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化工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第一名笔记_相关(2020年北京化工大学中外合作学费多少)
北大教授、北外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目录
一、mpa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二、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注意事项(上岸必看)
三、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技巧
四、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第一名笔记
五、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六、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模板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结合过去五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大印老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咨询师通过对全国200多所mpa历年复试真题的分析发现,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具体的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程”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里面有mpa复试课程。
以下是 咨询师整理的部分mpa复试面试热点如下:
1. 产业政策争论,包括中美贸易争端、《中国制造2025》、自主创新等问题。
2. 垃圾分类,涉及政策评估、方案执行、政策工具等问题。
3. 放管服改革所涉及的政府相关理论。
4. 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5. 政府的财政职能,涉及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等。
6. 住房相关问题。
7. 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比如环保一刀切问题等。
8. 政策修订等问题,比如霍尔果斯避税天堂问题。
9. 政府改革最新的趋势等问题。
10.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关问题。
11. 土地财政、税制改革等问题
12. 政府改革相关问题
13. 政府管理最新前沿理论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注意事项
根据 过去12年对1000多为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研考生在复试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准备时间太晚。最佳的准备时间是2个月左右,最好是初试后就开始准备,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在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调剂越来越难,没有充分的准备很有可能会导致考研功亏一篑,另一方面是因为复试的比重越来越高,尤其是复试中又有笔试,还有听力、口语和面试,如果等到分数出来,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了。未来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调剂越来越难,希望广大考生提前准备复试,相关mpa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堂”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观看相关课程。
问题二:傻等复试信息。其实自从201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招考复试进行了相关改革之后,未来几年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 咨询师建议大家参考2019年复试的相关信息(包括复试笔试参考书、复试人数等)即可,希望大家在估分后尽快联系 咨询师,开始复试课程的指导。尤其是报考会计硕士(mpacc)、计算机、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复试的比重占到了50-60%,如果不提前准备,复试的内容根本复习不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对于我们初试一对一的学员,我们都是建议初试后就开始备考复试。
问题三:复试资料单调。复试阶段要提交很多材料,尤其是个人陈述。从往年的考生来看,这部分内容很多考生都不知道怎么撰写,结果提交的个人陈述不但不能给自己加分,还会给导师带来不好的印象。一般而言,个人陈述不只是你个人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等信息的呈现,更是体现了你的文字功底和态度。设想一个连自己个人陈述都写不好的考生,导师能指望你给他做科研工作吗?此外,还有个人简历和其他的相关资料,如何在复试中让导师看到你的资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需要好好打磨的。
问题四:缺乏模式面试。很多考生一直在学校待着,很少经历过正式的面试,这就导致在考研复试中会非常紧张。进而影响复试的发挥。我们建议考生在复试前一定要进行至少3次以上的模式面试,找到自己的问题,针对行的解决。模式面试也是育明复试课程中必备的一项。例如,2019年北外高翻一名考生,初试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名,由于资料准备比较充分并且经历了多次模拟面试,复试成绩排名第一,最终成功上岸。 的复试课程有9800-18800(保过)及调剂班次,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登陆官网或者
问题五:个人陈述冗繁。很多考生不知道个人陈述说什么,尤其是英文的个人陈述,啰啰嗦嗦的,该说的没有点到位,不该说的说了很多。一般而言,个人陈述是考研复试面试的第一个环节,很多高校要求用外语表述。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展示自己呢?根据 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凸显自己的独特优势、报考原因及研究兴趣即可。所以,不要轻视每一个复试的环节,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以最终导致考研折戟沉沙。
问题六:没有联系导师。导师很关键,这个不用赘言。但是怎么联系导师呢?联系哪个导师呢?这是有讲究的,因为每个导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是不太相同的,所以必须找到与自己最为匹配的导师,这样能大大提升自己复试的成功率。此外,就是如何联系导师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学长学姐,或者通过 辅导机构,都可以。
公共管理博士讲解,12年专著公共管理硕士辅导及研究
1. 全国100所院校mpa复试范围及参考书
2. mpa复试资料撰写、个人陈述指导
3.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4.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政策科学
5.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研究方法
6. 全国100所院校mpa复试面试真题解析:1000题
7. mpa复试面试技巧
8. mpa复试政治笔试范围及答题技巧
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可以通过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笔记(部分)
【考点1】政府间关系
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考点2】我国政府间关系研究中的不足
(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政府间其它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 。
(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
(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
【考点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
(1)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 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
(2)地方自治模式:源自世界性的地方分权潮流。强调的是高度的地方分权与自主治理,而不是中央的控制与影响。 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
(3)网络模式:网络是一种组织互动模式的研究工具,用以研究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的关系。
a、网络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网络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②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存在。 ③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b、网络模式特征:①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以相互依赖为前提,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
【考点4】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
(1)拉焦尔模式 (重要考点)
政治式分权
行政式分权
行政权转让
定义
中央当局和与中央当局不存在优劣关系的地方政体之间的权限分离
中央当局和与中央当局存在优劣关系的地方政体之间的权限分离
向从属中央当局的机关转让中央当局拥有的部分权限
地方政体的权限司法基础
宪法
中央当局
中央当局
地方政体与中央当局的关系
对等
地方政体有时从属中央当局
地方机关完全从属中央当局
地方政体的财政
自主财政
有部分自主权
财政上依靠中央当局
