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世界排名100名内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来自商志考研英语-微博(qs世界排名100的中国院校)

专题二?社会生活与公共议题

整体点拨

本章盘梳了 2022 年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议题。与疫情相关的社会性事件仍是最大重心,制度规范、人文关怀、社会保障体系、数字黑箱等诸多议题相互缠绕,形成错综复杂的舆论局势;网络暴力看似老生常谈,但诸多事实案例仍敲响警钟,在新闻传播视阈下,个体权利和技术善治是需重点关注的角度;唐山打人、丰县八孩等重大社会事件触发了公众对性别议题的高度重视,但也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主动跳出单一视角的陷阱;教材争议、明星考编、小镇做题家等热门话题均触及现代社会教育与机会公平的思考。

?

在应对涉及公共议题的题目时需注意几点,一是秉持建设性立场,切忌过度尖锐或消极;二是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各类参与者或利益相关方;三是将核心论点或报道重点引向对结构性社会问题或者议题所触及的根本矛盾的追问和解答。

?

整体框架

?

01

事实案例

?

01

材料一:河南村镇银行赋红码

?

?

6 月中旬,遍布全国多个省区市的 1317 名河南村镇银行储户,因被郑州市现场或远程赋红码,导致储户取不出钱,引发舆论批评。郑州市纪委监委于 6

月 22 日发布通报称,五名相关责任人法治意识、规矩意识淡薄,违反《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办法》及健康码赋码转码规则,擅自对不符合赋码条件的人员赋红码,严重损害健康码管理使用规定的严肃性,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是典型的乱作为。

?

02

材料二:武汉“糖水爷爷”被网暴

?

?

武汉一位67岁的谢姓老人摆摊卖了17年的糖水,坚持一两块钱一杯不涨价,市民纷纷点赞,网友亲切地称他为“糖水爷爷”。但随着关注者越来越多,有人

质疑他不戴口罩和手套,食材不干净,还有人造谣他卖糖水是因为子孙不孝、无依无靠。最终,为了平静生活,老人在与家人商量后,决定放弃做糖水生意,不再出摊。

?

03

材料三:人教版教材插图引争议

?

?

5 月 26 日,人教版数学教材的话题一连登上 7 个热搜,网友纷纷指责其插图的人物形象眼神诡异、隐私部位被明显表现,不仅毫无审美可言,还令人感到不适。当日人教社就发表声明致歉并表示将重新绘制部分插画。5 月 28 日晚,教育部表示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重新组织专业力量绘制教材插图,同时将部署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是教材内容、插图等,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图源网络)

?

04

材料四:“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

?

?

2022 年 1 月 27 日,一则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这一侵害妇女和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事发后,丰县连续发布几份公告,先是一口咬定“不存在拐卖行为”,后是发布真相残缺的调查报告,均未能回应公众的质疑,引发舆情持续发酵。2 月 17 日,江苏省政府宣布成立调查组,对“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查明事实真相。2 月23 日,江苏省委省政府调查组通报,责令徐州市委和市政府作出深刻检讨,对17 名有关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失职渎职行为作出处理。

?

05

材料五: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

?

?

?

6 月 10 日,网友发布网帖称河北唐山机场路一家烧烤店多人起冲突,疑因男子酒后骚扰女子,后多人对女子进行殴打。在被曝光的一段视频画面中,男子因骚扰正在用餐的女子受到反抗,对女子暴力殴打,随后男子同行用餐人员冲入店内对受害人进行殴打,并拖拽受害人及数名施助女性至店门外继续殴打。在指定廊坊异地管辖后,6 月 12 日,涉案的 9 名犯罪嫌疑人被执行逮捕。唐山也已开展夏季社会治安整治“雷霆风暴”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侮辱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

?

02

采访报道

?

01

挖掘关键信息,探索问题根源

?

?

?

??思路点拨:

对于争议性事件,通过多方寻访实现准确、全面、平衡的信息盘梳以向公众呈现事实全貌是十分重要的报道思路。以下报道案例在深挖事实的基础上追问争议性事件的主要矛盾,可以通过举一反三推理出采访对象和报道思路的方式来阅读吸收。

?

