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2年后被查出学术不端!学位被撤销! 苏州大学 硕士研究生 …

??5月10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一则《撤销学位公示》,该校一名2019年毕业的博士因用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成果存在不端行为,拟被撤销博士学位。

图源:苏州大学研究生院

公示显示,该生自2015年9月起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于2019年12月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学位证书编号为1028522019920028。

经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认定,陈斌用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成果《Long noncoding RNA AK027294 acts as an oncogen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y up-regulating STAT3》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苏大学位〔2020〕20号)、《苏州大学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试行)》(苏大〔2017〕12号)等相关文件规定,经第十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八次特别会议审定,决定撤销他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注销其博士学位证书(证书编号:1028522019920028)。

该生用于博士毕业的学术成果中,到底存在哪些学术不端的行为?Pubpeer发现,文章存在图片造假,即——较大程度的仿射变换与透视变换行为,如下图:

▲相似度信息

▲关键点映射图

比对图片来源文章:

《Long noncoding RNA LINP1 promoted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ovarian cancer via inhibiting KLF6》

《Long noncoding RNA AK027294 acts as an oncogen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y up-regulating STAT3》——涉事文章,涉及图片抄袭造假。

研究生学术不端

导师应承担什么责任

苏州大学此公示一经“双一流高校”报道后,热评第一的重点落在了讨论问责导师的机制上:

硕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与导师的指导息息相关,如此一来,“学生学术不端,导师该如何处理呢?”变成了众人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建立有效的问责导师机制,其实早有地方及高校先行做出了表率。

研究生学术不端,导师也要一并挨罚!2019年3月中旬,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曾发布《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对立德树人职责履行不到位,所带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导师,应依法依规给予处理。特别是对无科研项目、无科研经费、学生超学习年限、论文抽检不合格的导师,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

图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2019年12月18日,山东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9年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中心校区举行。会议消息透露,山东大学此次会议还严格依照程序,审议撤销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人员的学位,或取消其博士学位申请资格,并暂停相关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会议通报了学位论文抽检的相关情况,对出台的整改措施进行了汇报。

山东大学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樊丽明表示,在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关键时期,要严格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学风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有效激发研究生创造力的制度体系;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导师方如何看待学生学术不端的问题

早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薛素铎坦言,“研究生抄袭,导师不能完全免责,毕竟学生是在导师指导之下完成论文的。但导师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却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顾莹是北京某重点高校外语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导师,对此问题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苦水”。

顾莹表示,三部委的意见初衷无疑是希望导师加大对研究生科研诚信的教育,但在指导思想上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做法的本质是把研究生出现的问题追加在导师身上,强调导师对研究生能力的影响。”他说。

然而教育部当年规定研究生培养目标时,要求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能力,博士生则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

从这个角度讲,研究生需要的是独立,为什么导师反倒成为“第一负责人”了?为何处罚学术不端行为,变得如此难以界定呢?

中国处罚学术不端

为何陷入两难境地

复旦大学

学者也曾发了篇Nature,研究中国处罚学术不端为何陷入两难境地。

截至 2017 年,中国贡献的科研文章数量占到全球的 8.2%,但撤销的论文数却占到了全球的 24.2%。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都见证过许多虚假同行评审、图像篡改、著作权交易的故事,涉及人员不乏一些学界知名的人物。

为了更好地描述关于中国学术界所存在的的学术不端行为状况,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全球撤资数据以及已撤销的国家拨款和申请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网上对一些利益相关的中国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调查结果发现,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说,管理学术不端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种权力被授予研究者所在的大学或科研院所。但问题在于,由于担心名誉受损或失去科研基金,这些组织通常不愿意调查被曝出的学术不端行为。

他们只有在收到举报之后才会做出回应。但举报人要承受很大的职业和个人风险。在 2017 年针对中国学者的一份调查中,超过一半在过去三年发现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为这一问题增加了新的麻烦。

在国内,如果发现某位博士生有不端行为,他们的导师也要跟着受罚。此前的一桩学术丑闻中,一些博士生被剥夺博士学位,他们的导师也被降级并被禁止招收博士生。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被推出来受罚,但应该为学术不端负责的导师却毫发无损。

有效预防学术不端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复旦大学学者的调查发现,管理学术不端通常有两种策略:“巡逻式”和“报警式”。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采取了这两种策略。

知网查重等属于属于“巡逻式”策略,通过数据库等技术来检查剽窃。此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也一直在审查可能存在的剽窃行为。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SSFC)更是针对其资助的项目发起了系统性清理工作,叫停了那些在 deadline 之后还未完成的研究(通常是拿到基金资助的 6 年之后)。

社科基金的这一举动使得 2002 年到 2005 年间 5035 个资助项目

中的 302 个被叫停。被叫停的项目数量从 2002 年的 60 个上升到 2005 年的 99 个。但自从 2012 年清理实施以来,这一数字大幅降低。

这种“巡逻式”策略可以阻止某些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在授予学位或接收论文之前。但这种策略对软件和基础设施要求高,因此实行起来代价高昂。相比之下,“报警式”策略似乎更加常见。

中国的学术机构和大学常常等到媒体、被冤枉的人或举报人联系后才采取行动,而且他们最关注的是登上新闻头条的学术不端事件。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非常有效。2017 年,中国学者发表在《Tumor Biology》上的 107 篇论文因同行评审造假被撤回,调查工作在四个月内完成。超过 100 人受到处罚,社科基金资助的 40 个项目被取消。

但这种“报警式”策略也有局限。它的调查是有选择性和不确定性的,而且只能查出过去的不端行为,对防范未来的行为没有什么直接作用。

来源:本文由募格课堂整理自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科学网、宁夏日报、机器之心、Pubpeer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To Be Continued —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5.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