地方政体的地位
对中央当局而言是独立的政体
拥有某种程度的自治,是中央政府的创造物
中央政府的派生机构
地方政治领导人的选择方法
选举
选举或任命
任命
(2)赖特模式
教材155页 图3-1 赖特的政府间关系模式
(3)罗斯构想
该模式着重于中央与地方的依存,复数中央与多数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且地方上也有自律性。根据多种多样的依存方式、依存程度、依存结构,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
中央对地方的依存度
高 低
相互依存
单方依存
单方依存
相互独立
地方对中央 高
的依存度 低
(4)松村岐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统制模式
相互依存模式
构成要素:
①主要的决定由中央省厅官僚提议、决定
②中央官厅通过府县的有关部门,将各种事业一直传达到市町村的有关单位付诸实施
③地方上顺从“上位”政府
④地方上如果没有中央省厅在技术上、手续上的财政援助,无法进行行政管理
特征:
①在分配方式上,从涉及中央地方法律上的权限体系来看,日本的中央地方纵向权限体系,三级紧密相连,是相互分割同一领域内的权限和责任的共有体制
②在相互依存中,中央地方关系的关键在于“交涉”,交涉的行动者是多元的
③交涉过程中的理解是关键
(5)罗茨模式
该模式将政府间的管理结构分为三种: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
【考点5】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寻求合作,追求更大利益。
【考点6】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政府间关系在总体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制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间关系主要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政府间的结合构造上,主要体现为层级隶属关系。
层级化是指各级政府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从上到下保持一定的数额,采取层级控制管理,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管理范围逐渐缩小。
(2)在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
①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资金,完全控制地方 预算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②事务管理权限:命令和执行、控制与被控制。 ③干部管理权限:中央对地方干部的任免、提拔、审查和惩处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3)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等级控制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以纵向的上下级关系为主,地方政府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横向联系。
地方政府间的横向阻隔不可避免:①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条条管理”排挤“块块管理”。②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控制在中央各部门。
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真题回忆
1.治理的涵义和特征(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苏州大学)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
合作网络途径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机构拥有充足的资源和知识可以独自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解决公共事务时,相互依存的行动者通过交换资源,共享知识,谈判目标,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这是合作网络途径的行为假设。它认为,公共行动者在不确定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获得有关公共问题的所有信息,不可能拥有处理信息的完全能力,也不可能绝对理性地进行选择;而且,行为主体有着复杂的动机,既有逐利的一面,也有追求社会效用的一面,既有利益分歧,也有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反思,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学会了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可以在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行动来实现共同利益。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在网络治理中,每个行动者所做的事几乎都会对其他行动者产生影响,所以行动者在考虑个人的行动策略时都会考虑其他行动者的选择。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在政策网络中,各种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在各种集体选择的论坛中交流信息,谈判目标,共享资源,减少分歧,并努力增进合作,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方案。
如果该知识点考察题型是论述题,那么还需要加入以下知识点作为补充构成完整答题语言:
21世纪我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
(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
民主行政典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理性的典范,认为:
①民主国家的基石在于民主原则与民主行政,政府是手段,人民是目的
②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超越特殊利益集团
③在有效运用行政资源的同时,重视公平、正义
④强调政府决策的开放性,重视公民参与
⑤强调与他人共享权力,采取共赢取向;
⑥鼓励创新与多元化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①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
②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的效率考量转变为民众评估的考量;
③政府以控制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④由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
⑤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考虑到民众的具体情况;
⑥从独断专横的领导到民众参与领导
(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中国行政改革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亲市场的政府,即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
(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
应通过确立行政参与、民营化或商业化,通过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通过社会责任的共负,通过契约化和委托体制等多种方式,释放民间力量,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改革政府与企业的核心:
①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改变,因此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生产和经济领域退出,压缩国有企业的规模;
②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要彻底分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③更多地引入竞争,放松管制,使更多的参与者加入,使企业更具竞争性;
④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使其向商业信贷靠近,从而更有压力和活力;
⑤改变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赋予其更大权能的同时,引入新的监督机制。
(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分权的优势:
①有助于保护个人的权力和自由
②社会系统免受中央决策失误的影响
③确保政府决策更适合地方实际
④使地方能够选择更适合地方情况的公共政策
⑤有助于地方政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⑥存在政策创新的可能性
(7)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
机械式组织的特征:
①对环境的开放性差,比较封闭
②过分强调明确、孤立的职能与分工
③组织权力结构集中
④权力来源于职位
⑤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管理层级多
⑥规则、手续多
⑦决策权集于中央高层
⑧纵向的沟通和协调
弹性的和有机式的组织的特点为:
①对环境具有开放性,建立一种具有弹性的、回应力的公共组织,发展将大众
视为顾客和消费者的公共服务导向;
②实行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分离,强调战略管理
③改变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的层次和环节;
④改变组织内部集权的结构,向下级授予权能,责任共担
⑤以制度性的对话、知识和专门技能作为权力的来源;
⑥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
⑦重视决策的参与和组织的参与;
⑧网状型的沟通与联系;
⑨以团队精神达到整合与控制;
⑩建立跨部门和跨功能的组织。
(8)从人治到法治
法治是这样一种治理状态或秩序,在这一治理状态中,存在着法的普遍性和有效适用性,法律之于政府权力具有优先的、至上的权威,或者说政府应由法律规制并服从法律,最终公民的自由权利得到维护、保障并扩大。
