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超话]#法制和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来自想考研的…

??教育学原理考试卷(部分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题:1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教育作用

b.内在因素

c.实践活动

d.环境影响

2.下面哪一项是教育的

本体性功能( )

a.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环境

b.推动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

c.建国君民

d.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3.在我国教育学术界,有一种教育本质观被认为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这一本质属性,

不管其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堪称教育,不具有这一属性,就不是教育。这种教育本质观是 ( )

a.教育是生产力

b.教育是上层建筑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4.教育有时会出现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不一致的现象,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的( )

a.超前性

b.滞后性

c.独立性

d.普遍性

5.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

a.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b.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c.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d.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6.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成熟和完善 过程,这种理论是( )

a.单因素论

b.多因素论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7.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学制中开始设各种职业学校,这表明学制受( )制约。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状况

b.人口状况

c.社会制度

d.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9.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的课程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目标

10.教学设计模式中,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从整个设 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向后,是( )

a.系统分析模式

b.过程模式

c.目标模式

d.发现模式

11.“齐风俗,一民心”反映了德育的( )

a.社会性功能

b.个性生存功能2

c.个体享用功能

d.经济性功能

12.在“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新任教师处于( )

a.“非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虚拟关注”阶段

d.“任务关注”阶段

13.实施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状 况,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这种 学生评价方法是( )

a.档案袋评价

b.综合素质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二、辨析题:1 小题,每小题 14 分,共 14 分。

1.“非学校化教育”思潮就是废除或取消学校教育。

三、简答题: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2.简述价值澄清模式。

四、分析论述题: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中提到“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近几年以来,国家、社会、媒体、家长们日益关注

中小学减负问题。这一问题几乎成了社会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

请就如何理解学生课业负担及如何解决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提出具体设想。

教育学原理考试卷(部分知识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 d c c c

6-10. a a a c b

11-13.a b b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

错误。非学校化教育又称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形成相对独立

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形态(其实也是一种具有客观存在的教育形态),它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

生活中分离出来的,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组织化行为,是与生产和

生活紧密结合、高度一体化的”教育”,如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

会”理念。

非制度化教育是一些西方学者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

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

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离开了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

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

是教育理念。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是非制

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因此,“非学校化教育”思潮就是废除或取消学校教育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 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即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建设人才。

(3)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解释。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 心理两个方面发展。从分层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发展所构成的立体结 构。

(4)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5)培养独 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 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掌握知识和发展智 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越来 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提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

2.【答案要点】

该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拉斯、哈明、西蒙等人,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 助人们 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要想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必须经过选择、评价和按这些价值观行动的过程。

价值 澄清过程包括七个分过程:(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3) 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依据选择行动;(7)重 复。

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专门设计的方法和练习,通过创造一种没有威胁的、非强制的、 ”柔和”的对话环境, 助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应用上述七种评价过程,并把他们运用到 现存的信念和行动之中, 助学生澄清价值观。

价值澄清模式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特别因为它有较强的实践性,受到教师 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所提供的多种方法都有一套能为师生掌握的可操作性程序,根据这 个程序进行教学和评价,有章可循,易教易学。这种尊重儿童的主体作用,注重发展儿童 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能力,注重现实生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模 式,也是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趋向。但该模式在理论上夸大了人的潜能,并带有存在主义 的神秘色彩。

四、分析论述题

1.【答案要点】

(一)理解学生课业负担的含义

首先,课业负担可以是客观的时间与明确的作业量,如耗时多少时间与多少道题目。 这些都是可以呈现与测量的没有争议的客观数字呈现。但是现在课业负担虽然清楚指出是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并没有清楚不同年龄阶段、学业阶段的学生是否应该或者可以有不 同的课业负担。客观的数字下缺乏更细致的年龄段与学习阶段甚至不同能力学生之间的区别。

其次,负担是个体主观感受还是可以通过特定生理或者心理指标可以测定的标准化指 标表示?负担对于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能力基础、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取向的学生而言, 可能在面对同一份功课要求,会有完全不同的负担感受。同样在不同学习阶段或者转折期 (譬如初一或者高一,初三或者高三,学期开始与学期考试前),学生的负担感受也可能不 同。这种因人因时而异的个别“主观性”如何汇聚成为不同规模群体的整体性课业负担? 或者说如何理解一个总体性的课业负担描述(数量指标或者质性总结)与个体独特的主观体验之关系?

