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性」考研指南(什么叫不理性)
写在前面
从收到拟录取通知的那一天,就想着写一些记录这段经历的文字,尽管初稿在4月就已经定型,但真正完成还是拖到了7月。
收到拟录取通知那天晚上发的豆瓣动态我想首先说明的是,我的考研动机以及经验很可能不具备普适性,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是属于我个人的一种“任性”或是“偏执”,极具个人色彩。 所以在动机与专业及学校选择方面,可能不太具有参考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很“不理性”的。
但我写这些,是想通过我的个例,提供更多元一些的“为什么要考研”这一问题的视角。 同时,也将我的一些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方法可能只适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考数学物理的学科~ps.我的专业是社会学
我会从个人基础、考研动机、专业选择及学校选择、公共课准备、专业课准备、复试科目准备几个方面来分享我是怎么想的以及如何做的。
第一,关于个人基础
首先是知识基础,我是工作三年后才考研的,虽然考的还是本科的专业,但三年的时光足以把专业知识忘的一干二净; 英语就更不用说,上次正儿八经学英语、用英语是大二或是大三的专业英语课程; 总的来说,虽不能武断的说是零基础考研,但脑子空空确实是真的。
其次是习惯基础,工作的三年,持续看书时间从没超过一小时,注意力集中程度很差,尤其是不爱看书只爱看视频(尽管是长视频),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零。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考研了。
第二,关于动机
对于我来说,这份动机其实来得很突然,时机也非常巧妙。
那个时候,刚刚辞职,还在漫无目的地思考人生。
然后一则新闻出现了,新闻的主人公是被铁链拴住的女人。 事件的复杂和令人震惊的程度就不再赘述了,但这则新闻,给了我重重一击,却也给了我方向。
但这并没有成为促使我考研的直接动机,因为那时候的我认为,不考研也能做很多事。
再后来,我有了一份新的工作,我希望能在这份工作里践行我萌芽中的理念,可是我发现我不能。 这种「不能」,并非来自外界的干预,而是我发现,我只有萌芽的模糊的隐约的感觉,但我不能,如同戴锦华老师曾说的“完整有效地去形构、想象我渴望的世界样态”,我没有深入思考和进行反思批判以及行动的能力,再加上没有遇到在这条路上令我尊重和敬佩的引路人。这些促使我寻求另一种出路,在能够学习的地方学习,先成为有能力的人,然后争取成为别人的引路人。
于是几乎毫不犹豫地,辞职、脱产备考,这个时候,距离2023年研究生考试初试只有四个月。
第三,关于专业和学校选择
对于专业的选择我曾经有过一点点犹豫,因为那个时候有一点点喜欢哲学喜欢伦理学,但我对这两个学科的了解实在太有限,并且我认为这两
个“元学科”对于实践的指导可能会过于抽象。短暂的苦恼过后,还是选择了我的本科专业——社会学,尽管三年过去,我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只增不减,我仍旧固执地相信,这个专业是可以有效改变我们现实处境的通道之一。
关于学校的选择,对我个人来说,我的关注点在于:研究领域是否包括社会性别,学校是否涉及政策制定或咨询相关。这两个变量已经将可选择范围缩得很小很小了。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巧合。
我喜欢在豆瓣上看帖子,有一天很偶然的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叫《宏大叙事与女性角色》,文章写得特别好,马上就收藏起来,想着以后再翻出来看几遍。然而帖子发布不久,想翻出来重温这篇文章的时候,那篇帖子不知什么原因被删除了。楼主说是篇文献,知网可查,我只好去知网下载,这才发现它是2001年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上的文章,而作者恰好是在我备选学校之一任职的老师。我想,这大概就是命运吧。
在这里还是需要再次说明一下,以上的动机类的阐述只是我个人的心路历程。它不是攻略也不是指导,没办法直接告诉你考研的动力是什么,也没办法教给你选择什么专业以及什么学校会更「容易」上岸。
只是想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思考的角度。它绝不实用,并且风险很大。但它会让你诚实地面对自己。
第四,关于公共课
我的考的科目是英语一,最终成绩65分,不是高分但也没有拖后腿。
我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准备。
首先是单词,用的是 那本乱序词根联想词汇书,按照记忆曲线的分布,安排每天的词汇背诵任务。(我记得书的最后有 助列出背诵计划表)这个任务表,我从备考的第一天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天,每天耗时可能在2-3h,只要把第一轮的背诵坚持下来,越往后就越轻松,耗时也就越少。
我的任务表和部分笔记其次是真题,真题我大概过了三遍左右,第一遍做题,然后订正答案,每一篇文章的生词全部查阅并注释,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句子全部按照解析分析句子构成以及翻译;第二遍继续做题,继续过词汇和句子,由于不需要再做标记,耗时稍微短一些;第三遍看错题,分析错题原因。因为我时间有限,作文几乎是裸考的,仅仅粗略地准备了作文首句和文章的格式,例如the picture depicts……和书信、通知等格式要求。如果时间再充裕一些的话,最好自己动手写两篇练练手感,我考试之前一篇都没写过,所以肯定没有高分。至于作文模板,我完全没有背过。我看过一些模板,感觉套用太生硬了,与其考试时修改模板不如自己写更流畅。我在考试的时候,写完作文以后就没时间了,只写了半道翻译题,相当于直接扔掉了4-5分,所以平时做阅读写作文要注意把控时间(不过也可能是因为今年的英语文章很难读懂,我根本看不懂)。
关于政治,我的最终成绩是67分。一句话,相信肖爷爷。我买了1000题和肖四肖八以及精讲精练。第一步是列一个大概的任务进度表,你想过几遍题,就按照目标进行相应的日期规划。
