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6华东师范大学 赵鑫简历)
2006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希罗多德
古希腊史学家。出生于小亚细亚西部希腊殖民城邦哈利卡纳苏城。曾到达雅典,对雅典民主制度推崇备至。公元前443年移居南意大利的图里伊城,后取得该城公民权,并在此著述终老,倾毕生精力撰写《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此书为欧洲史学的开山之作,故希罗多德享有“西方史学之父”的美誉。
2、兰斯受洗
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皈依基督教的历史事件。987年,拜占庭发生内乱,皇帝巴西尔二世请求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相助。基辅大公提出娶希腊公主、皈依基督教等条件,拜占庭皇帝接受。叛乱平定后,基辅大公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强迫全体国民下河接受洗礼,史称“兰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基督教后,密切了与拜占庭的关系,提升了斯拉夫地区的文明进程,对俄罗斯历史有重大影响。
3、自由大宪章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4、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1830年,维多利亚被议会确定为其伯父、国王威廉四世的继承人。1837年伯父死后继位。在位期间,逐渐与内阁合作,听命于内阁和首相,行使立宪君主的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从而使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的发展。1876年被议会封为印度女皇。外交方面,竭力主张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使英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工商业也迅速发展,一度取得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各地称霸一时。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称她执政的时期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5、容克
指德意志易北河以东地区和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他们拥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多年来梦想借助武力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们有自己的庄园,从事封建的大地产生产,采取封建的劳役和地租作为剥削方式,自给自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部分容克认识到,只有把庄园建立在资本主义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逃避破产。于是这些容克把封建的农业逐步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他们开始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在政治上要求统一,对普鲁士政体的依赖性极强,从而成为德意志统一中的一大重要的力量。
6、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也是最基本的一部法律反托拉斯法,还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因由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而得名,正式名称是《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违反该法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奠定了反托拉斯法的坚实基础,但该法的措辞极为含混和笼统,诸如“贸易”、“联合”、“限制”等关键术语词义不明,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空间,而且这种司法解释要受到经济背景的深刻影响。所以,该法颁布后执行不力。
7、十月革命
俄国人民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而得名。十月革命根本区别于过去发生的任何一次革命,它不是以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而是消灭一切形式的剥削。产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后,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
8、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9、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0、海湾战争
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多国部队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海湾战争包括3个主要军事行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海上拦截行动。联盟军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1991年2月27日,美国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战争结束并于当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终在4月接受了停火协议?。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二、简答题
1、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的名字及代表作品两部
(1)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1495-1498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穌的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
(2)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摩西像》是1513-1516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审判》。
(3)拉斐尔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
2、黑奴贸易的过程及影响
(一)历程。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手段。从非洲到欧洲和美洲的奴隶贸易早期为葡、西两国垄断,之后荷兰、法国、英国,甚至瑞典、丹麦和勃兰登堡,再加上后起的美国,也都加入了贩卖黑奴的行列。奴隶贸易大多是由私人出面经营,得到国家支持进行的。到17 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角形的路线,史称“三角贸易”。17世纪中叶以后的150年间,奴隶贸易已经成为非洲与欧洲、美洲之间唯一的贸易活动。在贩奴活动的方式方面,除了存在“三角贸易”外,英法等国相继成立贸易公司,垄断对非洲的奴隶贸易,其中最著名的有1660年英国成立的“皇家开发非洲公司”和1672年创立的“皇家非洲贸易公司”,还有法国在1664年建立的“西印度公司”等。从18世纪后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甚至是资本输出场所。把非洲人留在非洲进行奴役,既无风险,又可得到远远超过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利润。这些因素使西方资本家对奴隶贸易渐渐失去了兴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奴隶贸易大体上在19世纪70年代就停止了。
(二)影响。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非洲大陆损失了大量人口。奴隶贸易破坏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稳定。掠奴战争的恐怖造成了社会的极端混乱,许多古老的王国纷纷瓦解,非洲原有的物质文化趋于毁灭。奴隶贸易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随着黑奴贩卖的兴盛,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起来。
3、简述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
(一)1962年8月底,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立刻在9月4日对苏联发出警告。苏联予以否认。但是在10月14日后,u-2飞机拍摄到苏联正在修建的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照片。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正式通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的“惊人”消息,宣布对古巴实行名为“隔离”的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最后,赫鲁晓夫在10月28日的复信中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二)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这场危机不仅对美苏关系, 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到核战争 的边缘,各自也深深受到核武器致命威胁的震动。在危机结束以后,美国和苏联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设法避免用核讹诈方式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的关系和国际紧张局势。
三、论述题
1、罗马帝国晚期的宗教、民族政策(略)
2、1861年农奴制改革
?背景:
(1)根本: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最终使沙皇亚历山大认识到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自我改革。
(4)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5)直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规定农奴在法律、政治上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能够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③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④农民在赎买之前,仍要为地主交租税、服劳役;⑤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严格监督和控制农民。
(2)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3)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历史意义:
(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千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①不彻底性:这次改革实际上时一个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仍需交纳高额赎金,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农民虽不受地主支配,但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
3、雅尔塔体制的影响
(1)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2)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