法治政府的含义
①法治政府崇尚秩序并反对无政府状态。
②法治政府要求法律具有普遍性。
③法治政府要求体现实质正义。
④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政府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
2.简述治理与统治的区别(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南京大学;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北京大学;2011年对外经贸大学)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管理。
统治是指掌握了社会政治权力的阶级对另一个接受权力支配的阶级实行专断的、按照少数权力精英的意志来展开的统领、指挥和管辖的行动。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治理
统治
管理的主体不同
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管理的客体不同
对象更多,范围更广
管理的机制不同
依靠网络的权威
机制是信任
依靠政府的权威
机制是控制
管理的手段不同
开发出新的管理工具,如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等
强制性方式
管理的重点不同
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
3.简析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途径(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对外经贸大学;2014年苏州大学)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管理。
治理理论体系的三种研究途径:
(1)政府管理的途径
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2)公民社会的途径
与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的用法不同,在“公民社会”途径看来,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的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统治”,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由个人组成的多元且自主的领域。
(3)合作网络的途径
这一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它认为,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在政策网络中,各种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在各种集体选择的论坛中交流信息,谈判目标,共享资源、减少分歧,并努力地增进合作,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方案。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应对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对外经贸大学)
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管理。
相互依赖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相互依赖关系的增强,合作网络所强化的共同利益为解决依靠单个组织无法解决的事务提供了可能,成为推动公共管理民主化、社会化、分权化和竞争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随着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合作网络也面临多重困境,直接影响治理能力和绩效。
治理的困境表现在:
(1)可治理问题。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也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并非所有社会问题均可通过合作网络解决。
表现: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启示)要想避免治理失败现象出现,则需要从几方面入手:
①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网络之中以及三者的各种结合之间进行的选择
②在认真分析具体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比较优势的解决方案
③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使治理机制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和适当的张力,用权变的策略来解决管理中各种不断浮现的问题和矛盾
(2)合法性问题。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是提高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一种途径和工具。
表现:①许多公众认为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联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不合法的
②由于许多公共物品由社区部门自行组织或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很多公众也因此认可合作网络,减少了对政府的“忠诚投入”
启示:①公众必须认识到,合作网络的有效运行并非以削弱国家的行动能力为前提
②合作网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大多数网络都是政府主动建构的,在国际制度等合作网络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行动者
③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合作网络的确可以依靠自身资源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
(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
表现:从需求来看,变动的治理环境和日益增多的社会团体产生更多公共需求,强烈要求合作网络解决;从能力来看,合作网络解决问题的资源是有限的。
启示:①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开发新的管理工具。③培养网络的管理者。④网络中的行动者要有行动意识。
(4)责任性问题。由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带来公私界限模糊、责任认定困难的问题,公共行动者互相推诿、转嫁责任成为可能。
表现:私营部门中的企业很少认为自己是社区的“居民”,对社区负有任何义务;第三部门的组织希望自己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弱化政府的公共责任。
启示:①加强行政化理论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
②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实现。
③政府特殊的责任定位。确立合意,保持社会的凝聚力,政府扮演“元治理”角色,即采取最后补救措施重塑合作网络。
5.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现代化的启示(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要求:由于本题出题角度切口较大,答题语言注意满足综合性,结合真题简答题/论述题前4道题的答案进行整合。
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 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 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 订购!
教师信息:
张皓,1976年出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行政伦理与行政文化。
一、学术经历:
北京化工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曾在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 学,师从张康之教授。
二、研究方向:
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政府职能研究)、行政伦理与行政文化、城市治理
三、主持和参与的主要研究项目:
中央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国家体育总局青年项目:《大型赛事活动的组织机构管理——以北京奥组委为例》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我省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地方服务型政府模式研究》
四、代表著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08)
《中国政府管理》(参编)(研究出版社,2009/09)
《公共行政学》(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6)
五、发表论文:
《政府职能模式及其选择性因素探析》(《领导科学》(学术版)2013/05)
《我国残疾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01)
《在后工业化背景下思考服务型政府》(《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1);
《后工业社会服务行政的构建》(《理论月刊》2008/12);
《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基于与历史的比较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民主观》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2);
《城市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人力资源的两种获取方式分析》(《人才资源开发》2005/0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