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考研[超话]##美术史##考研#答题模板…来自考研笔记o…

???

?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考点
考点:“美术革命”思潮

考点:早期的美术留学生

考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考点:新式美术教育

考点:京津画派

考点:上海画派

考点:岭南画派与中国画研究会

考点:仿效西方的“现代艺术”倾向

重难点分析
第一节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构
1、“美术革命”思潮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处处以欧美为比照,把中国置于与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西方等量齐观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的自信,但同时又底气不足。比如,西方有“科学”,中国相对应找到了“格致”;西方有西医,中国则相对应有了“中医”;西方有西洋剧,中国则有“京剧”;西方有西洋画,中国则相对应有了此前没有的名字——“中国画”。不可否认,在对中国社会的改造过程中,在“进化论”“科学论”等“新学”的影响下,引进和参照西方的先进技术、经济模式甚至是政治制度,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都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意识形态,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则未必有效,文化激进一定会带来问题。清末民初的时候,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梁启超的“文体革命”、胡適“文学革命”、陈独秀等人的“美术革命”等等,都是一脉相传的参照西方文本改造中国文艺的试探。

与洋务运动类似,近代中国的美术在20世纪前后开始了“洋画运动”。早期南方口岸城市出现了外销画,史贝霖、关乔昌等直接用西洋技法画中国风情的油画、水彩、水粉和玻璃画。将油画纳入中国正式新式美术教育的人则是西班牙人范廷佐,1852年他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开设了图画馆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中国先贤中对“泰西之法”的西画早有好感,19世纪80年代后,晚清新派文人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角度出发赴西方考察,开始介绍西方的绘画和美术教育。20世纪初,西洋美术课程正式进入了中国的学堂。

“美术革命”的最早倡导者是康有为(1858-1927),他在“变法”失败后流亡欧洲,1904年在意大利看到拉斐尔的画,认为“吾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1917年,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的序言中发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感慨。而“美术革命”的概念,则是吕徵、陈独秀以书信问答方式在《新青年》杂志上抛出的。1918年12月150,吕激致函《新青年》,提出“美术革命”。他认为当时《新青年》已经掀起了影响广泛的文学革命,并波及诗歌革命、戏曲革命,而美术也不应例外。

思想家鲁迅,画家徐悲鸿、高剑父等人也是美术革命的同情者,他们认为近代的衰败在文化上要归罪于文人画,同时要引进欧洲的写实主义美术,然后中西融合实现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这基本上是激进的“五四”精神的反映。

?

2、海外留学热潮

晚清社会的衰败决定了王朝的“维新”主题。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攻击下国门洞开后,“中体西用”的思变心态和“洋务运动”的实务构成了普遍的社会氛围。1872年8月120,詹天佑等一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甲午海战以后,战败的中国又开始向日本学习,并于1896年派遣赴日留学生。而救亡图强的留学热潮中,也少不了美术留学生,早期的如李铁夫、冯钢百、吴法鼎、李毅士、李叔同、高剑父、高 奇峰、何香凝等,辛亥革命到建国前则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颜文棵、陈师曾、吕凤子、傅抱石、常书鸿、刘海粟、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吴大羽等。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民主革命家、油画家。自幼学习诗文绘画,1885年随堂叔到美国旧金山,后赴英属加拿大,1887年入惠灵顿美术学校学习,其间多次辗转欧美。191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纽约美术学院,后加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和“万国老画师画院”,担任美国雅士蕉殿力美术大学副教授。1916年加入当时最高的国际美术机构“国际画理学会”。孙中山曾赞其为“东方画坛巨擘”,革命家黄兴赠他“横扫东亚”的题词。

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近现代艺术家、教育家、佛学家。1905年秋东渡日本,次年以“李岸”之名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与曾延年等组织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一春柳社,1907年排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1911年携日妻回国,任直隶模范工业学堂图画教员,1912年返沪任教于杨白民任校长的城东女学,讲授文学和音乐课,后应经亨颐之聘赴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教师。

?