(4)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
2006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希罗多德
古希腊史学家。出生于小亚细亚西部希腊殖民城邦哈利卡纳苏城。曾到达雅典,对雅典民主制度推崇备至。公元前443年移居南意大利的图里伊城,后取得该城公民权,并在此著述终老,倾毕生精力撰写《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此书为欧洲史学的开山之作,故希罗多德享有“西方史学之父”的美誉。
2、兰斯受洗
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皈依基督教的历史事件。987年,拜占庭发生内乱,皇帝巴西尔二世请求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相助。基辅大公提出娶希腊公主、皈依基督教等条件,拜占庭皇帝接受。叛乱平定后,基辅大公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强迫全体国民下河接受洗礼,史称“兰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基督教后,密切了与拜占庭的关系,提升了斯拉夫地区的文明进程,对俄罗斯历史有重大影响。
3、自由大宪章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4、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1830年,维多利亚被议会确定为其伯父、国王威廉四世的继承人。1837年伯父死后继位。在位期间,逐渐与内阁合作,听命于内阁和首相,行使立宪君主的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从而使
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的发展。1876年被议会封为印度女皇。外交方面,竭力主张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使英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工商业也迅速发展,一度取得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各地称霸一时。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称她执政的时期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5、容克
指德意志易北河以东地区和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他们拥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多年来梦想借助武力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们有自己的庄园,从事封建的大地产生产,采取封建的劳役和地租作为剥削方式,自给自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部分容克认识到,只有把庄园建立在资本主义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逃避破产。于是这些容克把封建的农业逐步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他们开始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在政治上要求统一,对普鲁士政体的依赖性极强,从而成为德意志统一中的一大重要的力量。
6、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也是最基本的一部法律反托拉斯法,还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因由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而得名,正式名称是《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违反该法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奠定了反托拉斯法的坚实基础,但该法的措辞极为含混和笼统,诸如“贸易”、“联合”、“限制”等关键术语词义不明,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空间,而且这种司法解释要受到经济背景的深刻影响。所以,该法颁布后执行不力。
7、十月革命
俄国人民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而得名。十月革命根本区别于过去发生的任何一次革命,它不是以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而是消灭一切形式的剥削。产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后,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
8、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9、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0、海湾战争
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多国部队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海湾战争包括3个主要军事行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海上拦截行动。联盟军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1991年2月27日,美国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战争结束并于当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终在4月接受了停火协议?。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二、简答题
1、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的名字及代表作品两部
(1)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1495-1498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穌的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
(2)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摩西像》是1513-1516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审判》。
(3)拉斐尔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
2、黑奴贸易的过程及影响
(一)历程。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手段。从非洲到欧洲和美洲的奴隶贸易早期为葡、西两国垄断,之后荷兰、法国、英国,甚至瑞典、丹麦和勃兰登堡,再加上后起的美国,也都加入了贩卖黑奴的行列。奴隶贸易大多是由私人出面经营,得到国家支持进行的。到17 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角形的路线,史称“三角贸易”。17世纪中叶以后的150年间,奴隶贸易已经成为非洲与欧洲、美洲之间唯一的贸易活动。在贩奴活动的方式方面,除了存在“三角贸易”外,英法等国相继成立贸易公司,垄断对非洲的奴隶贸易,其中最著名的有1660年英国成立的“皇家开发非洲公司”和1672年创立的“皇家非洲贸易公司”,还有法国在1664年建立的“西印度公司”等。从18世纪后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甚至是资本输出场所。把非洲人留在非洲进行奴役,既无风险,又可得到远远超过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利润。这些因素使西方资本家对奴隶贸易渐渐失去了兴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奴隶贸易大体上在19世纪70年代就停止了。
(二)影响。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非洲大陆损失了大量人口。奴隶贸易破坏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稳定。掠奴战争的恐怖造成了社会的极端混乱,许多古老的王国纷纷瓦解,非洲原有的物质文化趋于毁灭。奴隶贸易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随着黑奴贩卖的兴盛,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起来。
3、简述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
(一)1962年8月底,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立刻在9月4日对苏联发出警告。苏联予以否认。但是在10月14日后,u-2飞机拍摄到苏联正在修建的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照片。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正式通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的“惊人”消息,宣布对古巴实行名为“隔离”的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最后,赫鲁晓夫在10月28日的复信中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二)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这场危机不仅对美苏关系, 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到核战争 的边缘,各自也深深受到核武器致命威胁的震动。在危机结束以后,美国和苏联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设法避免用核讹诈方式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的关系和国际紧张局势。
三、论述题
1、罗马帝国晚期的宗教、民族政策(略)
2、1861年农奴制改革
?背景:
(1)根本: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最终使沙皇亚历山大认识到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自我改革。
(4)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5)直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规定农奴在法律、政治上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能够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③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④农民在赎买之前,仍要为地主交租税、服劳役;⑤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严格监督和控制农民。
(2)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3)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历史意义:
(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千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①不彻底性:这次改革实际上时一个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仍需交纳高额赎金,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农民虽不受地主支配,但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
3、雅尔塔体制的影响
(1)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2)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
(4)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