(1)银行储户被赋红码背后,谁在“码上加码”?(南方周末)

?

【概要】

郑州赋红码事件发酵后,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数位储户、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还原了整个赋码过程涉及的权力部门和后台机制,并采访多位相关领域专家,讨论了赋码“黑箱”背后的个人信息权益问题和健康码制度的转型方向,是一篇翔实且典型的调查报道。

?

【摘录】

自 5 月底开始,储户群内有人发郑州车站、河南银保监局等地的场所码照片,建议大家扫码登记个人信息,让有关部门认为储户们仍在郑州反映情况,尽快解决无法取款的问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在储户被赋红码的事件中,相关职能部门明显超出了履行法定职责的范围和限度,侵害了个人信息权益。早在 2020 年 2 月,中央网信办就出台过《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规定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

(2)谁来画,怎么画:小学数学教材插画争议背后(南方周末)

?

【概要】

这篇报道在人教社教材插画引发争议后,寻访了多位插画画师,以业内和后台的视角向公众呈现这一事件,为公共讨论补充了新的思考角度。

?

【摘录】

多位画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按照流程,画师会预先准备样稿给出版社,风格可接受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样稿的画风、颜色等都会经过反复商量,一般周期是两三天到一周不等。其间,美术编辑、责任编辑、总编辑等都会提意见,直至所有内容定稿印刷前,如果不合适都要再修改。

?

(3)历经 24 年,小花梅的悲剧为何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制止(新华社)

?

【概要】

新华社对丰县事件的调查报道。通过寻访线索人物、地方干部等关键人物,回应了“小花梅”的身份、失职渎职细节、后续处理情况

等公众的关键质疑,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

?

【摘录】

从 1998 年现身董集村到 2022 年 1 月事件曝光,历经 24 年,小花梅的悲剧为何没有被及时发现、制止?徐州市纪委工作人员 2 月 1 日赶赴丰县,指导县纪委监委调查,问询 160多人次,收集的 1998 年以来的相关材料达一米多高。记者通过走访群众、民警、纪委等了解到,在这一事件中,县、镇、村三级多人失职失责。

?

02

洞察结构性弊病,寻求建设性出口

?

?

?

? 思路点拨:

如何在大议题下找到一个小切口,既是报道策划的一大难点,也是凸显亮点的关键。在吸收报道案例时,除了寻找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实问题外,还需要学习如何通过有所侧重的报道策略,使结构性问题在新闻叙事中自然浮现出来。

?

(1)“红码”的孕产妇们(澎湃新闻)

?

【概要】

深度报道。记录了上海疫情封控期间一个全家阳性的孕产妇家庭的生产经历,将严峻的疫情形势、医院的管理难题、普通人的悲欢喜忧交织在对生产过程的记录中。

?

【摘录】

封控以来,伴随医院的防控升级,产检、生育、陪护等环节变得周折,闭环管理的医院妇产科室,也面临“非战斗性减员”等难题,但医护们仍尽力维持医

院运转,守护疫情里的新生。

?

(2)900 万人间接死亡:新冠之外的次生健康危机(ruc 新闻坊)

?

【概要】

数据新闻报道。在诸多疫情报道中,角度独到地呈现了那些在疫情中因医疗资源紧缺、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崩溃、精神创伤等次生健康危机问题而受到伤害的“沉默的大多数”。

?

【摘录】

“病毒之外,也有人正在死去。”齐泽克在论及新冠疫情的持久性时说道。他指出,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疫情终止的那一天,随着疫情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底色,在新增数字之外,还有着更多的疾病和需求。这些需求正在逐渐被看见:6 月 13 日,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核酸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采样人员

的调配使用尽量不挤占正常医疗资源,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当视野放大,看到延迟入院的病人,看到普通人群的精神健康危机,我们才能看见原属于自己的、病毒之外的日常生活,从疫情灾害的“异常”中建构出新的“平常”。

?

(3)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人物)

?

【概要】

深度报道。通过透视一位小镇高考状元生长和学习的环境,深刻讨论了教育资源分配难题与“小镇做题家”们身处的结构性的困境。

?

