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
考研教育: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一)
考研《大纲》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划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主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有的态度等内容。
共分为81个知识点,现连载如下: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2004年多选题第17题)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起作用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只要经济条件具备,经济规律必然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一样的。
经济规律分三类:一是在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4.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所有制关系。经济制度和所有制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是它们的物质基础。当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而随着生产力不断突破经济制度的限制又造成一切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这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经济制度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人类经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国度的特殊性。
5.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是一种生产者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一种通过交换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与个体小生产相联系,生产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社会分工和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价值增值。发达商品经济又可分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劳动产品成了商品,而且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推动了社会一切劳动产品都采取了商品这一社会形式。
6.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7.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具体劳动具有质的差别。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生产社会中特有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不是指两种劳动,也不是指两次劳动,而是指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具体劳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价值。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9.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时间。商品价值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这个换算是通过交换、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
10.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里所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但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商品件数增加,而因为价值总量不变,单个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下降。反之,就上升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AB】(2008年多选题第21题)。考研教育: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二)
1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一切矛盾,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之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都是由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1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这种矛盾的外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B】(2007年单选题第5题)。
13.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由此产生
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C】(2005年单选题第5题)。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无需现实的货币,只需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形态的货币,也不能是不足值的货币或仅仅是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即具有实在价值的金银。
支付手段是指在赊购赊销即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时,货币用于清偿债务的职能以及用来支付租金、利息、税金和工资的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代表的作用,它是货币上述各种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和运用。
14.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纸币的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即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15.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符号。信用货币有银行券、银行票据(如支票)、商业票据(如期票和汇票)、信用卡、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时造成通货膨胀,反之则造成通货紧缩。
1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与优化;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17.市场机制
价格与供求、竞争相互作用构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了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供求相等,价格等于价值。价格也会反作用于供求:价格下跌,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18.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之间的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这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看出来。两者区别是:买卖
顺序不同;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充当的媒介物不同;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为了消费,为了得到另一种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为了价值增殖,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
19.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总公式是G-W-G′(G′ = G +⊿G)G-W-G′是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D.资本总公式【AD】(2007年多选题第24题)。⊿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
价值增值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