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超话]##鲁东大学考研[超话]##鲁…来自微醺茶话会…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

?

2020鲁东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盘庚迁殷

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商人一直是居无定所,频繁迁都。从汤到盘庚,商人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乃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

2. 张骞

张骞(前164―前114),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被誉为 “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3. 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chù)陟(zhì),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qín)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4. 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学生等。英巡捕又拘捕学生100多名,关押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上海各阶层群众数千人,赶到捕房周围,要求释放学生。英国巡捕蓄意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造成了五卅惨案。

5. 丁汝昌

(1836-1895),安徽庐江人。1874年,李鸿章创立海军,次年他受命赴英购置军舰,归国后综理北洋水师。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任海军提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率北洋舰队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口大东沟。17日,舰队准备返航时,与日本海军发生海战。他指挥舰队应战,负伤后仍继续督战。是役后,奉李鸿章之命困守威海卫。11月,日军进攻旅顺,他赴天津向李鸿章请战未准。旅顺陷落,被革职留任。1895年2月初,日军陷威海卫。他据刘公岛多次组织将士反攻,击沉敌舰艇7艘。而洋员和部分官兵以势孤难战,逼其投降,他严词拒绝,宁死不屈,12日服毒自杀。现刘公岛上“丁公祠”即当年北洋海军提督府。

6. 叶挺

(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同年12月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1937年10月底,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后被长期扣押。1946年3月4日出狱,7日重新入党。4月8日,由重庆飞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7.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作了报告,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等起草的党中央九月来信。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既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决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制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和建军路线,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红军即使处于农村环境,在工人成分不多的情况下,也保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纯洁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从而

以新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和建军学说。

8.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一九四〇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一九四〇年二月十五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二月二十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该文章具体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毛泽东在论述三大纲领的基础上,有概括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共和国。”

二、简答

三、论述

1.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人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在中央,国君原称为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设将、相,分掌平屯、政治大权,由王直接任命,对只负责。相以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 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

地方上,逐渐推行郡县制。郡为中央政府管辖下最大的行政区划,设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军事刑狱。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为地方 基层官吏。这种由地方基层到中央政府职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新的政权组织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上计制度,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 数字分別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 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赏罚或升级降职。

军事上,各国国君将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军事统帅由国君直接任命,驻外将领不能随意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颁发的虎符为凭方能发兵,维护了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反帝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步的、正义的事业,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碓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 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都突出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寇。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力量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3. 唐代藩镇割据的原因

唐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一,唐睿宗时期,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始设节度使及其军队,称为“方镇”或“藩镇”。玄宗以后,府兵制废弛。在节度使的统领下,边兵们一面戍防,一面屯田生产,他们的家属也随军迁到边远地区。逐渐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集于一身。

第二,唐朝中央的政治自玄宗后期开始每况愈下。玄宗时,李林甫和杨国忠辅政多年,胡作非为,搞得朝政腐败不堪。当时,各地藩镇的总兵力已膨胀到四十多万人,多是雇来凑数的商贩、游民,根本不能打仗。在这种内轻外重的畸形局面之下,藩镇割据已是不可避免。

第三,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内地掌兵的刺史也被加以节度使的称号,从而增设了大批节度使。其中,尤以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势力最强,史称“河北三镇”或“河朔三镇”。以后,在山东、河南、江淮、关 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危害:(1)藩镇割据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由于藩镇和唐中央以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所以他们之间的斗争不断。如德宗朝的“四镇之乱”、宪宗朝的“淮西之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由于藩镇势力的强大,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严重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为了削弱藩镇势力,唐朝廷也在缩小了的地盘内变本加厉地掠夺人民。 9世纪初年,江南只有一百四十万民户却要负担唐朝八十多万军队的粮饷,历史上称之为“两户养一兵”。 (3)各镇军阀在辖区内横征暴敛,搜刮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藩镇割据的局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唐朝灭亡以后,割据局面又进而演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战。

?