【摘录】

在刚刚过去的 7 月 5 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一场发布会上说,目前县城中学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中总量的一半以上,有 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我们拆解铜鼓中学和它的学生们遇到的一切,或许可以跳脱出「鸡娃」、「内卷」的城市视角,窥见县城孩子的生活。这个国家一半以上的高中生,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受教育,有怎样的机会,处于怎样的困境。

?

01

深描个体经历,引发共情思考

?

?

?

??思路点拨:

在公共议题框架下做人物报道,需要思考如何在追求冷静和理性的叙事的同时,凸显出报道的公共性和建设性。涉及报道策划和采访提纲时,一方面要注重事实细节的挖掘,另一方面要通过有逻辑性的提问有所侧重地将谈话向关键议题引导。

?

(1)刘学州:“想要一个家”的少年(三联生活周刊)

?

【概要】

这篇报道回溯了刘学州从网上寻亲到成功再到走上绝路的整个过程,通过大量采访拼凑出这位悲剧人物的整个生命历程,探析了影响事件走向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全面翔实的记述和文学化的写作跳出了互相指责“网暴”的死胡同,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事件的全面思考。

?

【摘录】

但 2021 年 12 月,刘学州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寻亲视频时,只有 15 岁。他不知道自己与之前网上寻亲热点的差别——和“宝贝回家”上那些被亲生父母苦苦寻找的孩子不同,一对主动寻找并盼望他回家的父母,只是刘学州的想象。谁也不能责怪这个想象,即便它的结果是一出悲剧。

?

(2)染发有罪吗?一个粉色头发女孩正在遭遇网暴(在人间 living)

?

【概要】

今年 8 月,“女孩因染粉色头发遭遇网暴”引发争议。风凰深调记者采访了这位当事人,复盘脉络、挖掘真相,从当事人角度冷静讲述了网暴受害者的种种困境。

?

【摘录】

至今,这场由粉红色染发引发的互联网舆论风波仍未完全消散。在知乎,关于《95 后女生因染粉红色头发被网暴》的问答中,仍不断有人持续发表如下言论:“中国人就不该染其他颜色的头发,是叛国。”“看照片确实像陪酒的,一看就不是正经女人。”“这个事件花多少钱策划的?

?

(3)封控中的上海独居老人(真实故事计划)

?

【概要】

记录了一个上海独居患病的老人在病痛和精神折磨下的生活。通过记录深受的痛苦煎熬、将断未断的社会联系与外界的 助,真实呈现了艰难大环境下普通人的生命轨迹。

?

【摘录】

大多数时候,他的安全感来源于外界。每天会有一个志愿者团队负责给周文龙打电话,确认他当日的健康状态,若有什么事情会及时告知许慧。4 月 10 号,收到社区发放的蔬菜大礼包后,他特意打电话告诉了许慧,这下子有蔬菜也有大米了。“很开心的呀,”他说,“证明我们还是被社会关照的!”

?

03

评论点拨

?

01

探讨治理模式,关切疫情下具体的人

?

?

?

? 思路点拨:

思考疫情背景下浮现的诸种公共性问题时需要体现出思考的既广而深、层次逻辑、多元视角,可参考本部分摘录的评论梳理思路。大体而言,一是问责有关部门,监督公权力,遏制腐败滋生。二是从个体或群体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保障疫情下的普通人的权益。三是从社会治理出发,讨论如何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

(1)郑州问责“赋红码”:健康码必须被善用而非擅用(新京报评论)

?

【核心论点】

擅自对不符合赋码条件的人员赋红码,严重损害健康码管理使用规定的严肃性,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是典型的乱作为。这样的乱作为最终带来的会是社会信任度的丧失,也会对当地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带来非常大的伤害。

?

【语料积累】

说到底,在法治社会的语境下,健康码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所存在,它的存在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机制的产生。因此,健康码必须

要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得到善用而非擅用,如果超出边界,则会引起广泛的关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此情况下,唯有及时对相关人员依法依规予以严肃问责,才能真正保障健康码不被滥用,维护健康码的严肃性和正当性。

?