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1903年,王国维首次提出“美育”概念,而蔡元培却是最重要的美育实践者。1912年1月,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据清季学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宗旨而加以修正,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1917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指出美育代宗教之必然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他希望文化运动不要忘记美育,提出实施美育分为三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社会美育专设机关,包括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影戏馆、历史博物馆、古物学陈列所、人类博物馆、博物学陈列所与植物园、动物园等。

“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蔡元培努力的结果,而他在推介美术方面也功不可没,如成立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并吸收陈师曾、徐悲鸿等人为导师,积极创办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蔡元培主张艺术救国,希望在中国如西方文艺复兴那样以艺术塑造国民,养成、改造国民精神。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出要在民众中大力推及艺术教育,一时呼应者众多,陈独秀等人明确肯定其“新文化运动莫忘了美育”的主张,林风眠等人倡导的“艺术运动”则在实践上努力推行,但从整体来看,由于中国的国事纷繁,“救亡压倒启蒙”是必然的,因此美育的受重视程度与普及效果并不理想,艺术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常常被忽视,以致丰子恺在1930年出版的著作《艺术教育》的序言中感慨地说,该书是“在岑寂的中国艺术教育界中暂作一个细弱的呼声”。

在20世纪上半叶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无论是科学、民主还是艺术,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拯救中国、改造国民的一种手段。应该说,艺术的手段是最不直接也最不容易在短期出效果的手段,也最容易附庸于科学、民主,甚至是政治宣传等社会功利。

?

4、美术院校的建立

1)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

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重视西式教育,新式学堂兴起,开设图画手工课等。

1906 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增设图画手工科,揭开现代美术教育序幕,辛亥革命后私立、公立美术学校相继出现,课程设置丰富,改变师传徒授方式,美术学校成为艺术运动中心。

2)重要的美术教育先驱及学校:

周湘创办多所美术院校,培养大量人才,如刘海粟、陈抱一等。

刘海粟创办中国最早的私立高等美术学院“上海图画美术院”。

蔡元培倡导成立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颜文樑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唐义精等人创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杨公托等人创办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徐悲鸿任主任的艺术系,林风眠创办国立西湖艺术院。

3)重要的美术教育家和画家: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留学日本、法国,回国后历任多校职务,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喜画动物。

刘海粟:江苏常州人,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首创男女同校和采用人体模特儿,被称“艺术叛徒”。

林风眠:广东梅县人,留学法国,回国后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西湖艺术院院长,后经历坎坷。

第二节 光色洗礼与中国美术现代转型
1、传统的坚守与变异——中国画的现代化

(1)京津画派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画重镇是北京、上海、广州。如果说岭南画派和海派中西折中或复古创新的成分更大的话,那么京津画派则是坚定的传统保持者。京津画派主要指相距不远的京津地区的画家,是一个基本上以清代正统派画学思想为基础的画派。1919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金城任会长,研究会的画家有陈师曾、萧谦中、徐燕孙、吴镜汀、陈半丁、胡佩衡、刘子久、陈少梅等二十余人。1926年,金城去世后又在原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以“提倡风雅,保存国粹”为宗旨的湖社,后来发展成为覆盖北京、天津、山东等北方各省人数达数百人的中国画家社团。

(2)上海画派

上海画派,一般指清末上海地区以吴昌硕、任伯年、虚谷等为代表的绘画群体。1927年吴昌硕去世,清末这个著名的画派也就彻底地结束了。但吴昌硕去世,不意味着这个绘画繁盛的地区绘画的衰落。事实上,上海地区在19世纪后半叶,已经因对外开埠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多种原因而成为中国财富和文化最集中的地方。20世纪初期,上海仍然是画家最集中的地方,各种画会云集此地,多达40余个,各种媒体亦繁荣红火,仅中外文报纸就多达139种,各种报纸的副刊都与绘画相关。刊物中仅中国画刊物就有22种。画家们在上海出了名,就是在全国出名。正因为这种原因,上海集中了全国的画坛精英。当然,海派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严密、风格统一的画派,它只是一个庞大的著名画家的上海集群。这些画家中不仅各画种齐备,且流派倾向也各有不同,有的甚至矛盾对立。海派艺术到1949年基本终止。那时之后,上海所有的利于艺术发展的因素都因或停或迁或消失而使海派艺术的活力与生气随之消失。

(3)岭南画派与中国画研究会

岭南画派是指地处五岭之南的广东籍

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创始人为“岭南三杰”,即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该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和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其实,明清以来的岭南就有比较完整的书画传统,明代的林良,水墨写意花鸟画笔墨简括劲挺,画风豪纵爽辣,开岭南一带画风;清乾隆年间善画人物的苏六朋,以民众生活和市井风俗作题材;清末的居巢、居廉发明了撞水撞粉 法画花鸟虫鱼,物象逼真。岭南三杰早年均师事居廉,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留学日本后引进了西画技法,作品题材多写中国南方风物,在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日本南画和西洋画法,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

高剑父(1879-1951),中国近现代中国画画家、美术教育家,1906年游学日本,毕业于东京美术院。1908年归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在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后从事美术教育,创办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并在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擅画山水、花鸟、走兽,亦作人物画,兼长书法。其画作笔墨苍劲奔放,充满激情。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革新中国画,反对将传统绘画定于一尊,主张折中即一方面折中于传统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又折中中国传统绘画与东西方绘画,强调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著有《中国现代的绘画》《国画新路向》等。