?

2020鲁东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盘庚迁殷

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商人一直是居无定所,频繁迁都。从汤到盘庚,商人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乃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

2. 张骞

张骞(前164―前114),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被誉为 “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3. 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chù)陟(zhì),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qín)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4. 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学生等。英巡捕又拘捕学生100多名,关押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上海各阶层群众数千人,赶到捕房周围,要求释放学生。英国巡捕蓄意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造成了五卅惨案。

5. 丁汝昌

(1836-1895),安徽庐江人。1874年,李鸿章创立海军,次年他受命赴英购置军舰,归国后综理北洋水师。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任海军提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率北洋舰队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口大东沟。17日,舰队准备返航时,与日本海军发生海战。他指挥舰队应战,负伤后仍继续督战。是役后,奉李鸿章之命困守威海卫。11月,日军进攻旅顺,他赴天津向李鸿章请战未准。旅顺陷落,被革职留任。1895年2月初,日军陷威海卫。他据刘公岛多次组织将士反攻,击沉敌舰艇7艘。而洋员和部分官兵以势孤难战,逼其投降,他严词拒绝,宁死不屈,12日服毒自杀。现刘公岛上“丁公祠”即当年北洋海军提督府。

6. 叶挺

(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同年12月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1937年10月底,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后被长期扣押。1946年3月4日出狱,7日重新入党。4月8日,由重庆飞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7.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作了报告,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等起草的党中央九月来信。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既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决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制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和建军路线,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红军即使处于农村环境,在工人成分不多的情况下,也保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纯洁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从而以新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和建军学说。

8.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一九四〇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一九四〇年二月十五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二月二十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该文章具体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毛泽东在论述三大纲领的基础上,有概括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共和国。”

二、简答

三、论述

1.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人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在中央,国君原称为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设将、相,分掌平屯、政治大权,由王直接任命,对只负责。相以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 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

地方上,逐渐推行郡县制。郡为中央政府管辖下最大的行政区划,设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军事刑狱。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为地方 基层官吏。这种由地方基层到中央政府职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新的政权组织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上计制度,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 数字分別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 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赏罚或升级降职。

军事上,各国国君将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军事统帅由国君直接任命,驻外将领不能随意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颁发的虎符为凭方能发兵,维护了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反帝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步的、正义的事业,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碓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 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都突出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寇。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力量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3. 唐代藩镇割据的原因

唐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一,唐睿宗时期,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始设节度使及其军队,称为“方镇”或“藩镇”。玄宗以后,府兵制废弛。在节度使的统领下,边兵们一面戍防,一面屯田生产,他们的家属也随军迁到边远地区。逐渐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集于一身。

第二,唐朝中央的政治自玄宗后期开始每况愈下。玄宗时,李林甫和杨国忠辅政多年,胡作非为,搞得朝政腐败不堪。当时,各地藩镇的总兵力已膨胀到四十多万人,多是雇来凑数的商贩、游民,根本不能打仗。在这种内轻外重的畸形局面之下,藩镇割据已是不可避免。

第三,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内地掌兵的刺史也被加以节度使的称号,从而增设了大批节度使。其中,尤以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势力最强,史称“河北三镇”或“河朔三镇”。以后,在山东、河南、江淮、关 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危害:(1)藩镇割据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由于藩镇和唐中央以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所以他们之间的斗争不断。如德宗朝的“四镇之乱”、宪宗朝的“淮西之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由于藩镇势力的强大,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严重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为了削弱藩镇势力,唐朝廷也在缩小了的地盘内变本加厉地掠夺人民。 9世纪初年,江南只有一百四十万民户却要负担唐朝八十多万军队的粮饷,历史上称之为“两户养一兵”。 (3)各镇军阀在辖区内横征暴敛,搜刮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藩镇割据的局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唐朝灭亡以后,割据局面又进而演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战。

?

?????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0.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