(2)“阳过”的不要?就业歧视使不得(侠客岛)

?

【核心论点】

社会各界应对新冠阳性康复者给予更多关心关爱,不能“贴标签”,不在他们工作生活中“设门槛”、让其生活在阴影下。

?

【语料积累】

防疫是系统工作,需要社会各环节在法治的框架内配合互动,也需要积极宣传康复患者没有传染性的科学知识,消除社会的“恐阳”心态,以逐渐恢复正常

的生产生活。在防疫常态化阶段,必须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劳动就业权利、正常生产经营权利,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毕竟,就业稳,预期会更稳。

?

(3)找到最佳平衡点,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防控效果(新京报评论)

?

【核心论点】

如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课题。

?

【语料积累】

揆诸现实,个别地方动辄“一刀切”的过度防疫措施时有发生,它违背了科学、精准的防疫原则,也人为放大了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削弱了当地民众对防疫的认同度。这与“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的要求相抵牾,在新的防疫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下,过度防疫的做法应该坚决杜绝。

?

02

消除网络暴力,如何追溯责任主体?

?

?

?

??思路点拨:

除了糖水爷爷关摊事件,今年引发舆论波动最大的刘学州自杀、女生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等事件也促使我们持续关注网络暴力这一老议题。在涉及到网络暴力的评论文章中,角度的择取大多聚焦于“原因分析”和“如何规制”两大方面。网络暴力的负面性质是基本的共识,要去规制也是无需赘述的道理。在常规角度之中,如果能用些许笔墨呈现出网络暴力界定与追责的困境,是会有增量的观点。

?

(1)专项整治“网暴”不是小题大做(中青评论)

?

【核心论点】

“网暴”伤人、害人甚至“杀人”于无形,对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危害性甚巨。不予以坚决遏制、严肃治理,就难以彻底消解乱象,甚至可能愈演愈烈,令更多无辜者受害,更令网络世界失范、失序。

?

【语料积累】

让键盘不再被“恶意敲击”,让人心不再被私欲蛊惑,让发言变得友善、包容,是网络绿色生态建设永恒的命题。某些人在网络发言的邪恶化、攻击性,本身是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误读。网络并非法外之境,言说自由不等于可以肆无忌惮地“踩人”“锤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生命。一个充满着秩序与道义的网络生态,必须对这些无法无天的行为说“不”。

?

(2)网暴频繁出现,我们该如何反思(光明网)

?

【核心论点】

互联网的普及,或者说线上生活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对“远方”及遥远的他者的共情,缺乏对“远方”世界的多元理解。

?

【语料积累】

网暴流行的原因,总结起来,可能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介质特点,为网暴的输出提供了便利,并强化了网暴的“威力”;另一方面,它是

真实世界的一种投射。换句话说,它发生在互联网上,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真实的社会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如何通过改造后者来实现对网暴的釜底抽薪,注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对人心的涵养,也有赖于现实治理的优化。

?

(3)网暴“糖水爷爷”,于心何忍?| 周末谈(人民网评)

?

【核心论点】

“糖水爷爷”被网暴“劝退”,没有一方会是赢家。呵护网络表达的权利,廓清网络言行的边界,让网暴者为言行切实承担法律后果,才能构建起清朗文明、人人受益的网络生态环境。

?

【语料积累】

网络文明,人人受益;网络污浊,人人受害。治理网络暴力,坚决不能手软。对于那些信口雌黄、满嘴恶言的网暴者,必须见一个打一个。2020 年开始,国家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活动,已取得明显成效。一些网络平台也及时上线了包括拦截和“一键防暴”在内的多种功能措施。然而现实中,依旧面临着对网暴行为及其后果的准确定义定性困难、不同平台标准缺失,处置标准不一等困难。尤其是,涉及网络暴力维权成本高、维权难等问题更是让那些网络“小人”有恃无恐。为此,仍需要个人、司法机构、警方和相关平台多方协调、共同发力破题。

?

(4)“糖水爷爷”关门回乡,网暴就是一把伤人的刀(澎湃新闻评论)

?