中国画研究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23年的癸亥合作社,其主要的有影响的人物包括潘达微、温幼菊、黄般若、潘致中、赵浩公、卢振寰、姚粟若、罗艮斋、邓芬、卢子枢、黄君璧、何冠五、李瑶屏等画家,会员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势力辐射东莞、香港、澳门等地。一代画坛宗师黄宾虹也加盟该社团,并作为“撰述员”在其会刊《国画特刊》上发表文章。癸亥合作社的宗旨是以复兴中国画艺为目的,与高剑父等人的“折中”论相对峙。

?

2、西方的魅力与油画民族化

(1)天马会

1887年,日本年轻人黑田清辉(1866-1924)到巴黎学习美术,1893年他带着印象主义外光写生画法赋予的艺术激情回到日本。黑田清辉以倾向于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改造了东京美术学校的西画教学,并创立了印象主义画风的绘画团体天马会。中国留学生李叔同是黑田清辉的追随者,毕业作品《自画像》有印象主义风格。李叔同虽然最早接受了印象主义的影响,但他归国后短暂任教期间的主要贡献是在教学上,真正推广和实践印象主义艺术的是后来的留学欧美、日本的学生,如关良、陈抱一、刘海粟、闻一多等人。国内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学校的西洋画教学都倾向于印象主义及后印象主义风格,而坚持学院写实绘画的有中央大学艺术系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两派基本平分秋色。20世纪中国系统学习西方现代派美术的主要学术团体有决澜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

(2)决澜社

1932年10月,中国第一个自觉借鉴西方现代派而且有宣言和纲领的学术性社团决澜社在上海成立,基本成员有庞薰葉、倪贻德、陈澄波、曾志良、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李仲生等人,庞薰葉、倪贻德是其中主要组织者。决澜社反对艺术对自然的模仿,对学院派写实绘画以及上海的月份牌都很反感,并将所有的写实绘画看成一回事。决澜社的第一次画展于1932年10月在上海中华学艺社举行,同时对外发表了由倪贻德执笔起草的宣言。

庞薰禁(1906-1985),江苏常熟人,1925年赴法留学,1930年归国后参加“苔蒙”画会,1931年结识倪贻德并与陈澄波等创立决澜社。曾任上海美专、北平艺专、四川省立艺术学校、中央大学等校教授。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文艺界进步组织活动,并从事工艺美术的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主任兼教务长,1956年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担任副院长等职。在绘画上,庞薰栗早年受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的影响,部分作品带有装饰性,重视形式的探索,追求现代风格和中国民族传统的结合。

(3)中华独立美术协会

决澜社之后,崇尚超现实主义的梁锡鸿参加了决澜社第一回展览后即赴日留学。1934年留日期间联络李东平、赵鲁和曾鸣等,组织了中华独立美术协会。1935年回国后,该协会在上海、广州举办了画展,它与决澜社一起在促进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形成了一股冲击力。1945年在重庆举办“独立美展”,次年在重庆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参加者除庞薰栗、倪贻德和周多外,还有林风眠、吴大羽、李仲生、关良、赵无极等。

?

3、鲁迅与新兴版画运动

中国版画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以前的版画仅用于插图与年画,尚不具备独立画种的地位。1931年鲁迅提倡的“新兴版画”,与古代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在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被称为现代版画。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在文艺上,鲁迅寄无限深情和希望于革命艺术青年,从各方面关怀和培养他们。鲁迅曾任职教育部,主管美术展览等事务,1912年在北京的夏期演讲会上作了题为《美术略论》的演讲,1913年发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认为美术有三个作用,即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五四”以后,鲁迅对美术改造国民的社会功能更是看重,十分热心于具有战斗性的木刻艺术,编印画集介绍外国版画作品,并举办木刻讲习班,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新兴木刻运动。

中国的新兴木刻是左翼文艺的一部分,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对西方木刻艺术的介绍和30年代初木刻讲习班的教学,实践于1930年沪杭的一八艺社。这种很不起眼地强调“普罗”内容的木刻顶住了当局的打压,迅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新兴木刻运动。著名的团体有:上海木刻讲习班、现代木刻研究会、 mk木刻研究会、上海木刻研究会、春地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现代版画研究会等。

由于“新兴木刻”明显带有左翼倾向,自然被当局划入“文化围剿”之列,木刻家夏朋、罗清桢等就遭到了“文化围剿”的血腥与暴力。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刻家们勇敢地用艺术为抗战服务,渐渐从隐匿走向公开,木刻艺术成为大众的艺术形态,而国民党当局对新兴木刻运动仍然非常敏感,千方百计加以镇压,许多画会因涉嫌“赤化”被捣毁。

