。雍正年间,清廷一改唐朝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列的旧制,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负责对京内外官员的考察弹劾。与此同时,取消了六科给事中封驳皇帝诏旨的职权。清朝的监察机制,侧重对臣僚忠诚的考核,对公务监察不力,尤其缺乏对皇权重大决策的制约与监督。

(二)特点。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特点是与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监察制度从机构到只能也同时得到发展、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成为掌握在封建皇帝手中的制约行政、司法、军事等部门及其官吏的独立力量。(2)监察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3)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4)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5)呈现出“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特点。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2.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