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4岁男孩解考研数学题, 过程轻松直说简单, 原来全家履历也很牛

《荀子·天论》中写到:“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

学生的成长发育也是有规律的,到了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就应该相应地达到这一阶段的平均发展水平,发展的太快或是太慢都存在一定风险。

4岁男孩解出考研数学真题,过程轻松直呼太简单,家长履历惊人

规律适用于绝大多数事物,但是常常会有一些打破规律的事物存在。

近日,有一位网友发布视频展示自己4岁儿子超常的数学学习天赋,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的这位爸爸给孩子展示了一道2021年数学10分考研真题,而4岁的孩子看完之后表示这道题太简单了。

说着就走到小黑板前说起了解题步骤,由爸爸代替他写出来。孩子的爸爸称,自己有国际全英数理化生10年教龄,孩子外公有38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而孩子的舅舅则是北大数学系本科在读。

有很多网友表示,原来孩子的天赋来自于优秀的家庭遗传,称赞孩子是个小天才。而也有些网友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孩子家长自导自演

的一出闹剧,是为了博眼球故意让孩子背下解题步骤再录视频的。

的确,4岁就开始做考研的数学题太简单,确实超出多数人的接受范围了。大多数4岁的孩子也就刚会数数,连加减法都还没接触过,更别提微积分了。所以说,网友们的怀疑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这个小男孩的表现是真的,那毫无疑问孩子是个天才。但如果不具备特殊的天赋能力却硬是逼着孩子学习,那就很容易适得其反了。

天才总是少数,普通人不适合高速发展的教育模式

天才总是少数的,很多天才会自然而然地在天赋领域上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学生可以顺应他的能力让其自由发展。

问题就在于,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这样超常发展的能力,而是在外界的促使之下被迫接受不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教育和发展要求。

就例如前些年的“神童”张易文,就完全是一个违背发展规律的反例。

河南女孩张易文在父亲的安排下,9岁参加高考,10岁就读大学,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小小年纪就能读大学,所以被很多人视为“神童”。而实际上,这个“神童”是人造的,这个孩子可能在小的时候确实比同龄人优秀一些,但是远达不到神童的地步。

张易文并没有在学校里接受正规系统的九年义务教育,而是在父亲自己开办的补习机构中按照父亲给她安排的教学进度学习,在不合适的年纪,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别人需要12年来完成的教育。

而在这个过程中,张易文与社会的联系几乎是脱节的。她没有和同龄孩子相处的经历,没有与年龄相应的社会经验,几乎所有适合她年龄发展的东西她都错过了,以一种扭曲的姿态成长起来。

学生成长有规律,打破规律必当自食恶果,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最后,张易文考上了河南商丘工学院,抛开她在学校里学习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谈,毕业时,张易文年仅13岁,没有用人单位敢要她,她只能回到父亲的补习班当助教。

张易文是有学习天赋的,但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并没有按照适合她的发展规律来进行,这才导致她现在的结果,也让她错失本可拥有的更好的未来。

所以说,教育是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的,否则其教育结果

必然是失败的。天才与普通人的差距很明显,是普通孩子,就让他接受普遍适用的教育模式,而不是希望通过超常的教育妄图制造出一个天才。

虽然像案例中张易文父母这样极端的家长是少数,但现实中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也有许多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地方。

比如还在幼儿园就打着幼小衔接的名义让孩子学完一年级课程,导致孩子上一年级时因为掌握了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不认真学习,一旦养成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又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习成绩,成绩不好又再度补课,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笔者寄语:没有家长不“望子成龙”,在这个读书越来越内卷的时代,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上超越同龄人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能按照学生应有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那最终也不会获得理想的教育结果。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2.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