“新兴木刻”在技法上综合了传统木刻与西方木刻的优点,同时受到苏联革命美术的影响,因而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选择性,即强调木刻的“力之美”与“战斗性”。在特殊的“文化围剿”年代,鲁迅对国民党当局的强烈愤恨,与充满希望的延安的遥相呼应,使他不但成为上海“左联”的精神领袖,同时也成了整个左翼美术的精神导师。1937年1月130,中共中央机关迁到了延安。鲁迅扶持的木刻艺术也逐渐在革命圣地延安生根发芽。在以后的十年内,延安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取得全国的政权奠立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共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奠定了基础,还在各个领域树立了启迪后世的“延安传统”。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美术
1)抗战爆发对美术的影响:

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改变艺术格局,抗日救亡成为美术创作主题,对中国美术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2)抗战时期美术界的团结与行动:

全国文艺界团结一致,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

爱国画家组成宣传队和工作团,用画笔进行抗日宣传。

3)抗战时期美术家的转移与美术创作的变化:

大批美术家向武汉、重庆等地转移,沿海美术院校迁至大后方,重庆成为抗战美术中心。

美术创作从象牙塔走向街头,艺术家身份和创作题材、风格发生转变,从风花雪月到抗日主题,从柔美到崇高。

1、国统区美术

“国统区”通常是指抗战时期到建国前国民党直接统治下的地区,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日军所占领的“敌占区”相对应。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上海木刻家立即分赴各地进行抗战救亡宣传,他们举办木刻流动展览,发行木刻刊物,开展木刻辅导活动。上海的漫画家也很快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漫画宣传队辗转于敌后举办抗战救亡展览。沿海大城市相继陷落后,大批文艺工作者向内地武汉、桂林、重庆等城市转移。

除了政府组织的抗战宣传外,美术院校和艺术家个体也自发创作抗战美术作品。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师生在唐一禾的带领下,画了四十多幅巨幅宣传画在武汉街头展览。而爱国的漫画家、木刻家创作的作品则数不胜数,漫画作品有蔡若虹的《全国抗战的巨浪》、张仃的《欲壑难填》、叶浅予的《日寇暴行实录》、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木刻作品有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江丰的《风雪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马达的《保卫大西北》、沃渣的《全国总动员》等等。

抗战也使得“战地写生”与西南、西北写生活动加强。20世纪30年代在农村写生的赵望云,又到战地写生。沈逸千等人也到前线写生。吴作人率中大艺术系同学奔赴抗战前线写生。同时,不少艺术家深入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如吴作人去青藏,司徒乔赴新疆,叶浅予到印度,庞薰葉深入苗寨,关山月万里写生等等。由于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观念的高涨,激发了美术家对祖国美术遗产的尊重,如张大千一行临摹敦煌壁画,常书鸿赴任敦煌研究所,王子云、谢稚柳等考察西北美术文物等。

?

2、延安美术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纷纷来到延安,如版画家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陈铁耕、罗工柳、马达、力群、张望等,漫画家蔡若虹、张仃、张谬、华君武等,还有留学回国学习西画的王曼硕、王式廓等,形成了解放区的专业美术队伍。1938年春,延安创办了鲁迅艺术文学院并设美术系。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对中国文艺影响极大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艺术的“二为”方针,即“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服务”,要求文艺成为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延安的美术创作以木刻为主。木刻家选择了民众喜闻乐见的创作题材,内容主要是翻身的喜悦、生产的热情和革命斗争几大类。1939年冬,由鲁艺第二期学员组成的“鲁艺木刻工作团”赴太行山根据地。朱德总司令指示“笔杆必须赶得上枪杆”。当他们看到日寇采用民间形式制作的战争宣传品“神判”时,也决心采用传统年画的形式进行宣传。

延安的政治美术居于中心地位,创作的模式是主题先行,内容革命,形式通俗。这种模式与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有关,更有苏联文艺的影响,特别是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一文和高尔基的“现实主义”的影响。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美术相比,延安美术在趣味上转向了喜闻乐见,批判性和苦难性被放弃了。

在这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中国美术家经历了一场心灵的震荡、情感的冲突和观念的嬗变,他们既饱受了内忧外患的煎熬,也释放出了巨大的生命与艺术激情,写下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特殊而辉煌的篇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日打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美术革命

2.决澜社

3.岭南画派

4.新兴木刻运动

?

二、思考题:

1.中国近现代的新式高等美术学校主要有哪些?重要的美术教育家有哪些?

2.“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5.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