首先是《精讲精练》,看完一章就列一个本章的知识框架,近代史部分就拉一个年代表;每一章看完,就去做相应的1000题。
然后是1000题,我过了三遍。第一遍先看《精讲精练》然后做相应的1000题中的内容再订正,第二遍再做题再订正,第三遍看错题。做1000题的时候,我没有背诵任何内容,所有题目都以理解为主,但是“专业术语”要准确记忆;肖八只做了选择题,过了两遍,做题订正,再做题再订正;肖四出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没有做题,直接背诵,因为时间太紧张,就只背了前两套。实际上考场的时候,曾经看过的题,都已经变成知识写在纸上了。不要怕不会写,神奇的事情就是,感觉什么都不会,但笔停不下来。
第五,关于专业课
我的专业是社会学,我考的两个科目是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这两个科目是很基础的社会学必修课,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很陌生。
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我已经记不清复习多少遍了,但专业课的学习是有节奏的。
第一遍粗读参考书,对每一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印象:讲了什么事儿。例如社会学概论的第一章讲的是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历史条件等等,不必说出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只求有个大概的印象,在脑海中建立一个非常非常粗糙的框架。
第二遍精读参考书,每一章精读完毕后,自己去归纳章节框架,猜测可能考察的知识点,把它们一一列出来,这个时候照顾到每一个细节,不要怕麻烦,把所有可能的点都罗列出来。
第三遍将知识框架与真题相联系,看看真题考察的点与罗列的点是否重合以及重合度有多少,出题点多的章节就是重点章节(但我考的社会学概论是今年刚刚更换的科目,没有真题,只能靠自己抓瞎猜,因此没有真题的话就全背,都是重点)。
第n遍,背框架,往框架里填知识点,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一直到考试。
另外,关于笔记,我个人建议不要依赖于别人的笔记,一定要自己去动手归纳、自己动手写,这个过程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是让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别人的笔记只能作为查漏补缺的一个参考而已。(but如果有uu需要的话,我的笔记免费分享,不过全是手写版没有电子版)
我的任务表和部分笔记我的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终成绩分别是127分和114分。这还是在我是小阳人迷迷糊糊的时候考试得到的成绩,如果是正常状态,成绩应该会更好一些。侧面说明我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有效的。
第六,关于复试
我的复试包括社会学理论的笔试+专业综合面试+英语听力口语考试,初试成绩2月底出,复试时间4月初,复试的准备时间满打满算一个半月不到。尤其是今年可怕的复试比,初试和复试占比5:5,复试差额比例1:4,可以说,一不小心就掉队。
关于社会学理论的学习,还是按照初试那样的框架整理来做,虽然每天都在低气压中沉闷的复习,压力大到每天处在崩溃的边缘,但还是逼自己起床、学习、绝不摆烂。
关于专业综合面试,能做的就是写好自我介绍,然后背得滚瓜烂熟,烂熟于心,不过脑子就脱口而出的那种。(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uu,重要的不是内容是什么,而是自我介绍的逻辑安排是什么)
英语的准备分了两个部分,因为不知道是考日常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两个方面都做了准备。专业英语的部分用了大学专业英语的英文教材,只看章节总结和单词;日常英语每天做一小时左右的精听——听对话默写对话,订正,再听再默写。
还好最后的成绩没让努力白费,最终综合成绩排名第三。
我的考研之路也终于画上句号。
现在回想起来,我能坚持走到最后,可能跟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知识点的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儿,只要认真学习,知识确实就会进脑子。
我能走到最后,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一种莫名的勇气,不去过分地担心可能的不好的后果,只是看着前进的方向,然后往前走。
但必须承认的是,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愉悦的事情。重要的甚至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在面对学习的痛苦时如何坚持下去,如果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结果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坚持下去的理由,没有人能给你,只有自己给自己。这也是前面第二点和第三点说那么多的原因,希望我的思考过程,能给予你一些些思考的启发,找到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
最后,想对女孩们说一句话,尽管我知道这也可能成为一种「暴力」,但是我们处在这样的境遇中,目前的我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有可以学习的机会,请不要放弃;如果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请不要放弃学习这件事本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