再次,中小学生虽然是课业负担的承受方,但学校老师与家长是课业的施给方,其他 社会大众(包括课外补习机构)、媒体与政府行政机构则是关联观察方。中小学生所承担的 “课业”可以是来自学校的老师对所教授科目、配合教学进度与考核安排而布置的必须完 成的不同类型的作业,也可以是学生或者家长自愿/强迫/被强迫选择参与的校内外补习机 构安排的学习任务,还可以是家长给学生安排的额外补充性学习任务。除了学生之外的其 他各方基于各自的立场与取态在对“课业负担”程度的看法亦是构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 一现象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课业负担看上去限定于与学习课程相关的任务安排,但现实中与学校课程不直接 相关但与升学相关的辅导(如英语、奥数等)与才艺班活动容易被不加区分地当做“学生负 担”的一部分,从而与课业负担相联系。另外,课业任务类型很广,可以是简单重复性、让学生容易厌倦的消耗时间的功课,也可以是复杂的消耗时间,但学生愿意付出的研究项 目的功课。但从目前的评论与减负政策实践来看,这种减的目标主要针对教育行政机构可 以影响的学校方面,从学校内部压缩、减少、改造任课教师通过校内课程布置的功课与学 习任务,对家长所施加的学习任务与要求所造成的负担除了喊话以外鲜有对策。

(二)设想

1、切实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当前缓解教育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宽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以问题为 导向,在综合改革、制度建立、办学思路、内涵发展等方面整体设计,促进各类学校的发 展;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树立各类教育共同发展的 大教育观、科学的政绩观,制订统筹协调的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的均衡发展。进一步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和配置,取消办窗口学校、实验班的做法,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 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均衡优质,努力缩小校际间差距;解决“民办公助”问题, 取消“民办公助学校”小升初考试,制订公平的、符合相关政策的入学机制,抑制愈演愈 烈的择校风;推进建立“校长、教师区域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使学校的发展 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扶弱树强”,促进学校公平、特色发展,打造佛山市义务教育高 位均衡发展的“升级版”。

2、加强课程管理,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管理,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明 确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类课程的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同时加大督查力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国家要求开设课程的学校,坚决追究校长的责任。贯彻党的十 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和完善佛山市教 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构建中小学教育质 量综合评价方式与方法,探索科学的评价工具和运行机制,形成以素质教育为要求、以学 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以综合评价引导学校的育人目 标、课程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 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解决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3、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益

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 力,建立健全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十分必要。一是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形成有效的校本教 研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条件。二是建 立区域教师交流制度,让教师“动”起来,让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传播,教学方法得 到推广,教学资源均衡配置。三是建立教师考评机制和退出机制。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 下,建立社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升,提 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对那些社会有不良反响,学生有较大意见,自身专业水平不 高的教师要给予警示、限期改进,形成教师队伍退出机制。只有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了,教 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才能真正减轻。

4、建立制度,齐抓共管,保障“减负”有效实施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单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必须全社会一起下决心 并共同参与推动解决,需要上下统一思想,需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如建立小学各学科学业 质量标准;建立区域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 建立学生学业考试及期末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以及家校联 动制度;配合工商部门整治过多过滥的无资质社会培训机构,等等。必须要求各学校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严格控制补课,严格规 范招生,严格开设课程。在“一个标准”“六个严格”“五个制度”的保障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减负巡查制度,督导机构严格督查,明确奖惩措施,追究违规的学校校长和分 管负责人的直接责任。????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2.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