【核心论点】

或许,只有大多数人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责任主体,能够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并不总是让自己受益,也会损害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利益,懂得这个世界上不是按照单一标准在运营,而自己不总是正确的(大部分时候可能都不正确),才有可能改变这种冷酷的网络文化。

?

【语料积累】

新世界正在打量和审视传统世界,可以按照新世界的标准,把大爷变成网红,也可以让他变成网暴的受害者。最让人担心的是,新世界不但强势,有时也冷冰冰、缺乏温度。每天在网上有大量的质疑和攻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换位思考能力,不顾及他人的痛苦。因为网络发言,总是单向度的倾泻,很少有倾听。

?

01

反思性别现状,厘清公共话语杂糅性

?

?

?

? 思路点拨:

性别话题往往成为话题冲突的表象。今年的重大公共事件如丰县事件、唐山事件等均涉及性别问题,在公共语境下讨论性别议题时,一方面要提醒大家追索性别问题的本质,即必须通过结构性改革来从根源上应对,另一方面也要思考性别话题如何与其他社会问题杂糅,而导致了公共讨论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

(1)彻查小花梅案“罪恶链条” ,正义没有追诉期!(中青评论)

?

【核心观点】

为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讨回公道,严惩拐卖人口犯罪,对正义的追求持续多久都永远不会“过期”。在“古老罪恶”和历史欠账面前,我们的社会必须作出对得起良知的有力回答。

?

【语料积累】

以此案为契机,有必要对人口拐卖犯罪进行彻底清除,对于那些拐卖妇女的“陈年旧案”,不论倒查多久、牵连多广,都必须将法治与正义落实到底,如此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给犯罪分子以震慑。任何的投鼠忌器、犹豫踌躇、推三阻四,都是对罪恶的纵容。

?

(2)吸取丰县教训,以专项行动扫除人口拐卖盲区(新京报评论)

?

【核心论点】

有关方面在继续织密预防机制的同时,也要努力打捞历史旧案,实现除恶务尽、“应救尽救”。

?

【语料积累】

应该看到,开展专项打拐行动虽是对陈年旧案的打捞,但实际是以务实行动回应当下的社会关切。因为在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愈发受到重视的今天,强化对拐卖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具备社会共识。因此,对此类犯罪行为――哪怕它是发生在过去,社会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

?

01

强调教育公平,寻求建设性改良

?

?

?

??思路点拨:

今年的人教版教材争议、明星考编风波与“小镇做题家”话题、多所名校退出 qs 排名、研究生放弃入学、朋友圈炫富等热门话题都指向教育和机会公平这一重大社会议题。思考相关问题时需在坚定立场的基础上从各方利益相关者出发,深挖争议根源和本质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性议题要切忌过于

尖锐,在批评或提议时都需注意建设性。

(3)唐山打人事件,该指责旁观者冷漠吗?(新京报)

?

【核心论点】

对旁观者未曾“拔刀相助”的现象,纯粹泛化的道德指摘没有丝毫价值,要用法律为见义勇为“撑腰”。

?

【语料积累】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只有牢固的制度才能筑牢道德底线,有了法律保障,道德加分才能更加耀眼。所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保护他人,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国家层面,亟须健全保护规则,形成一种保护机制,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在社会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后,虽然仍要以惩罚坏人为主,但也要奖励好人。各地不妨在现行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奖励的比重。只有加大重赏见义勇为的力度,简化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鼓励第三人大胆地站出来,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少发生,甚至不发生,让“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并得以践行。

?

(4)唐山打人案,我们需要怎样的愤怒(吐槽青年博士)

?

【核心论点】

愤怒这种道德激情,必须以“最大受害者的最大利益”为中心,如果偏离了这个中心,就容易自以为是地走向正义的反面。

?

【语料积累】

无法回避这起案件包含的“性别性”,黑恶势力确实可能对任何人形成威胁,但这件事更容易让女性强烈不安。起因是对女性的性骚扰,借酒施暴,群殴,暴力方式,都有着身体优势。场景、起因和暴力,显然都是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就是对女性的犯罪。女性更感同身受,日常受骚扰霸凌的记忆被唤起,这不是人之常情吗?回避这种群体的受害身份想象,想用宏大的概念掩盖性别问题,甚至将愤怒之刃反指向不安的女性身上,丑化“女权”,迁怒维护女性权益的人,转移焦点偷换议题,非常猥琐。作恶者清楚摆在那里,愤怒不能变成这样的舆论内耗。愤怒不能脱焦失焦,须围绕着让事实水落石出、让作恶者得到严惩、让真相层层剥笋剔肉见骨去愤怒,用“不窥全貌不挖到底绝不罢休”的愤怒牙齿,去揭开一起恶劣群殴案背后的地方生态:这些人渣是怎么滋生出来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治理,谁在纵容,谁助长了它们的无法无天,一个都不放过。

(1)事关教材,怎么严都不过分(新华网)

?

【核心论点】

此次教材插图问题敲响了警钟,客观上也成为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契机。以此为鉴、查漏补缺、从严把关,才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群众检视的经典教材。

?

【语料积累】

教材,是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也是 助青少年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关键载体。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拔节孕穗期”,立德树人是教材建设必须肩负的使命。无论文字内容、版式设计、插图绘制哪一个方面,也无论编、审、校哪一个环节,都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健全科学周到、严密细致的机制和标准,切实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

(2)教材插画丑不丑,谁说了算?(中青评论)

?

【核心论点】

艺术也许存在争议,但一旦被应用到教材中,就存在妥不妥当、合不合适的问题。也许比起这些插画到底“丑不丑”,教材编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公众

意见能不能被及时征询、重视更重要。

?

【语料积累】

由于社会审美日趋多元化,有关教材插画到底丑不丑的问题,或许见仁见智。但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产品,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不是存在程序性缺失,公众意见在教材审查环节有没有长期“缺席”,则应当被严肃审视。

?

(3)寒门贵子不该被嘲讽,小镇做题家同样值得尊重(红星评论)

?

【核心论点】

出身无法改变,任何基于先天条件而选择的合法“出头”方式都可以理解。对处于不同的境遇却都能为人生出彩而努力的人,我们理当敬重,不论其是家境优渥、一飞冲天的城里孩子,还是家徒四壁、苦苦读书逆袭成才的乡村孩子。

?

【语料积累】

寒门贵子不该被嘲讽,小镇做题家同样值得尊重。这是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常识和基本伦理。正是因为有了小镇做题家,正是因为有了一群看上去笨拙地学习、提升的人,这个社会的“竞争生态”才变得良性而受人期待、予人信心。“黄国平们”的成功,恰恰显示了一个社会的开放、多元与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倒也不必那么在乎那些荒谬的说法。

?

(4)多所名校退出国际排名,到底为何?(中青评论)

?

【核心论点】

要评估高校实力,针对专业的评价标准可能比模糊的“整体排名”更有参考价值。

?

【语料积累】

从目前比较流行的国际排行榜来看,中国有不少高校的排名都在进步,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确在不断提升,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以国际排名来评判中国高校的实力,除了冷冰冰的排序和打分,国人对一所高校的认可程度、高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应该被重视。而这些因素,往往难以被量化,很难在排名中有效呈现。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高校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但以何种方式进行排名,恐怕也会一直存在争议。对于不合理的、过于单一的评判标准,高校还需理性看待,保持定力,不必刻意迎合。

?

(5)整改、重画,教材插图风波留下哪些思考(澎湃新闻评论)

?

【核心论点】

教材属于公共产品,承载育人功能。公众对插图的高度关注不是过分敏感,也不是小题大做。每一本教材的质量更扎实,每一本读物的内容更精彩,才能让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

【语料积累】

回过头来看这场风波,我们也应认识到,完善教材的社会沟通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材编制工作中也难免会出现疏漏和问题,因此保持与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及时听取公众意见,加以改进,才能让每一本教材的编写更上层楼、好上加好。

标签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5
Warning: error_log(/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514.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apps/wwwroot/www.zhangshituina.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66